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勇華
“深化‘走轉改”已經成為一股動力,促使編輯記者不斷深化行動方案,深化對其規律的認識。目前,談認識的文章已經不少,主要是在理論探索的層面,高屋建瓴地回答“‘走轉改是什么”等關鍵問題。
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依托“走轉改”這件“實事”,來求“走轉改”之“是”,對深化“走轉改”也不無裨益。
走基層,怎樣走?惟有胸懷大局,才能真正走下去。到過不少地方,尤其是省以下新聞單位,編輯記者們愛說“我們天天在‘走基層”;中央新聞單位的編輯記者也是沾沾自喜于“我去‘走基層了”。形式上走了,沒有問題;有沒有真正走下去,是有檢驗標準的。不少標有“走基層”字樣的報道,孤立起來看,不乏令人感動之處。可是,一位記者如果滿足于像普通群眾一樣的那種感動,便是胸無大局的“小民生”思維。而胸有大局的記者,會在一時一地一事的個別報道中,體現對諸如經濟轉型等大局的思考。甚至像大家都在說的“群眾語言”,也一定是群眾對大局問題的形象表達和呼聲,而不是徒有“張大爺講”或是“李大媽說”的形式。例如,貴州日報社領導帶頭走基層,幫助黔西南一所小學的孩子們吃上午餐之后,繼續出力推動政策出臺,專款解決全省小學生午餐等相關問題,群眾由衷道出“共產黨好”的心聲。
轉作風,如何轉?有時,人們誤把黨政機關下基層當作編輯記者轉作風的標本,謬也!記者轉作風,首先應重在正確的價值引領。我們的編輯記者、廣播節目主持人,如果對自己所在的這個傳播舞臺到底有多大分量不甚了了,弄不清為了誰,不懂得依靠誰,不知道自己是誰,把“走轉改”當做外在的要求,就沒有了自覺的動力。轉作風,還在于新聞生產方式的轉變。很多時候,傳播能力不強,沒有從新聞生產方式上找原因,對輿論引導的“新格局”觀念淡薄;對什么是主流,只知道其名,不在意其實。應當說,承擔了主流的角色就是主流傳媒;而如果未能勝任其職,也就是空有主流的名聲。因此,不研究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轉作風就難有實效。
改文風,何以改?提倡剎長風寫短文,是改;堅決革除“有嘩眾取寵之心,無實事求是之意”的陋習,是改。從根本上說,改文風還是要從端正學風、搞好黨風入手。當然,文風涉及個體的寫作風格,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論述。所以,相對于“走”和“轉”,改文風是一個比較細膩的過程。
分說走、轉、改之“是”,心中卻同樣要有大局觀。“走轉改”是整體推動新聞傳播能力提升的不同環節。走是基礎,轉是關鍵,改是落實。這,是對本期“走轉改”心得的再感悟。
(作者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