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 燕
再造“汴京”莫如改善民生
□ 羅 燕
作為七朝古都,開封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到西安看唐,到開封看宋”,北宋汴京的盛景的確令人向往。城市管理者意圖通過再造“汴京”實現城市的發展,出發點也許是好的,但這種“全城拆”的方式顯然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行為,不僅不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反而可能引起民怨。
北宋汴京盛極一時主要在于當時手工業和商業貿易迅速發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封閉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開放的街道形式,促進了這個都會的繁華。最能呈現這種盛景的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畫卷不但展現了繁忙的汴河碼頭,還充分描繪了汴京熱鬧的市區街道,官吏士紳、販夫走卒、街巷小兒都在這里活動,車水馬龍,熙熙攘攘。這種繁榮來源于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合力,充滿了市井生活的氣息。
而現在河南開封要再造“汴京”,第一步便把老城居民遷出。且不論這些被遷出的居民能否得到妥善安置,缺少市民的城市能否有生機?按照汴京舊城復原模型建設的城市,也許能有逼真的古城景象,甚至有更先進的現代化設施,但對于開封市民來說,它只能是一座陌生的城市,除了冷冰冰的假古董建筑之外,什么都沒有。正如一位開封網友所說,“得了汴京的形,失了開封的神。”假“汴京”也許能吸引外地游客,但生于斯長于斯的市民卻成了城市的看客,游客在這里不可能體驗到古代都會的繁華,最終只會失望而歸。市民享受不到發展旅游業的紅利,城市管理者們也達不到發展城市的初衷。
城市的繁榮不應該是通過“再造”一蹴而就,而應該是順應經濟發展規律,自然“生成”。開封市政府的千億資金,與其用在想當然的古城復原上,不如務實地用在城市經濟文化發展上。
一方面是城市經濟建設,通過改善城市環境,完善基礎設施,招商引資,投資適合城市發展的項目,推動城市經濟的繁榮。另一方面對城市文化建設進行引導和規范,加大對既有古代文化遺址的保護力度。即便是殘垣斷瓦也比假古董更有歷史震撼力,保護好這些文物和遺址,開封才能真正具備吸引游客的魅力,而不是成為另一個拙劣的“影視城”。在城市經濟、文化的良性發展下,市民的生活不斷改善,相關政府部門再加以適當的扶持和管理,因勢利導,老城區的棚戶區不需要“清城計劃”也能得到改觀,從城市“丑陋的一角”變身為城市的風景線之一。
當開封市實現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民能夠安居樂業,民生得到改善之后,古城的繁榮必然再現,那時候人們感受到的將不只是“汴京”的繁華,還有新都市的興盛。
開封市政府的千億資金,與其用在想當然的古城復原上,不如務實地用在城市經濟文化發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