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卿
7月24日,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會議對《上海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規定(草案)》進行了一審。這是全國首部以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為規范對象的立法,也是本市文化立法歷經多年探索后的一次突破。
立足基層,找準立法定位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提高,而文化內涵廣泛,文化需求的個體差異度非常高,也缺乏基本的評價標準,如何把握政府職責的“邊界”,找準“定位”成為文化立法面臨的首要問題。將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作為規范對象是出于三個考量:一是廣泛性。社區是最貼近群眾日常生活的地方,完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能不受收入水平、年齡結構等因素的局限,為較廣泛的對象提供文化服務。據統計,2011年全市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中心內開展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就達45萬余場次,吸引6000萬人次參與。二是基本性。要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同時又不大包大攬,破壞正常的文化市場秩序,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俎代庖”,就要明確政府保障的“基本性”。打個比方說,政府首先要確保“文化饅頭”的供應,保障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而類似“吃蛋糕”的更高文化需求,應當交由市場機制去滿足。社區公共文化正是市場運作的文化企業、設施、機構無法覆蓋或沒有興趣參與的地方,需要由政府進行托底保障。三是綜合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社區公共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且緊跟群眾的實際需求而變化發展,除了文化行政部門外,還需要其他部門和社會方方面面共同參與,這也對政府的行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過立法來進一步厘清關系,完善機制。
正是出于這些考慮,通過多番論證,最終《上海市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規定(草案)》這一全國首部以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為規范對象的法規得以提交市人大常委會審議,而廣覆蓋、保基本、資源共享、形成合力的理念也在具體的條款中得以進一步體現。
整合資源,打造開放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要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就必須依靠整合資源來實現。《規定(草案)》從內部和外部兩個層面打破界限,探索建立開放的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首先是打破了行政體系內部界限,以全市203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5000余家居(村)民綜合文化活動室為綜合性的服務平臺,整合文化、教育、科技、新聞出版、體育、民政、計生等部門的資源,提供包括文藝演出、書報閱讀、展覽展示、影視放映、互聯網上網服務、體育健身、學習培訓、科學普及、法制宣傳和國防教育等在內的各類公益性服務,群眾可以方便地在這些社區設施中享受到豐富的公共文化產品。其次是為社會參與社區公共文化提供渠道。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社會力量參與能夠彌補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產品無法滿足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問題。《規定(草案)》規定,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可以采取委托管理的方式,明確社區力量可以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的運營管理。同時,《規定(草案)》還對鼓勵各類單位、團體、社區群眾文化團隊、志愿者參與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捐贈、贊助社區公共文化事業等做出了規定。對此,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審議中認為猶嫌不足,建議將鼓勵社會參與的舉措更加具體化,增強操作性和吸引力。
主動服務,充分尊重群眾的文化自覺
在現實中,一方面是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內的個別項目、場地人氣不足,另一方面是街頭、廣場、綠地的群眾文化活動“轟轟烈烈”。為適應需求,方便、吸引群眾參與社區文化活動,《規定(草案)》在社區公共文化設施的設置標準、錯時開放、網絡覆蓋以及無障礙設施建設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凸顯了“服務性”。同時,還規定對社區公共文化服務情況逐步建立“居民滿意度測評”機制。審議中,組成人員建議要將當前街頭、廣場、綠地中“草根味”更濃的群眾文化活動納入立法視野,提出要重視群眾文化團隊的建設、培養工作,社區內的公共文化設施要為群眾文化團隊提供便利,讓這些團隊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進一步體現出對群眾自發文化需求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