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新媒體產業來說,傳播渠道、內容和商業模式三者缺一不可。
新舊媒體的沖突首先表現在媒體的分裂上,其次主要表現為來自傳統媒體內容擁有者和內容分發者之間的沖突。內容擁有者主要包括唱片公司、游戲出版商等,而內容的分發者則包括廣播電視機構、零售商、電影放映商、有線和衛星電視商等。內容擁有者傾向于新的開放式分發渠道,借此可以獲得更大的發行量以及品牌的擴展;與此相反,內容的分發者則支持通過建立封閉的社區來吸引忠誠的受眾,反對有互動特征、用戶自創的內容和利基市場。
新媒體的成功者如以MySpace、新浪微博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和以YouTube、優酷為代表的視頻網站正在從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中吸引越來越多的受眾。雖然新舊媒體存在沖突,但這種沖突卻是不平衡的。據艾瑞咨詢預計,2011年中國媒體廣告總收入相比2010年增長14.0%,預計達到383億美元。其中視頻網站的廣告收入為36億元人民幣,相比2010年增長71%;傳統電視臺的廣告收入為760億元人民幣。新媒體的收入雖然遠不及傳統媒體,但其增速卻遠遠超過傳統媒體。基于上述新舊媒體的沖突,可以得出四種商業模式:
傳統媒體:這種模型依賴專業人員創造品牌化的內容,并通過封閉的、有條件訪問的、專業的設備來分發內容。如央視、派拉蒙影片公司、華納兄弟等都是這種模式。
封閉社區:這種模式的內容是由用戶創造的,但分發渠道則必須通過專用設備進行,多見于通信運營商主導的商務模式。如日本的電信運營商NTTDoCoMo公司創立的移動商務品牌i-Mode采用的正是這種模式。
內容辛迪加:這種模式是在專業的分發渠道上制作專業的品牌內容,不需要專門的訪問提供者和設備。如大型傳媒公司BBC和SONY在線多采用這種模式。
新平臺的聚合:這種更加極端的模式依賴于用戶自產內容和開放的分發平臺。如社交媒體MySpace和新浪微博,以及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都屬于這種模式。
(張銳文,摘自2012年第6期《電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