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關心政府花錢
剛剛經過“二審”的《預算法修正案(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網站全文公布,面向社會征詢意見。
為什么重要?因為預算法是管理政府如何花錢的專門法律,從中可以看出政府做事的價值取向和輕重緩急,是民生優先,還是先關照自己。我們日常深惡痛絕的“三公”腐敗、形象工程、揮霍浪費等,最終都可以歸結到預算不完善、不透明上。因此,有人把預算民主看作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也被認為是阻力相對較小的改革。
公眾對政府如何花錢不關心嗎?顯然不是。往大的方面說,預算資金投向,關系到每個人看病、養老的資金是否有保障,孩子的教育開支能否達標,能否享受到必要的公共服務。往小了說,政府部門的一頓飯、一包煙,公眾都有監督的要求。不斷曝出的天價餐費、高價采購,雖然情節大同小異,但都能形成不大不小的公共事件。
本月9日,國務院剛剛公布了《機關事務管理條例》,媒體和公眾的關注點,一般都落在“政府部門不得采購奢侈品、超標準的服務或者購建豪華辦公用房”等規定上,關心這些要求能否真正落實。其實,這些規定說到底都與預算審批和預算監督有關。條例也明確規定了各級政府要定期公布“三公”經費預算和決算情況。
不過,公眾對公務消費一餐一飲、一桌一椅的具體監督要求,與廟堂之上嚴肅的立法修法之間,確實還有好幾道門檻,其中有專業知識的門檻、信息公開的門檻,也有公眾參與度的門檻。如何弭平這些門檻,實現預算的透明化和可監督,是當前最需要做的事情。
首先,預算的事情,與人人相關,但并不是人人都有能力、有條件監督,因此就需要代表。在我國,這個任務主要由人大來承擔。按照法律,人大不僅可以就預算立法,還承擔預算的審批和監督職能。預算的編制、審查和監督,應由人大主導。各級人大也應把更多議程和精力放在預算審查上。政府賬本普通公民看不懂、看不全也沒關系,但人大代表至少要看得懂,還要真正能把關。具體個案的監督當然有其價值,但預算的整體合理性審查、資金分配的討價還價,還需要人大代表按照法定程序認真履職。
其次,根據修訂后的預算法草案,預算公開已經成為法定原則,下一步的重點應該是預算的精細化。像香港那樣,政府預算精確到每一把椅子、每一只筆,預算監督的門檻將大大降低。這樣,才能實現具體的監督要求與預算文本的對接,真正落實每個公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最后,對于預算修法的重要性、預算民主觀念的普及,有關專家和媒體也有引導之責。媒體追逐熱點沒有錯,但作為肩負社會責任的公共話語平臺,在這類基礎性問題上,更應該積極關注,從體制上推動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