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 文
“汴京”復興夢難斷
□ 林 文
8月11日,《中國經營報》以一篇題為《河南開封推千億造城計劃4年重造北宋“汴京”盛景》的報道,引爆網絡。
報道稱,古都開封正在推進一項宏偉的老城改造計劃,即從今年開始,在4年內將老城中約580萬平方米的棚戶區拆遷完畢,改造成一個近20平方公里的人文休閑旅游城市,以重現北宋時期的“汴京”盛景,同時還將建造另一座工業新城,僅拆遷就將耗資1000億元。
據悉,開封的財政收入只有不到50億元,照此計算,僅拆遷費用一項就是該市財政收入的20倍,對當地政府而言,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負擔。
據央廣“經濟之聲”報道,開封投資千億元豪賭“造城計劃”的新聞一出來,就在微博上炸了鍋,很多知名博主隨即展開口誅筆伐。地產大佬潘石屹很納悶怎么會有這樣勞民傷財的想法?出版人沈浩波則調侃全國各地都被毀,再毀一處又何妨。而《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更是直言不諱地說中國各地假古城重建沒一個成功的,想用此招振興開封是妄想。
更讓人牽腸掛肚的是生活在開封的市民。開封網友“貝塔”就發微博說,我討厭一切復制品,不要重現了汴京的形,卻丟了開封的魂!老家在開封、身在北京的媒體人劉先生則說,“打造古城旅游”的口號開封市政府已經提了好幾屆,但真正操作起來困難很大。

古都開封大型歷史文化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夜景圖。
眾多的質疑和擔憂總結起來,可歸為四類:
一問:是不是政績工程?“舉債千億造新城”,被一些網友認為這是又一個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近年來,在GDP為第一要務的思維怪圈下,中國許多城市上演“鬧劇”。例如有為小說中的人物建造雕像、有的建造夜郎故國,還有爭西門慶故里和曹操墓的鬧劇,這都被認為是一種花巨資、浪費納稅人錢財的政績工程和面子工程。
二問:是否破壞古城風貌?古都老城區內大面積的棚戶區確實急需改造,但大規模的改造會不會對既有的歷史遺跡和古城風貌造成影響?是否尊重城市總體規劃?這是不少人心中的疑慮。
三問:財政如何背得起?一些質疑聲認為,一個財政收入不到50億元的城市,搞大規模的拆遷建設,僅拆遷費用就要支付上千億元,如此沉重的財政負擔如何背得起?
四問:4年之內安置十幾萬市民,是否能完成?按照開封的計劃,從今年開始,4年內要將老城區大約580萬平方米的棚戶區拆遷完畢,預計將涉及8萬戶居民。開封市政府想要保證拆遷順利完成,又能平衡好居民利益,做到無暴力拆遷,被認為很難完成。
開封這項宏偉規劃,與剛上任不久的市委書記祁金立有關,他給開封提出了兩個定位:“開先”和“復古”。前者就是要建設開封工業化新城,后者則是要打造國際旅游文化名城,而開封下一步發展戰略就是主攻文化旅游,再現大宋王朝風光。
面對如此多的質疑,已經兩個月未更新微博的祁金立,于8月14日下午連發三條微博,就 “開封千億造城”一事進行回應。
8月15日的《新京報》報道了開封對此事的回應。報道主要援引開封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兼開封市“兩改一建”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孔祥成的說法。他對網友關心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他表示,“開封無意舉債千億推倒一個老城,再造一個新城,更不是建設一個大宋皇城。我們是在推行‘兩改一建’的過程當中,不斷去改變城市面貌,完善城市的功能。”他說,“開封的棚戶區改造,是一筆巨大的民生欠賬。這也是此次計劃提出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解釋,在老城區內,很多是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民房,大部分面積都在50平方米以內,許多房子只有10多平方米。因此,開封市委市政府決定用4年時間把580萬平方米的棚戶區基本改造完成,并把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結合起來。
作為千年前的北宋國都,如今的開封卻不得不面對淪為經濟洼地的事實。
甚至萬里之外的《紐約時報》,也罕見地在2005年發表了美國著名作家克里斯托夫名為《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云》的評論文章。
在這篇曾經引起不少開封人反省的文章中,克里斯托夫用略帶憂傷的語言描述道:“公元1000年,坐落在泥沙淤塞的黃河岸邊的古城開封,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但今天的開封骯臟貧窮,連個省會也不是,地位無足輕重,所以連機場都沒有。”
“從改革開放到2005年的30多年,開封一直在陷落。”在開封生活了50多年的退休工人周子云(化名)告訴記者,2005年以前,在河南18個地級市中,開封GDP一直扮演“墊底”角色,甚至連計劃經濟時代都不如。
以2003年為例,當年開封GDP總量為288.07億元,在河南18個地市中,排名倒數第二,僅為排名第一的鄭州市的千億元GDP總量的1/3。
退休于開封火柴廠的周子云回憶,作為曾經的省會,計劃經濟時代的開封,也曾擁有很多耀眼的輕工業品牌。“譬如我們的火柴廠,當時是全國三大火柴生產廠家之一,相隔不遠的是開封拖拉機電機電器廠,也曾是國內規模最大的拖拉機、內燃機電機電器制造專業化企業。”但最終這些產業或凋零、或破產,如今偌大的開封城幾乎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企業。
而長時間不被重視的旅游業,則成為為數不多的能上得了臺面的產業之一,并被賦予了“支柱產業”的重任。

熱鬧的鼓樓夜市是開封老城獨特一景。
開封真正嘗到甜頭,是2005年以后,那時房價開始不斷上漲。
2005年,中國房地產市場迎來大發展,河南同年啟動鄭汴一體化建設。不溫不火的開封房價,如火箭般一飛沖天,由均價幾百元不斷上漲至今天的7000元/平方米。包括奇瑞汽車、河南煤化集團等在內的一些大型企業,也開始重新審視這個“鄭州的后花園”,并加大對開封的投資。
一直墊底的開封GDP總量,終于在2011年首次突破千億大關,攀升到了全省17個地級市的第13位,GDP增速更是排名全省第5位。
2011年5月,曾經擔任鄭州市委副書記的祁金立,調任開封市委書記。這位曾經親歷鄭汴一體化進程的經濟學博士,將開封的發展聚焦于“開先”與“復古”兩個戰略上。
所謂“開先”,即向西拓展開封新區,開建富士康等144個重點工業投資項目,建設開封工業化新城;“復古”則是借助開封保存最完整的宋代文化資源,主攻文化旅游,重現北宋王朝的“汴京”盛景。
根據開封市城鄉規劃局公布的《開封市中心城區2010-2020總體規劃》,北起東京大道,南至濱河路,西起西環路,東至東環路的老城區,被劃定為古城區,這片總面積17.4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已經建起天波楊府、包公府等仿古建筑。
備受爭議的“千億造城豪賭”正因此而起。
記者采訪發現,雖然孔祥成否認開封造城的千億豪賭,但祁金立等在內的開封官員,均毫不掩飾壓抑多年的復興野心。
“盡管記者的報道不是我們的準確表述,但開封確實需要這樣做!她塵封了千年,她壓抑了千年,她需要重新輝煌。”祁金立在微博中說,自己有“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請相信我們的‘開先’和‘復古’戰略一定會快速推進,一定會避開‘千城一面’的誤區,一定會打造出一個‘外在古典,內在時尚’的富有文化特色的國際文化旅游名城。”
開封市政府一位官員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開封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沒落,如果這次“改老城,建新城”的方案能實施成功,開封的落后局面會得到一定改善。
但他也擔心,如此龐大規模的舊城改造,牽涉到上萬人的拆遷,需要調動千億元左右的資金,開封是否已經具備這樣的實力和準備?
而作為正在古城區生活的普通市民,周子云則擔心,已經習慣了老城區生活的他們,將來搬遷到新區后,房價會不會太高,補償款夠不夠他們買新房,能否適應未來的生活?
孔祥成表示,未來針對開封老城區的棚戶區改造,將通過國家政府補貼、企業投資、銀行貸款相結合的形式,同時借鑒西安曲江新區的經驗,通過包裝和運作引進外來投資,推進開封的文化產業與城市建設。
如此重大的城市規劃項目,是否經過認真論證,又是否充分照顧到被拆遷人的利益?
盡管開封極力否認正在進行所謂“清城計劃”,只是要推進“兩改一建”,即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而所謂千億并非實際投入,只是一種推斷。
此番回應,意在澄清事實,還原真相。然而,仍有媒體人認為,“清城計劃”只是報道轉引有關人士說法,報道本身說的是“造城計劃”。對照相關材料與事實,這么說并不為過。
《新華每日電訊》文章也表示,舉債重造“汴京”,豪賭明天,征求過民意嗎?經過地方人大批準了嗎?
文章擔心,假如沒有,而僅是個別決策者一時心血來潮,或是出于政績沖動而拍腦袋。那么,這樣的“豪賭”還是慎重為好,地方人大和上級部門也要及時出手予以制約。畢竟,搞發展要量力而行,不能違背客觀規律,甚至搞“大躍進”。
開封舉債千億重造“汴京”,搞現實版“穿越劇”,一旦豪賭失敗,決策者可以金蟬脫殼,或升官,或異地做官,或是退休,但地方經濟豈不要一蹶不振多年,地方百姓豈不要倒霉幾輩子嗎?開封百姓輸不起。
此外,媒體人魏英杰也在《京華時報》發表文章,不僅質疑開封市的這一計劃是否征求過公眾意見。他更表示,盡管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頗符合開封的城市定位。悠久的歷史文化,是開封的一筆寶貴財富,也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優勢。但是,當地政府如此強力推進建設,看上去更像是一場豪賭。這場豪賭,賭的不僅是官員政績,更是百姓民生。
龐大的拆遷工程,是否充分照顧到被拆遷人利益?涉及那么多人的利益,任何單方面決策都可能引發矛盾糾紛。從實際情況看,當地在拆遷過程中,確實存在簡單粗暴的地方。例如,對于部分不同意拆遷補償方案、致使協議未能簽訂的人員,當地通過有關部門向其所在單位統一發出“督辦通知”,要求單位積極做好相關人員工作。這種做法,明顯違背拆遷人員意愿,是典型的借助公權力侵犯個人權利的做法。
這不能不讓人擔憂,還有多少群眾利益在“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口號中被侵害了。
城市不是一張白紙,可供官員隨意涂畫。一拆一遷之間,將涉及多少人的利益,又將影響多少人的命運。城市開發建設的目的是為發展經濟,而經濟發展的成果理應讓老百姓一起分享。希望當地以民生為念,切實維護好百姓利益,否則,再宏偉的規劃也掩蓋不了民生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