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顯峰 何海波
老礦換新顏
□ 李顯峰 何海波
峰峰礦區位于河北省南部,是邯鄲市的重要城區之一。全區總面積353平方公里,總人口50.2萬。峰峰礦區依礦而建,因煤而興,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區。半個多世紀以來,峰峰礦區共生產原煤5億噸,為國家上繳利稅65.8億元,有力支持了社會主義建設,為新中國的經濟復蘇注入了寶貴的“血液”。
峰峰礦區建區以來的五十多年,依托境內豐富的礦產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基礎工業,逐步形成以煤化工、電力、陶瓷、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為主的門類眾多的區域經濟體系。
隨著資源逐步衰竭,煤炭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正在逐步喪失。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受體制束縛和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的影響,峰峰礦區內原有的400多個地方煤礦全部關閉,煤炭資源逐步枯竭;塌陷地問題日益突出,生態環境亟待改善;國企改革任務艱巨,就業、再就業形勢嚴峻。全區28家并軌企業,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的人員就達7000多人。
老城區服務功能迅速弱化,新城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市道路、供暖、供水、供電等設施老化,嚴重影響了居民群眾的正常生活。
峰峰礦區根據資源衰竭的現實,充分考慮發展接續替代產業的條件與可能,通過扎實工作逐步消除資源衰竭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
在農業方面,礦區培育壯大邯鄲雨潤養殖、高蓋乳業兩大產業化龍頭企業,建成河北特色農業示范區。他們推進農業產業化,不斷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建設了一大批規模養殖園區。
在煤化工產業方面,礦區將延伸煤基產業鏈加工作為戰略產業來培育,焦炭綜合產能已達到1300萬噸。
在綠色能源建設方面,礦區大力發展坑口電站、矸石電站、焦爐余氣電站、余熱利用電站。
另外,礦區也正在積極推進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文化與旅游業等非煤產業全面發展。
“十一五”期間峰峰礦區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成功實現了由地下到地上;由粗放到集約;由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向循環可持續發展的高調轉型:五年實施重點項目239項,累計完成投資近200億元,爭取各類上級資金13.2億元,吸引利用外資8222萬美元,完成出口創匯7938萬美元,中冶南方、北京金隅、南京雨潤、河北鋼鐵等一大批世界或中國500強企業落戶峰峰。
礦區五年累計實施城建項目206個,完成城建投資50.2億元,城市空間更加拓展,拆除各類建筑168萬平方米,實施了10個城中村和峰峰集團棚戶區改造工程,為城市建設騰出了發展空間。
礦區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新建了垃圾處理場和新坡、郭莊兩個污水處理廠,實施了供熱、供水、供氣保障工程。此外,礦區大力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使峰峰加快融入了邯鄲主城區“半小時經濟圈”。這些努力,讓礦區城鎮面貌發生巨變,功能品位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礦區關停55座焦爐、拆除陶瓷燃煤窯爐66座,淘汰落后產能591.2萬噸。礦區不斷加大生態綠化力度,新增綠化面積5萬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實施了滏陽河升級改造工程,沿河百萬平方米觀光水面、濱河公園、濱河道路、綠色走廊正在陸續建設,基本實現了生活垃圾污水全收集,企業污染零排放,滏河流域全封閉;城區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滏陽河出境斷面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三類標準,全區環境質量顯著提升。
這些節能減排措施的強勢開展,使礦區生態環境得到了進一步優化。
五年間,礦區和諧進程日益加快,社會民生進一步提高。礦區累計完成民生工程和實事280余件,切實解決了一大批群眾關注的熱難點問題。
礦區民生保障不斷加強,啟動實施了新農合、新城合和新農保等制度,醫保報銷比例、城鄉低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等標準逐年提高,門診統籌、住院報免和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制度全面實施。此外,礦區建成廉租房350套,經濟適用房746套,廣大人民群眾切實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