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洋 唐任伍 張鵬健
遵義:公共文化服務“兩條腿”
□ 劉洋 唐任伍 張鵬健

2010年10月,遵義市首屆“魅力遵義·歡樂鄉村”農村歌手大賽在鳳岡縣永安鎮田壩村舉行,來自15個縣、區(市)的近百名歌手參賽。
建立功能齊備、制度健全、運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決不是簡單地把城市的發展賦予鄉村、把高層的發展賦予基層,與其它領域一樣,也需要“轉變發展方式”:變單向、單一供給為多向、多元供給;變單純設施供給為設施與服務(產品)供給結合;變基層被動接受為自主接受和能力支持相結合。
貴州遵義是革命老區,作為曾經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其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長期存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與水平不相適應的矛盾。城鄉公共文化發展不平衡,公共文化建設長效機制尚未形成,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落后,公共文化資源總量偏少、質量不高等問題突出。
近年來,遵義轉變思路,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由管理直屬單位向社會管理轉變,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通過政府與社會“兩條腿”走路的方式切實解決公共文化產品供需矛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1997年撤地設市以來,遵義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惠及全市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十一五”期間,全市共投入5億多元用于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政府帶頭,提高文化服務水平。
2005年9月,遵義市下轄的14個縣(市)區的有線電視網絡資產剝離重組,整合為遵義市廣播電視信息網絡有限責任公司,2006年出臺的《遵義市文化體制改革方案》將其列為首批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單位,明確由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整體轉制為企業單位。轉企改制工作走到了全國、貴州省的前列,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其中,遵義會議紀念館通過改革,成功組建了遵義市紅色旅游集團公司。公司著眼于打造成全國的紅軍長征文化研究中心、紅軍長征紀念中心和旅游中心的發展目標;一手抓文物建筑及遺址的保護和利用,一手抓遵義會議紀念體系的延伸擴大;進一步完善和提升了系列紀念場所的布展水平,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服務功能。紅色旅游集團組建投資管理公司,進行重大旅游項目的投資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近年還新增了會展、酒店、白酒經營業務,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
此外,遵義市按照“區別對待、一團一策”的改革原則,實行“剝離重組、整體劃轉”,將原土地資產評估價作為股份,引進等額資金組建“遵義市文化藝術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發展歌舞藝術、影視娛樂、出版物交易等文化產業。遵義川劇團改革后打造的精品劇目《紅軍魂》和《婁山關月》獲貴州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同志支持。桐梓縣婁山藝術團通過改革創新,精品節目數量不斷豐富,演出場次和質量明顯提高。舞蹈節目《好花紅》曾赴韓國演出,在12個國家和地區的48個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首爾杯”國際藝術大賽最高獎。
在媒體改革方面,遵義日報社按照中央關于黨報黨刊宣傳與經營分開的改革要求,將廣告、印刷、發行、網絡媒體等經營部分從事業體制中剝離出來轉制為企業。遵義將市電視臺和市人民廣播電臺的職能、人員、編制、資產等整體整合,合并組建了遵義廣播電視臺。將市電視臺、市電臺制播分離改革后剝離的經營性實體進行重組,組建了“遵義市廣電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現廣播、電視的優勢互補、融合發展。
2011年6月,遵義市入選國家文化部、財政部首批全國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名單。在堅持政府主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遵義市“社會參與”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
遵義是國內外知名的酒城,擁有茅臺、董酒兩大名酒。茅臺酒廠興建了“遵義市酒文化博物館”,組建文工隊下鄉巡演,捐資修建社區公園。董酒廠出書辦刊,開展全國征文活動。地方企業捐資贊助公共文化體現了文化自覺。
此外,遵義農村多在山區,地處偏僻,各地發展水平不一,總體經濟水平不高,文化扶貧任務艱巨。近年來,遵義市開展了以“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為內容的“四在農家”創建活動,受到了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
首先是城郊農民自發創辦“農家樂”。他們利用寬敞的院舍、自然林木溪流,修起樓臺亭榭,種植花草果園,建起漁塘泳池,并配置各種基本文體娛樂活動設施和工具,服務熱情周到,提供普通和特色飯食,收取低廉費用。群眾在“農家樂”可以自由參與文體活動,如唱歌、跳舞、打牌、下棋、釣魚、讀書報、看電視、打羽毛球、打臺球等,使人感到悠閑自由,愉快實惠。
“農家樂”一經興起,就如火如荼。現在,遵義市社區、縣(區)、市城郊、鄉鎮等辦起規模不等、各式各樣的“農家樂”2500多個。540萬農民受益,覆蓋全市農村人口達80%。
不僅如此,還涌現出特色“茶村”。鳳岡縣田埧村種茶兩萬余畝,上千萬產值的農戶就有7戶。富有起來的茶農沒有揮霍財富,他們在萬畝茶海間投資建起了一座座別致美麗的茶莊,木樓長榭、涼亭瓦屋,成為遵義市第一個獲得AAA級旅游區稱號的村莊,近兩年游人達20多萬。
與此同時,結合“四在農家”新農村建設,還產生了一批“新農村文藝隊”。以農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巡回村寨演出,宣傳科普知識,宣傳傳統道德,歌頌新農村,贊美新生活。遵義市農村還有鑼鼓隊358個、嗩吶隊870支、花燈隊1500多個、龍燈隊350多個、獅燈隊260多個,多由本地農民自發組成,常年為農民俗事、喜事提供文化服務。遵義市是多民族地區,特別是仡佬族的文化藝術歷史悠久,“仡佬族儺戲”、“高臺舞獅”保存得很完整,長年活動在農村,為農民提供有償文化服務,傳承著本民族的文化藝術。
目前,遵義市有6個私人興辦的博物館,如酒物酒器博物館、仡佬族老茶館博物館、古錢幣博物館、古籍善本博物館等。
最有特色的是茶鄉鳳岡縣的“仡佬族老茶館博物館”。創辦人叫湯權,仡佬族人。近年來,他花費100多萬元,搜集了有史以來仡佬族茶具、茶器、茶書、茶畫、茶雕、茶藝、茶俗等近1800件器物,用自家修的樓房作館舍。2007年開館,分四個展廳展出:龍鳳呈祥、三陽開泰、喜鵲鬧梅、漁樵耕讀。免費向群眾開放,4年接待客人10萬余人次,沒向國家要過一分錢。博物館經費靠自己附設的老茶館和攝影室。仡佬族老茶館博物館在傳播仡佬族茶文化同時,還起到宣傳本地特色經濟產品的作用。
此外,據調查,遵義市的社區和鄉鎮目前活躍著10支較大型的合唱團、9支管弦樂團、15支民樂團、363個歌舞隊、246個拳術隊、69個花鳥協會、28個盆景協會、88個書法美術協會、32個攝影協會、44個文學藝術協會、12個露營協會、8個自行車運動協會、18個棋藝協會、18個“獨竹漂”協會、7個航模協會等。這些協會幾乎每天都活躍在城鄉的休閑廣場、公園、鄉郊野外、自家庭院,常在文化部門的指導、組織下,參與各種大型演出、比賽、文藝交流,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和載體。
不僅如此,2011年有2支合唱團出國交流,2個“獨竹漂”協會參加全運會比賽;美術攝影書法盆景花鳥等協會組織作品50000余件,輪流在公眾休閑廣場、步行街、街頭櫥窗展出。民間藝術協會參與體現了民眾自由的文化權利和自我參與意識和審美意識,功能和作用幾乎等同于文化館。

2011年,遵義市歌舞劇團組織“十大紅歌之星”走進余慶縣鄉村大舞臺。圖為參加鄉村大舞臺活動的現場觀眾。
民生大于天,幸福最關情,文化民生是百姓幸福指數的重要尺度。遵義市通過“政府”和“民間”兩條腿,通過卓有成效的公共文化服務,既給百姓帶來歡樂、提升素質,又擴大了影響力和滲透力,提升了城市的美譽度,文化惠民可謂一舉多得。
以“四在農家”為例,該活動最早發源于遵義市余慶縣。2001年該縣在農村以“富”推動發展,以“學”提升素質,以“樂”倡導民風,以“美”展示文明,引導農村走創造文明、發展文明、享受文明的小康之路,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2002年開始,遵義市在全市推廣余慶縣“四在農家”經驗,一個個具有遵義地方文化特色的新村展現在黔北大地,農民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在遵義余慶構皮灘鎮構皮灘臥龍莊新村,除了滿目蒼翠和充滿時代氣息的農家別墅外,這里“美在農家”的演出更能吸引游客。
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使農民收入不斷增加,促進文化設施建設。依托村民學校、農民文化家園、農家書屋、萬村書庫、現代遠程教育等基層宣傳教育陣地,在農村大興讀書之風,增長農民文化知識。
活動開展以來,全市226個鄉鎮、1744個行政村中,已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226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中心226個、村級點1603個,農家書屋1744個,數字農家書屋130個,千鄉萬村書庫200個。依托這些文化陣地,采取多種形式,組織開展了政策法規、農業技術、市場經濟、文化藝術等知識技能的學習培訓,各類培訓累計達2100余萬人次。目前,全市已建成農民文化家園219個,農村精神文明活動中心52個,農村文化活動室541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294個,鄉村舞臺160個,農村文體小廣場2528個。
與此同時,富裕起來的農民積極改善住房條件,修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黔北民居;挖掘地域文化內涵,打造村落文化景觀;開展“整臟治亂”行動,整治農村亂堆亂放現象,9212個新型村寨成為黔北農村亮麗的明珠。
去年,遵義市入選國家首批全國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名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劉云山同志等國家領導人對遵義市“四在農家”活動做出批示,2012年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要求全面推廣“四在農家”活動……近年來,全國各地有5000多個團隊,30多萬人次到遵義市考察學習公共文化服務相關活動,遵義文化促進民生的實踐正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由此看來,建立功能齊備、制度健全、運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決不是簡單地把城市的發展賦予鄉村、把高層的發展賦予基層,與其它領域一樣,也需要“轉變發展方式”:變單向、單一供給為多向、多元供給;變單純設施供給為設施與服務(產品)供給結合;變基層被動接受為自主接受和能力支持相結合。
對此,政府首先要改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軟性”基礎條件,提供專業指導、人才培育等服務,扶持來自基層、扎根基層的文化主體,扶持專業機構貼近基層需求創作生產。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遵義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制度設計課題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