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金山 烏靜
摘要:在網絡信息化背景下,網絡政治參與已經成為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民族地區,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利用網絡參與政治,并對當地的網絡政治生態環境產生了重要影響。但網絡政治參與是一把雙刃劍,運用不當則會嚴重影響政治生態文明。本文結合民族地區的地域、文化特征等,分析了影響民族地區網絡政治生態建設的特殊因素,并對如何構建和諧的民族地區網絡政治生態環境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索。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政治生態網絡政治參與政治互動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政治參與日益成為社會公眾參與政治的重要渠道,公眾通過網絡了解最新的社會政治信息,發表政治言論,并迅速通過網絡互動,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影響政府的政治態度和行為。早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著名學者馬克·斯勞卡就曾預言:“那些有可能永遠地模糊真實的和虛擬之間的界限的技術,將對政治帶來影響”。[1] 在我國網絡政治參與影響日漸顯著的情況下,國家對這一社會政治現象也越來越重視,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地方政府官員曾通過網絡與社會公眾在線交流,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催動了網絡政治參與的縱橫發展,也給我國的網絡政治生態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民族地區由于其歷史、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網絡政治參與更具有復雜性和敏感性,也使得民族地區的網絡政治生態環境風云變幻,處理不慎,將會引起大規模的社會矛盾沖突。這種形勢下,到底如何把握網絡政治參與,如何去構建和諧的民族地區網絡政治生態已成為十分重大而迫切的現實問題。
一、 何謂網絡政治生態
“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意思是指家或者我們的環境。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箏賦》中有:“丹荑成葉,翠陰如黛。佳人采掇,動容生態”,用“生態”一詞表示美好的姿態。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于1869年給生態學下了一個定義: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關系。如今,“生態”一詞涉及的范疇也越來越廣,人們常常用它來表達非生物領域諸如健康的、好的、和諧的事物。在我國政治界,無論是學者還是政府官員,紛紛用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各種政治現象,分析政府組織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王滬寧認為,行政生態學是借用生態學研究生命主體與其環境的相互關系和作用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行政系統與社會圈的相互關系,即通過生態系統的模擬來研究行政生態系統。[2] 貴州省委書記賈戰書指出:“政治生態是一個地方政治生活現狀以及政治發展環境的集中反映,是黨風、政風、社會風氣的綜合體現,核心是領導干部的黨性問題、覺悟問題、作風問題。”[3]
近年來,隨著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深入普及化和互聯網技術的普遍化,公眾紛紛利用互聯網平臺,發表意見,交流看法,對于某一社會政治現象的觀點在網絡領域形成了一種網上輿論、網上民意,日益成為影響社會政治發展的重要力量,深刻改變著政治生態環境。在互聯網上,公眾談是論非,提出建議,零距離、低成本的政治互動參與是政府、公眾了解民情的一條便捷途徑。與此同時,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公眾自身素質等方面的原因,虛假消息、謠言很容易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常常由于其現實空間上的間隔比較大而使公眾容易相信,對現實政治場域帶來一些干擾破壞。如果政府處理不謹慎,過于情緒化的輿論和沖動性的行為容易醞釀成現實社會政治沖突,影響社會的健康發展。網絡互動信息良莠不齊,如何防范別有用心者利用互聯網進行煽動破壞,是擺在政府與公眾面前的問題。也是在這種形勢下,網絡政治生態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認為,網絡政治生態是指在網絡信息化背景下,以互聯網為平臺,虛擬推定政治系統中的諸要素在運行中所形成的整體狀態,并能反映政府與公眾之間相互關系。簡單地說,主要就是由政府與社會公眾通過網絡政治互動,而在互聯網上形成的一種整體關系狀態。從形式看,它依托于網絡,存在于虛擬空間;從實質上看,它基于現實,并反映現實社會政治情況;從影響來看,它往往對現實政治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從定義來看,網絡政治生態境的形成離不開網絡政治參與,在互聯網上,社會公眾以網絡空間為平臺參與政治生活,以網絡民意形成的輿論壓力影響政治決策。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認為:“政治參與就是平民試圖影響政府決策的活動。”[4] 網絡政治參與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便捷、低成本、自由地表達公眾的政治態度,在促進民主政治發展的同時,也蘊含著新的挑戰。民族地區網絡政治生態是國家網絡政治生態的組成部分,是民族地區政治生活及其政治發展狀況在網絡上的直觀反映。由于地域的特殊性,民族地區網絡政治生態常常表現出復雜性和敏感性,如果不加以分析、引導和控制,則會嚴重污染區域政治生態環境。例如: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內蒙古5.11事件等,都是通過網絡參與煽動和擴大,造成網絡政治生態失衡而對其失去控制,給社會造成了重大影響。因此,加強網絡政治生態研究是互聯網時代民族地區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
二、 影響民族地區網絡政治生態文明的因素分析
從近年來由網絡政治參與頻頻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來看,網絡交流似乎已經成為人們情感宣泄、觀念交匯、利益訴求的場所,是理性思考和非理性表達的公共空間,極易成為被各種反社會勢力所利用的政治工具。面對地方政治生態環境被污染情況,我國學者們從干部作風、政府網站角色、網絡政治資源利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然而,民族地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一般性因素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影響民族地區網絡政治生態文明建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狹隘的網絡民族主義觀念。民族主義是人們對本民族的一種特殊情感,體現著人們對本民族的認同、信仰、忠誠和熱愛。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很多少數民族聚居于邊疆大漠、戈壁草原、偏僻山區,那里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受環境和技術條件的制約,即使民族聚居地有大量的礦藏資源,也很難得到有效的利用,沒有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而與此同時,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使得人們更加世俗化、功利化,對利益的關注日漸強烈。現實和欲望的差距使原本樸素的民族意識上升為一種只謀求本民族強大的狹隘民族主義。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互聯網在我國的發展又使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沖破地域空間的限制獲得了一個更加便捷、廣闊的施展平臺。一方面,由于互聯網具有開放性、自由性、虛擬性、隱蔽性、便捷性、低成本性,使得公眾更加愿意選擇它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另一方面,由于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的知識、閱歷以及認知能力、宗教情感上的差異,極易被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挑撥,諸如“漢族欺負少數民族”、“蠻夷之地”等話語借助于網絡迅速傳播,使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很容易從少數人逐漸擴展到更大的群體,導致公眾參與網絡議政的一種無政府狀態,進而在現實領域滋生民族問題。這種網絡輿論給實體政治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使政府一開始就陷入“一口對眾口”的不利地位,影響政府決策。
(二)民族信仰
我國少數民族基本上都有各自共同信奉的宗教,這種共同的宗教信仰往往同該民族的民族意識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截止2003年底,西藏自治區共有1700多處藏傳佛教活動場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有清真寺23788座;寧夏回族自治區共有清真寺3500多座。[5] 由于宗教存在時間長,分布廣,活動頻繁,與民族地區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民族政治生活中地位顯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宗教也搭上了網絡快車,各種宗教網站紛紛建立,網絡宗教活動廣泛開展。社會學家布倫達·布拉什指出,互聯網一定會開啟一項新的“宗教改革”,正如幾世紀前的印刷術一樣。互聯網信息的高速傳遞性、匿名性、跨空間性,為境外宗教及其他邪教組織蠱惑、滲透提供了一個便利渠道,一旦社會上出現形似侮辱宗教或損害宗教的情況,放大的、虛假的信息就會在網絡上瘋狂傳播而形成“暴動信息”,或攻擊政府或在現實生活中集群抗議,給社會帶來一定的混亂。
(三)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不僅包括國家層面頒布的宏觀的民族政策,也包括各自治地區制定的諸如少數民族免費教育、免費食宿、考試加分等區域、行業、部門優惠政策。由于考慮到各個民族發展的不平衡性,甚至各個民族發展差距很大,如果不采取優惠的政策,各方面差距拉大可能會引發民族社會問題。黨和國家考慮到各種因素,所以制定各種優惠的民族政策來幫助少數民族發展,這非常有利于我國的民族團結和進步。特別是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政治開明、文化繁榮,大量的少數民族學生開始走進學校,成為各行各業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社會上少數人不理解這種優惠的民族政策,特別是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在網絡上建論壇、發帖子,聲稱是民族歧視、是在造就新的社會弱勢群體,使得相當數量的人跟帖、追捧,使原本就敏感的民族問題升級,嚴重影響民族地區的生態政治文明。
(四)復雜的國際形勢
我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絕大部分是邊疆地區,有30多個少數民族與境外同一民族相鄰而居。解放以后,我國實行平等互助、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各民族關系融洽。但是,我們看到民族關系不斷鞏固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境外敵對勢力從來都沒有放棄對我國進行顛覆和分裂的圖謀,他們通過在我國境內扶植分裂勢力、尤其是與國內民族分裂勢力相互勾結,通過各種手段對我國進行滲透、顛覆和破壞活動。網絡信息化的不斷發展,為深諳政治操縱之道的策劃者、敵對分子利用互聯網在境外遙控指揮、煽動,“創造有效的政治機會”提供了平臺。他們通過網絡動員、散布謠言、制造矛盾,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組織實施有預謀、有組織的民族分裂活動,諸如西藏“3.14”和新疆“7.5”嚴重暴力犯罪事件,給我國正常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破壞。這些“網絡暴力”現象的出現,嚴重打破了民族地區網絡政治生態系統的平衡。
三、構建民族地區和諧網絡政治生態文明的路徑
網絡政治生態領域的問題,除單純的技術手段外,還得從人們生活的現實生活中尋求解決之道,我們不能期望一個食不果腹的人在網絡上盛贊社會。為此,本文認為,構建民族地區和諧的網絡政治生態文明,不單要頭痛醫頭,更不能僅僅頭痛醫頭,要標本兼治,雙管齊下,不僅在網絡領域有作為,而且在非網絡領域更要有所建樹。
(一)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滿足人民現實生活的需要
要始終樹立“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在各個領域都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區域差距、分配差距、收入差距使得底層社會群體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如果不及時消解,“塵世的無望”很容易被“天國的希望”所取代,正如基督教早期的產生一樣,人們總是幻想著來世的“天上之城”, 希望通過自己對宗教世界的符號信仰來實現自我生命的超越。網絡的出現和發展恰好為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既不得志而又處世消極的人們提供了一種足不出戶的消解平臺。吉登斯認為:電視、收音機和其他電子通訊形式構成了當今世界的主要影響力量,這注定會繼續促進宗教事物的發展。[6] 處于底層社會的人們在網絡上訴說、發表看法時能夠獲得一種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取的滿足,因為現實生活里他沒有話語權,而網絡上匿名性并由此而帶來的平等公民身份使他們實現了個體生命意義和價值的張揚。于是越來越多的“邊緣人”躲進網絡,走入飄渺的符號世界,希望實現自我的永恒救贖,其結果是神學被再次拉進政治,并影響政治生態的健康發展。由此可見,構筑和諧的網絡政治生態不單純是網絡領域和政治領域的任務,更應該從現實出發,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給民族地區的人們以更多的塵世幸福來平衡對來世的奢求。
(二)處理好政治主文化和民族亞文化之間的關系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要實現各民族之間的長久融合,應該處理好政治主文化的整體價值訴求與民族亞文化的局部價值訴求之間的關系。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導或統治地位的文化,也稱主流文化;相對地,亞文化是指在這一范圍內處于次要地位的文化。即在這一范圍內,大多數成員認同的價值觀、采取的行為方式即為主文化,而只有少數成員認同的價值觀及所采取的行為方式則為亞文化。與此相對應,所謂政治主文化,是指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是政治意識形態或者共同體文化。它規定政治制度規范,要求全社會成員的認同,并指導政治社會化的方向、內容和方法,它所承載的主體是國家。所謂民族亞文化是指基于民族(種族)基礎上的文化,強調文化原初情感的重要性,力圖保持民族共同的基本文化特質。[7] 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統一歷來是我國政治建設的主流價值,一直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族關系,落實民族政策,關心民族地區發展,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同時由于民族系譜發展的復雜性,境內與境外同一民族族源上的同根性,宗教信仰上的趨同性,加上少數別有用心者利用網絡的隱蔽性,大肆制造網絡謠言挑撥、煽動,使得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常常停留在狹隘的民族本位主義之上,容易發展為極端的民族主義,嚴重威脅國家的民族統一。所以說,要處理好政治主文化和民族亞文化之間的關系,構建政治主文化要充分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要統一不強求同一,民族亞文化的發展要始終遵循政治主文化,要多元更要有中心。
(三)要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網絡政治參與行為的疏導
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3.38億人,較2008年底增長13.4%,上網普及率達到25.5%。有81.7%的網民表示上網以后,比以前更加關注社會事件,較2008年提升了4.8個百分點。[8] 另一數字顯示:網民群體的主要特征結構為:男性、未婚、35歲以下、大學本科以下、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含無收入)的網民依然在網民中占據主要地位。[9] 這兩組數字給我們的啟示是:在少數民族地區,網絡政治生態建設必須關注少數民族學生的網絡政治參與行為。學生常常是運動的先頭兵,也是一個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體,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的今天,學生參與網絡政治互動的形式緊跟時代潮流,諸如BBS、博客、QQ群、新聞組等參與方式讓人應接不暇。少數民族青年學生在這種參與方式中,出于民族、宗教等各方面原因,往往以本民族利益為己任,尤其關心本民族所出現的個別性政治問題,并以極大的熱情和積極的態度投身其中。由于互聯網的強大影響力,這類由民間個別力量發起的參與方式,其表現形式、作用機制和產生的社會影響力不容小視,加之青年學生有著較強興趣和意愿去體驗游行示威。[10] 所以,加強對少數民族學生網絡政治參與行為的疏導很重要。
(四)積極探索政府網絡政治參與的新方式
長期以來,政府在加強網絡管理方面非常重視制度建設,常常把加強網絡法制建設,推動網絡建設的規范化、法制化、程序化作為解決網絡政治問題的有效途徑,其結果是制度建設總是滯后于網絡政治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對網絡政治生態建設認識不足,低估網絡民意,或認為是“異端”思想而對網絡采取封堵等錯誤做法,其結果是人為的制造“秘密”, 把積極有序的網絡政治參與推向對立面,人為的制造無序和混亂。當前,網絡參與政治已經成為公民政治參與的一個新渠道,且有日益加強的趨勢,網絡的便捷性也為政府及時了解民意提供了一條捷徑。但是,傳統的信息自下而上和決策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已經跟不上網絡時代的步伐,網絡信息傳遞快,民意凝聚也快,留給政府的反應時間較短,它要求政府要有快速處理問題的能力。如果政府拖得時間過長,尤其是敏感的政治社會事件,面對網絡上群情激昂的帖子、言論,政府的公信力就會大加折扣。在少數民族地區,一方面是政府處理問題需要時間,尤其是遇到涉及既敏感又復雜棘手的民族問題,按照既定的程序處理往往花費的時間更長;另一方面,社會公眾卻在網絡上快捷的發表看法、傳遞信息,這個時間很短。前后時間上的錯位,使得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互動變成了社會公眾單方面的“獨角戲”,什么“政府玩貓膩”、“不公正”、“不代表人民”之類的言詞開始在網絡上泛濫,嚴重破壞民族地區的網絡政治生態文明。因此,在網絡信息化背景下,政府應主動參與網絡政治互動,不斷探索政府參與網絡政治的新方式,并尋求政府與公眾互動規則的創新。
參考文獻:
[1]趙銀紅.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兩重性”分析[J]. 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3):31.
[2]王滬寧.行政生態分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2-5.
[3]《人民日報》2010年12月21日.
[4] 郝繼明. 網絡政治參與的動力、阻力分析[M].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10(1):26.
[5]《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白皮書. 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5-02/28/content_2628105_1.htm
[6]安東尼·吉登斯. 《社會學》[M](第4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540—541.
[7]張友國. 政治主文化與民族亞文化的沖突與和諧[J]. 哲學動態, 2010(4): 80-81.
[8]郝繼明. 網絡政治參與的動力、阻力分析[M]. 天津行政學院學報, 2010(1):26.
[9]郭旭. 當代中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研究[M]. 學理論, 2008(8):40.
[10]卜建華. 當代青年學生網絡民族主義的參與方式與疏導[M]. 理論探索, 2011(7):31.
Thoughts on construction of harmony Eco-political network In minority areas
Yanjinshan,Wuj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014010)
Abstract:In the background of network,politics participates on the N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democracy. In minority areas,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an using the Internet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and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Eco-political network. At the same time, politics participates on the Net is a double edged sword, if used improperly, it would severely affect the Eco-political network.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pecial factors than affect the Eco-political network In minority areas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so an, and try to do some positive explor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harmony Eco-political network In minority areas.
Keywords: Internet; Eco-political network; Politics participates on the Net; Political interaction.
作者簡介:
閆金山,男,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政治社會學、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
烏靜,女,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講師,主要研究網絡社會學、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