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許蘭武
安全飲水看陜北
□ 本刊記者 許蘭武
五年前,國家啟動農村飲水安全項目,陜北榆林緊抓這一機遇,用“板塊推進”的方式著力解決農村飲水與安全,成效顯著。本期“科學發展 保障民生”系列報道,記者走進榆林,感受當地農村飲水狀況的巨變。

老式壓水機成了孩子們玩耍的工具。圖/許蘭武
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的榆林,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嚴重。長期以來,飲水問題困擾著當地農民。“有情飲水飽,無情食飯饑”的諺語就是最好的闡釋。
近年來,當地采取“板塊推進”的方式開展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收效頗佳。
前不久,再次傳來好消息,榆林市城區、靖邊縣、綏德縣首次納入“國家飲用水衛生監測網絡”,安全飲水在陜北有了長足的改善。
7月21日,9歲的謝思琦和弟弟謝思衡在自家的老式壓水機前玩耍,老式壓水機已經生銹,現在家里用的是自來水。謝思琦家在陜西省榆林市牛家梁鎮謝家洼村,屬于真正意義上的陜北。
牛家梁鎮以村為單位堅持板塊推進,不到兩年時間,全鎮12個行政村建成16處集中供水工程,解決了全鎮所有人的安全飲水問題,自來水入戶率達95%以上,率先成為全市第一批實現家家吃上安全衛生自來水的鄉鎮,過去使用的壓水機成了澆菜地的主要工具。
牛家梁鎮所在的榆陽區,隸屬于榆林市,該區針對本地實際情況,制定了“樹立一個樣板,解決一個部位、突出三個優先、實現一個目標”的“1131”工作思路:即樹立牛家梁鎮為自來水入戶示范鎮的典型樣板。突出優先解決城鄉結合部城市自來水管網,延伸盲區一個部位;突出優先解決飲水極度困難鄉村的吃水問題,解決集鎮供水問題;突出優先解決水質性缺水問題,實現惠澤千家萬戶的一個根本目標。
當然,不僅是喝上水,還得喝上放心水。
據介紹,截至目前,榆陽區投資43.2萬元新建了農村用水安全水質監測中心,配備了顯微鏡、離心機、色度儀、純水機等各類化驗設備及化驗試劑,改造修繕了水質化驗專職辦公場所,此外由區水利局抽派水質監測專用車1部,用于全區各農村飲水安全站點水樣采集工作。中心的水質化驗人員通過了陜西省水利廳組織的專項培訓,結業后又在市疾控中心進行了為期1年的實習,并已取得了職業資格證書。榆陽區農村用水安全監測中心建成后,承擔全區21個鄉鎮、487個行政村的農村用水安全監測任務,將進一步促進全區農村飲用水安全推廣建設工作,使全區人民都能用上“安全水、放心水”。
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榆林市農民安全飲水問題解決起來難度非常大。
榆林市位于延安的北部,屬陜西省最北部,即毛烏素沙漠南緣。東依黃河,與山西省隔河相望,北接內蒙古,西連寧夏、甘肅。全市農村面積廣大,地形復雜,人口眾多,居住分散,水資源分布不均,年降水量僅為300—500毫米,遠遠小于年蒸發量(榆林在860—960毫米之間)。受特殊氣候和地質條件影響,水源奇缺、水質差由來已久,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群眾的飲水困難問題尤為突出。
五年前,國家啟動農村飲水安全項目,2008年初,陜西省政府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快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意見》,明確要求榆林市要大力實施“板塊推進”戰略,提前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的問題。
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列為榆林市八大民生工程之一。
榆林市按照“科學規劃、全力實施、中央與省里補助、市縣配套、提高質量、整體推進”的總體工作思路,加強領導、夯實責任,科學規劃、建管并重,足額配套、統籌安排,不斷強化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管理,全面加快了項目實施和工程建設步伐。截止目前,超額完成了農村飲水安全計劃任務,初步實現板塊推進戰略目標。
榆林市水務局局長張小明分析,黃河沿岸是榆林市農村飲水最為困難的地區,主要涉及府谷、佳縣、吳堡、清澗四縣區,共有15.6萬飲水困難人口。過去4年內,解決了榆林全市145萬群眾安全飲水的問題,水務局及時要求各縣區與項目實施村逐一簽訂《農村飲水工程建設管理合同書》、《農村飲水工程管護責任書》,同時對項目實施村組農村飲水工程的規模、資金等方面的情況進行公示,保障項目實施鄉村干部群眾享有充分的知情權。
截止目前,榆林市共解決166.39萬人的飲水問題,完成投資73258.83萬元。建成工程5093處,其中:集中供水4525處,解決143.73萬人;分散供水568處,解決22.66萬人。建成水窖3.73萬眼,鋪設管道1.92萬公里。目前榆林市已建立縣級農村供水管理機構7處,農村供水工程平均水價為2.3元/m3;建立縣級水質檢測中心12處。
今年5月底,榆林市農村飲水“板塊推進”工作順利通過陜西省水利部門的驗收。
從今年起,我國把每年5月份的第三周正式確定 “生活飲用水”衛生宣傳周。作為缺水的榆林市對其進行了大量宣傳,同時針對納入“國家飲用水衛生監測網絡”的榆林市城區、靖邊縣、綏德縣,逐步加強飲用水衛生監測,設置六大類監測網點,及時定期分類監測,從而反映水質長期的變化趨勢。
具體監測點設置為:榆林市城區,目前已確定城市市政供水監測4個;末梢水監測點20個,每季度1次;城市自建二次供水出廠水監測點3個;自建水廠末梢水監測3個,每年2次;城市二次供水監測點10個,每季度1次;常規水樣共監測148份,全分析水樣4份。
靖邊、綏德兩縣共監測水樣392份,全分析水樣2份。每縣各設置市政供水出廠水監測點1個,末梢水監測點10個,每季度1次;城市自建供水出廠水監測點3個,末梢水監測點3個,每年監測2次;二次供水監測點10個,每季度監測1次;農村集中式供水出廠水監測點20個,末梢水監測點20個;農村學校自建設施供水監測點5個,農村分散式供水監測點5個,每年監測2次。通過固定監測點的日常監測,及時發現和處置飲用水安全隱患,保障群眾飲用水衛生安全。
今年7月1日起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正式實施,檢測項目由過去的35項提高到106項。飲用水新標準在加強對水質有機物、微生物和水質消毒等方面要求的同時還實現了飲用水標準與國際的接軌,同時也對城鎮和農村飲用水衛生標準做出了統一。
榆林市衛生監督所李峰副所長透露,如果按照新標準檢測農村的所有飲用水很不現實,為了確保飲水安全,簡易檢測和快速檢測將大面積推廣。
將要到來的9月,是學生集中開學的月份。屆時,榆林市衛生監督所將組織各縣區衛生監督所對農村學校開展全面的集中快速檢測。
針對納入“國家飲用水衛生監測網絡”的榆林市城區、靖邊縣、綏德縣,逐步加強飲用水衛生監測,設置六大類監測網點,及時定期分類監測,從而反映水質長期的變化趨勢。
從整個榆林市供水工程的運行情況看,水源水量充足,水質符合國家標準。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全市新農村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生活條件,發揮了較好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板塊推進”項目區內共解決153.73萬人(25.62萬戶)飲水困難問題,大大節省了異地取水的勞動力和取水費用。缺水地區需占用大量的人力,按每年拉水90次、每戶占用1個勞動力的半天時間計算,每年占用勞動工日1153萬個。按榆林市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113元計算,節省的勞動力折合資金達16375萬元,僅節省的勞動力的經濟收入,每戶平均可增加經濟收入639元/年,人均增加經濟收入107元/年。節省的勞動力如果轉移到城市打工,按每天收入的100元計算,人均增加經濟收入750元。節省的勞動力還可以通過發展養殖業、小型農產品加工業等增加收入。
解決了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后,使農民群眾飲用上了清潔衛生的水,改善了農民的健康水平。因水質引發的疾病率降低。農民在醫藥費方面的支出將大大減少,平均按每人減少醫藥費支出10元計算,榆林市2010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區受益農民153.73萬人,每年可減少醫藥費支出15.37萬元。
榆林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在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的同時,也可解決部分經濟作物的澆灌,結合發展庭院經濟,增加菜籃子收入。此外,該工程可解決部分牲畜、家禽飲水問題,降低牲畜的發病率,減少防治費用支出,促進牲畜的生長及繁殖。
數據顯示,全市2010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受益農戶25.62萬戶,發展庭院經濟增加的純收入,按每戶每年平均200元計算,可達5124萬元/年,人均增加收入33元/年。
隨著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的解決,環境衛生用水增加、農民衛生習慣的改變,大大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環境,增進了環境衛生狀況的改善,促進了農村改灶、改廁和改造環境,農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顯著的改觀。有了水,可以養花、種草、種果樹,結合發展田園、庭院經濟,種植經濟林木和生態林,既美化了農戶庭院和村容村貌,又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生態自然修復。

前不久,陜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的農村飲水工程通過驗收。圖/許蘭武
建好飲用水工程不易,管好工程更不易。
在牛家梁鎮謝家洼村飲水安全工程處,記者見到有新打機井1眼,新建檢修井8個,鋪設供水管33.1公里。供水工程的實施解決了該村528戶2200人的安全飲用水問題。
工程處墻上張貼著工程標志牌,其監理單位是榆林市興榆水利水電監理公司,具體負責人是高玉平。
事實上,榆林市明確要求,每一項供水工程在設計時,都要考慮運行管理體制,工程建成后必須要有規范的管理機構、專職的工作人員、嚴密的操作制度、合理的收費措施,建成一批“城鄉一體化、工程規模化、管理規范化、運行企業化”的優秀供水企業。12個縣(區)都建立了農村飲水水質檢測中心,通過先進的設備和專業的檢測,從源頭上保證農村供水水質達標。
在榆陽區農村飲水安全水質監測中心,《民生周刊》記者見到干凈衛生的實驗室和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這些設備可進行 21項指標的水質化驗,同時專門配備了一輛水質檢測車,每月下鄉進村入戶,對水質進行不定期巡回檢測,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 編輯 嚴碧華 □ 美編 徐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