□ 實習生 翟小雨
城市轉型中的生態優先
□ 實習生 翟小雨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于8月14日在北京發布2012年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并舉行城市綠色發展高層論壇。此次發布會以“邁向城市時代的綠色繁榮”為主題,在對中國進入城市時代所面臨的挑戰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了城市發展必須走綠色繁榮之路,并圍繞如何實現綠色繁榮提出了具體的戰略思路和對策措施。
報告認為,城市型社會是以城鎮人口為主體、人口和經濟活動在城鎮集中布局、城市生活方式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形態。從鄉村型社會向城市型社會的轉變,是經濟發達、社會進步和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
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達到6.91億,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關口,達到了51.27%,城鎮常住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常住人口。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藍皮書主編魏后凱教授說:“這一歷史性的變化標志著中國已經結束了以鄉村型社會為主體的時代,開始進入到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新城市時代。”
目前,中國大多數省份已經或即將進入城市型社會。2011年,城鎮化率超過50%的省份達到15個,還有5個省份處于45%—50%之間,預計在“十二五”期末將順利越過50%的城鎮化率門檻。
然而,魏后凱指出,中國城市社會轉型存在明顯的地區性差異。大多數城鎮化率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東部和東北地區,而中西部省份的這一指數則明顯偏低,尤其以甘肅、云南、西藏等偏遠省份為代表,城鎮化率不到40%。
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教授分析,未來的5年到10年,將是中國實現由鄉村型社會向城市型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而推動農民市民化、提升城市品質、促進城鄉融合共享、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將是實現這種社會轉型的關鍵和核心所在。
從綠色繁榮的理念出發,必須明確生態和環境保護的政府責任,破解以資源高消耗和環境破壞換取G D P增長的惡性循環。
報告指出,面對以城市型社會為主體的城市時代的到來,傳統的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擴張、低效率為特征的粗放外延式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
藍皮書稱,當前中國城市的發展面臨著十大挑戰:高資源消耗模式難以持續、環境生態壓力日漸加大、城市經濟持續動力不足、城市規劃建設特色缺失、城市管理矛盾叢生、城市公共服務相對滯后、交通擁堵問題愈演愈烈、城市居民亞健康問題突出、城市社會呈現分化跡象、城市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從城市規劃方面來看,中國的城市規劃理念較為貧乏,且經濟指向強烈,部分城市規劃建設不切實際,“千城一面”的現象愈演愈烈。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中對文物古跡等自然遺產的破壞,反映了城市管理者在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的意識嚴重不足。
另外,“住房難”、“看病難”、“養老難”的三大民生問題,直指城市公共服務的相對滯后。藍皮書顯示,在北上廣深四大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分別提高46%、54%、54%、43%,而商品房價則上漲了115%、101%、82%、104%。而社會保險金積累嚴重不足、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缺失等問題,也給城市養老保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在提及城市未來發展道路時,藍皮書指出,應“全面樹立‘綠色繁榮’理念,積極構建綠色經濟體系”。即指采取綠色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共同繁榮。
王偉光說,要實現綠色繁榮,必須以良好的生態和人居環境為基礎,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把綠色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全過程中去。
藍皮書中提到,從綠色繁榮的理念出發,必須堅持生態環保優先的原則,確立政府績效考核的綠色導向,明確生態和環境保護的政府責任,從根本上扭轉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政績觀,破解以資源高消耗和環境破壞換取GDP增長的惡性循環。
目前,中國城市綠色產業部門創造的綠色就業崗位已超過2000萬個,包括城市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城市節能建筑改造、城市廢棄資源回收利用等領域。
據藍皮書數據顯示,中國2008—2010年實施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中有15%左右屬于“綠色投資”,據估算能夠帶動直接和間接就業4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