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集中管理的機遇與挑戰

張志成國家知識產權局保護協調司副司長
電信產業內知識產權訴訟頻發與專利集中管理之間存在密切聯系。應在促進創新這一根本宗旨的指引下,深入討論如何規范專利集中管理,以實現合作創新與共贏發展。我今天要討論的內容主要包括“對專利集中管理的認識”、“專利集中管理給反壟斷法帶來的挑戰”、“在中國有效運用專利集中管理的探索”三個方面。
“專利集中管理”是指,將特定領域分散在各專利權人手中的專利匯集起來集中管理,包括選擇和集中兩個階段。選擇是指從眾多的技術領域選擇適合專利分工的專利和專利組合;集中是通過收購、信托等等方式,把特定領域分散權利人手中的權利進行集中管理 。從競爭戰略的角度看,專利集中管理的目的是實現差異化的競爭,涉及包括障礙性專利、關鍵專利、互補性專利、替代性專利等不同功能價值的專利。
在專利海量化的現實條件下,把相關領域的專利進行整合,提高管理許可和運營的效益,是企業在市場上獲得差異化優勢、降低技術交易成本的管理形式,是專利應用形態的一個最新表現,也是開放式創新模式蓬勃發展在專利管理領域的必然反映。專利集中管理的積極作用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專利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專利許可的交易成本。第二,專利集中管理可整合專利資源,形成差別優勢,有利于將關聯企業的專利權的效能進行集合放大,形成應對風險的有效籌碼,提高風險應對能力。第三,專利集中管理可彌補單個專利權之間關系的不確定性,明確阻卻性專利、替代性專利、互補性專利的關系,明確權利人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有效減少專利糾紛,最終有利于構建有序的競爭環境。第四,專利集中管理為企業從外界獲得創新資源、通過許可轉讓等方式獲得創新收益提供便利,進而促進開放式創新。
總體而言,專利集中管理符合企業管理的客觀規律,也符合市場運作的客觀規律;專利集中管理的得當應用,可以提高企業乃至整個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為打造具有較強技術實力的產業提供有利的支撐。
專利集中管理的核心是專利有機組合,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一種表現形式是“專利聯合經營”,也稱“專利池”。具體包括以DVD-3C專利聯營為代表的“獨任管理模式”,以MPEGLA專利聯營為代表的“合資機構管理模式”,以及 “獨立第三方管理模式”等三種管理模式 。其中,獨任管理模式沒有獨立管理實體,專利權共同授予一家代表企業,對外從事一攬子許可并分配收益,易引發實施壟斷行為的嫌疑。合資機構管理模式則共同組建專利聯營管理機構,股東不得干預日常經營,實施壟斷行為的法律風險較低。而在獨立第三方管理模式中,專利聯營管理機構與專利權人并無人事和資本關聯,能有效排除專利權人的共謀壟斷嫌疑。
第二種表現形式是“專利聯盟”,或稱“專利平臺”,是指基于構建共同的技術標準等共同需要,以一組相關的專利技術為紐帶達成的聯盟,內部的企業實現專利的交叉許可,相互優惠使用彼此的專利技術,實行合理無歧視的許可政策(FRAND)。這種專利聯盟只有在不違反反壟斷法的前提下才能獲得批準,實踐中經常遇到“如何確定關鍵性專利”、“如何實現公平、合理及無歧視原則”等問題。專利聯盟與專利聯營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區別。在許可方式層面,專利聯營多采用集中許可、固定條件等;專利聯盟則采取集中許可、彈性條件等方式。在許可合同層面,專利聯營采標準條款,專利聯盟則有標準合同但不強制要求全部接受。在許可范圍層面,專利聯營一次許可整個專利池的專利,不能談判分割;但專利聯盟則有特定許可范圍,但可進行個別談判。在運作成本層面,專利聯營創始成本高、之后的許可運作成本低;而專利聯盟雖然創始成本也高,但之后的許可運作成本則視情況而定。專利聯營可一次性獲得單一技術與單一標準的多項專利,避免在不同國家逐一獲得許可的成本,如DVD/6C、MPEG-2等;而專利聯盟則可以提供針對復雜技術、標準的多項專利的簡便許可渠道,且可同時實現在不同國家與多個專利權人的談判,如3G、WAPI、CBHD等 。
第三種表現形式是“專利運營”,這是現在大家認為比較熱的一個方式,也是專利集中管理的發展高級階段。專利運營具有獨立的運營實體,區別于傳統的“創新+專利”、“占有市場+專利許可”的管理模式,表現為“資本+智力”、“專利+運營”的盈利模式,具體包括防御性專利積聚模式和進攻型專利積聚模式兩種戰略模式 。
與傳統專利戰略相比,在戰略層次上,專利集中管理屬公司總體戰略,傳統專利戰略則屬公司職能戰略。在盈利模式上,專利集中管理以專利經營(如許可、出資、訴訟)為主,傳統專利管理則以生產、銷售專利產品為主。在專利權人與相關主體之間關系上,專利集中管理中多方是合作關系,而傳統專利管理中則是非合作關系、對抗關系。在管理模式上,專利集中管理不實行專利一體化戰略,傳統專利管理則奉行專利一體化戰略 。
從反壟斷的角度看,專利集中管理將帶來一定的挑戰。一是專利集中管理的定價機制可能妨礙競爭。替代性專利持有人為了避免競爭有可能會通過專利聯營來固定競爭性技術的價格,進而會損害自由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 ;或者,將聯營中的知識產權的買賣與集體價格的設定或協同的產量限制相結合,如果對于參與方的經濟活動的增效一體化沒有貢獻,也涉嫌壟斷 。二是相關主體通過專利集中獲得市場支配地位,對實際或潛在的替代性專利的控制來獲得市場支配地位。三是“專利搭售”損害被許可方利益。如一攬子許可中包含有替代性專利或非必要專利、甚至無效專利。四是集中管理組織權利義務設定可能妨礙創新。如給參加聯營的各方設定不競爭義務,或者規定各方不得自由地開發與該專利聯營競爭的產品,不得在聯營之外授予和獲得許可,或者必須以低價許可給參與各方等。這些權利義務的設置可能會排斥其他參與者,削弱產業創新積極性 。我國應在《反壟斷法》原則性規定的基礎上,根據專利集中管理所得到的社會收益以及社會所付出的成本之間的平衡原則 ,確定相應反壟斷規范。
近年來,我國在實踐中一直在積極探索專利集中管理的有效運用,如北京已經成立的國內首家專利運營公司、專利集群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等等。政府應當繼續積極引導,大力推行產業集群的專利戰略,以資源整合為基礎,開拓產業競爭空間為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和企業之間的協調,探索正在機制創新推動形成產業鏈匹配的專利組合,提高產業集群的創新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具體可從探索構建專利集中管理制度規范、開展重點產業專利集群管理試點、加強專利集中管理的公共服務等三個方面展開探索。
總之,專利集中管理是知識產權領域的新現象,是企業應用專利增加自身競爭力的必然要求。我國應當在防止專利集中管理對市場競爭和創新造成不利影響的同時,促進專利集中管理,探索利用其優勢,引導企業發揮專利集中管理的積極效益,促進市場在充分競爭的條件下保持創新發展。(此文根據發言記錄整理。發言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發言人所在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