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保護及其新進展

王艷芳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法官
我今天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信息網絡傳播權司法保護及其新的進展。一是,網絡環境下的利益平衡問題及其具體體現;二是,信息網絡傳播行為的界定;三是,介紹一下剛剛公開征求意見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征求意見稿)的相關內容。
第一個問題想談談網絡環境下的利益平衡問題。任何法律在社會中都有一定的功能和作用,其希望實現的功能和作用往往在其立法目的中有所體現,例如著作權法第一條就明確規定:為保護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鼓勵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為實現其立法目的,著作權法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實現權利人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問題,即既要保護著作權人的專有權利,又要確保社會公眾對作品的合法需求,并在此基礎上之間建立平衡機制。現行著作權法實現利益平衡的具體方式是在賦予著作權人專有權利的同時,通過設置權利限制(如現行著作權法第22條)的方式來實現兩者之間的平衡。信息網絡的出現,使傳統環境下的利益平衡格局發生很大的變化,在網絡環境下作品創作、使用和傳播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此給著作權的保護帶來了很大挑戰。1999年法院受理的知名作家王蒙就其作品《堅硬的稀粥》提起的侵犯著作權訴訟就是這個挑戰的典型體現。在該案中,法院經審理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作品載體的出現使作品的使用范圍得到了擴張,作品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與著作權法意義上將作品出版、發行、公開表演、播放等方式雖有不同,但本質上都是為實現作品向社會公眾傳播使用,使觀眾或聽眾了解到作品的內容并利用相關的作品。因此,雖然目前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著作權人的網絡著作權,但傳播方式的不同并不影響作者對其作品傳播的控制權利。未經權利人許可,將其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上傳至互聯網,屬于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在總結審判經驗的基礎上,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該解釋中明確規定著作權法第十條對著作權各項權利的規定均適用于數字化作品的著作權,將作品通過網絡向公眾傳播,屬于著作權法規定的使用作品的方式,著作權人享有以該種方式使用或者許可他人使用作品,并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之后2001年我國修改了著作權法,增設了“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由此,保障了著作權人在網絡環境下的合法權益,這樣在網絡環境中如何保護社會公眾的利益又成為著作權法的一個新的課題。而對這個課題的研究又與網絡服務商在網絡環境中的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密切相關。這樣就產生了如何在網絡環境下平衡著作權人與網絡服務商之間的利益問題。
通過比較研究可以看到,保護權利人利益并促進科技創新及網絡技術相關產業發展已成為國際發展趨勢。美國千年數字版權法以及歐盟電子商務指令等,都把促進商業的發展和科技的創新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關注點,因此網絡服務商的責任怎么來界定也是國際上共同關注的問題。2006年我國加入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互聯網條約》,同年5月國務院頒布出臺《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條例明確規定“權利人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受著作權法和本條例保護”的同時,在吸收歐美經驗的基礎上也為網絡服務商設定了“避風港”,為其網絡服務技術更新、服務模式創新增強了預見性,避免其陷入侵權陷阱而縮手縮腳。
可以說避風港制度是在權利人和網絡服務商之間設定的平衡的一個具體體現,不因為著作權是私權而將網絡環境下保護著作權的任務都放在權利人身上,也不因網絡服務商對其服務有控制能力而認為其應當是“網絡警察”,而是根據兩者的能力在之間進行適當的合理分配。權利人熟悉自己的作品又具備一定的著作權知識,因此承擔發現和鑒別網絡侵權行為的任務;網絡服務商能夠快捷地刪除侵權網頁并知曉網絡用戶賬號,可以采取相應行動制止侵權行為蔓延和繼續發生。通過避風港制度建立及具體的“通知刪除規則”的運用,從而使權利人和網絡服務商的利益在網絡環境下得到新的平衡。
第二個問題想談談信息網絡傳播行為的界定。從近幾年的司法實踐看,涉及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案件大幅增加,2011年全國法院審理的各類知識產權案件中,著作權類案件數量超過60%,而在法院審理這些案件的同時,由于《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和《侵權責任法》僅是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司法實踐中很多具體的問題難以找到答案。例如,對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如何界定,什么情況下網絡服務商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如何確定“通知”是否符合條例的規定,對法律和條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形如何處理等等,2000年的網絡司法解釋已經不能完全解決相關問題。為此,最高人民法院啟動了司法解釋新工作。在起草司法解釋的過程中,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如何界定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存在兩個標準,一個是服務器標準,一個是用戶感知標準。服務器標準在很長一段時間,被認為是一個主流的觀點,它將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定性為“將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上傳至或以其他方式將其置于向公眾開放的網絡服務器中,使公眾可以在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表演和錄音錄像制品的行為。”而用戶感知標準是以用戶感知為標準。經過調研,我們認為以服務器標準和用戶標準來界定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均不夠準確。隨著技術的發展,是否仍然有服務器,例如大家用蘋果手機, 相關內容存放在“云”端,云端是服務器嗎?此外技術發展是超乎我們的想象,以后還有沒有服務器?這些都是我們不可預知的問題,以服務器這個純技術標準來界定信息網絡傳播行為,我們覺得是不科學的,也不能適應以后技術發展的需要。而以用戶感知標準來界定信息網絡傳播行為,也過于極端,在某種程度上會將互聯網環境下普遍存在的“鏈接”都納入直接侵權的范疇。
因此我們覺得應該用一個法律的標準取代技術的標準來界定信息網絡傳播行為。以什么為法律標準呢?我們覺得應該以是否直接侵害了著作權人的專有權作為法律標準來界定。依據這個法律標準,可以把信息網絡傳播行為分為網絡內容提供行為和網絡服務行為,也就是說未經權利人許可,將權利人的作品直接上傳的行為認定為網絡內容的提供行為,按照著作權法第47條的規定認定為直接侵權。相關的網絡服務商為這些上傳提供便利的,比如提供存儲空間,提供搜索鏈接等,認定為網絡服務行為。網絡服務行為只是為作品的傳播提供了幫助,網絡服務商在提供網絡服務時,有些幫助行為是需要承擔侵犯著作權的責任的,構成幫助侵權行為,但有些行為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意義上的幫助行為。因此如何認定網絡服務商在何種情形下構成法律上的幫助、教唆行為,是我們起草司法解釋時特別關注的問題。
經過調研,最高法院起草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征求意見稿),在這個司法解釋稿中就對以上問題進行了初步規定。首先,在本次的司法解釋稿里在第一條就規定了利益平衡原則,規定人民法院審理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在行使裁量權時應當兼顧權利人、網絡服務提供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平衡。關于信息網絡傳播行為,按照是否直接侵犯著作權人的專有權利將其區分為內容提供行為和網絡服務行為,規定“未經許可,通過信息網絡提供他人享有權利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就應當承擔侵犯他人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民事責任。”同時,進一步對何種情形下構成“內容提供行為”進行了界定,“通過上傳到網絡服務器或以其他方式,將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置于向公眾開放的信息網絡中,使公眾可以下載、瀏覽或其他方式獲得的”,就可以認定為提供行為,構成直接侵權。對于網絡服務商的提供行為,司法解釋征求意見稿規定,“在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搜索、鏈接、點對點技術等網絡服務時,教唆或幫助網絡用戶實施侵犯他人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為的,承擔連帶責任。”
關于網絡服務商過錯認定的問題,司法解釋稿結合審判實踐規定了網絡服務商過錯認定的考慮因素,其中包括,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具備管理信息的能力;被侵權作品的具體情況;網絡服務商因為傳播這些作品直接獲利的情況等等,可以依據這些條件結合具體案情來綜合判斷網絡服務商在提供網絡服務的時候,是不是有過錯。此外,司法解釋稿也規定了網絡服務商主動審查和過錯的關系,我們認為網絡服務商并不是一個網絡警察,沒有義務對在網絡上發生的所有的行為進行一個主動的審查。所以說我們一般不將網絡服務商是不是進行了主動審查作為認定其是否具有過錯的一個考量因素,但是當網絡服務商主動采取相關的一些技術措施,來防止侵犯他人信息網絡傳播行為的發生,這個時候我們將其認定為網絡服務商不具有過錯的考量因素。如果網絡服務商已經提供了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仍然難以發現侵權行為,我們認定網絡服務商已經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不認定其明知或應知網絡用戶侵害他人信息網絡傳播權。
除此之外,司法解釋稿還對一些提供網絡服務的行為的過錯怎么判定進行了相應的規定。由于時間關系,我僅想介紹一下通知的問題,這也是司法實踐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實踐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權利人發出了一個通知,認為已經告知了網絡服務商侵權行為的發生,但是網絡服務商經常會提出抗辯,認為權利人提供的通知不符合條例的規定。這往往是原告和被告之間抗辯的焦點問題。我們認為一般情況下通知應該符合條例的規定,但是,審查判斷也不能過于機械,如果權利人提供的通知已經能夠讓網絡服務商來足以定位被訴侵權作品的位置,應當認定通知已經符合了法律法規的要求。還有一個司法實踐中爭議非常大的問題,也是我們征求意見過程中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即合理期限的問題。條例規定網絡服務商在接到權利人的通知后,在合理的期限內應該采取刪除等必要措施。那么對于合理期限怎么認定?爭論非常大。在這次司法解釋稿中,根據權利人、網絡服務商等相關的反饋意見并考慮審判實踐具體情況,司法解釋稿依據作品的類型,分別規定了合理期限,比如說涉及熱播影視作品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應在收到通知的一個工作日內采取必要措施,其他作品不應該超過五個工作日。但是需要特別提出的是,關于合理期限,司法解釋稿要不要規定具體的日期,規定多長時間合適?都是在我們的征求意見的范疇內,這并不是最終的稿件。
最后,介紹一下我們起草司法解釋稿的核心理念,在本次起草過程中,起草的核心理念是在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促進作品傳播和利用、保護社會公眾的利益等的基礎上,鼓勵網絡服務商與權利人合作,鼓勵網絡技術的進步以及促進商業模式的創新。如果大家對征求意見稿有任何的意見和建議可以反饋給我們,謝謝大家。(此文根據發言記錄整理。發言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發言人所在機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