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亭、陳臣二君合著之“云”系列課題成果至本期推出第3篇,內容亦從“云存儲”轉至“云遷移”。近讀業界有史以來第一個學科發展報告《2011-2012圖書館學學科發展報告》,“云計算在圖書館的應用”儼然最是搶眼的理論與技術前沿論域。本刊忝列所謂“核刊”,得“馬太效應”之利,能征得如此新作力作,自是不勝感念,更遑論此“云”竟越飄越大,愈益多姿多彩。
不獨有偶。若“圖書館績效評估的第三方評價”,大抵也是當代業內學術前沿命題之一。特別是公共圖書館領域,假今年5月正式實施《全國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之時勢,績效評估的“制度設計創新”正在獲得日益增長的意義與價值。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正當其時。
相形之下,“網絡傳播權保護在圖書館等公益領域的適用性”研究,其選題或不是太新,但實踐向度上的“推陳出舊”似仍有較大空間。中青年學者趙杰專注于斯,相關討論有棱有角,頗具進一步“爭鳴”之意蘊。
因著插排臨設項目,本期不得不在欄目總量與欄目發文量二者間找些平衡。如此情勢下,“信息管理與信息學”“文獻學”“海外鏈接”“地方文獻·民族文獻”四個拓展性論域欄目的“結構性”價值就有所突顯。幸賴劉春年教授、朱季康博士、楊佶女士諸大作鼎力,此半壁江山的分量也還是有的。
追求一期發文結構布局上的“冷熱既濟”是本刊不變的風格與“范”。當然,這里的“冷”主要是通俗上所謂的“冷門”和“冷題”。殊不知,“冷熱既濟”也是要講究“冷”的轉暖與轉熱的。若“文獻學”“地方文獻·民族文獻”,假時下“典籍傳承”時代主題的推動,正在匯聚熱力與熱量。而“分類法研究”之正在“轉暖”之中亦為我刊所關注。這不,原本計劃在今年只設兩期的“知識組織系統研究與《中圖法》信息”專欄,因著來稿日眾,似不得不另作安排。
傳統的圖書文獻分類學上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叫“文獻保證”。看來,它也適用于編刊。而對于一個以接受自由投稿為主的專業刊物來說,“文獻保證”或正是編刊人最是要細心體察的“給力”要素。

2012年6月26日夜于銀川·枕水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