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榮


軍事理論課是高校的必修課,是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反思性教學是近年來國內外盛行的師資教育方法,區別于常規性教學(即教師憑自己有限的教學經驗進行的簡單重復的教學,又稱經驗性教學或操作性教學)。在軍事理論課教學中引進反思性教學,不僅有助于教師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更有助于高校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
高校;軍事理論課;反思性教學
1.前言
反思的思想源遠流長。在國內,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在《論語·學而》中就曾提到“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說要通過不停的反思來追求人格的完善。當代著名學者林崇德教授提出的“優秀教師=教育過程+反思”,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教學需要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國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他總是對自身的教育行為不斷地反思,并寫下一篇篇反思之作,最終成為世界級的教育家。
2.反思性教學的含義及其發展概述
A.反思性教學的含義
國外有關反思性教學的界定。奧斯特曼(Osterman)認為,反思性教學是一種方法,通過這種方法教師對教學行為的本質與作用產生更高水平的意識,這種意識為職業的成長與發展創造機會。
維拉(L.M.Villar)認為,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借助發展邏輯推理的技能和仔細推敲的判斷以及支持反思的態度進行的批判性分析的過程。
國內有關反思性教學的界定。熊川武認為,反思性教學依賴于理智的思考和批判的態度與方法,是教學主體自我解剖的過程。反思性教學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習型教師的過程。
B.反思性教學的發展概述
反思性教學最早是流行于西方國家的一種教學理念與實踐。從歷史上看,較早研究反思的有洛克、斯賓諾莎等人。洛克的反省教學與斯賓諾莎的反思教學存在著許多相同的方面,其不同之處在于洛克的反省教學是把思維活動作為思維對象,而斯賓諾莎的反思教學是把所得的結果作為思維對象。
20世紀80年代,反思性教學的思潮在西方正式興起。斯岡在1983年發表《反思性實踐者》,首次明確提出了“反思性實踐”的概念。1987年出版的《指導反思性教師》一書中,斯岡認為反思性實踐者既對行動的反思,又在行動過程中反思。說明反思可以發生在行動前和行動后,也可以發生在行動過程中。
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實驗的蓬勃發展,同時受到國外反思性教學思潮的影響,反思性教學在國內引起了教育理論界的濃厚興趣,同時受到了教學實踐者的高度重視。
3.反思性教學的內容及其分類
A.反思性教學的內容
斯巴克斯·蘭格提出了反思包含三種內容:認知的成分,指教師在教學中是如何進行信息加工并做出決策的。教師要掌握教學的信息來源和決策依據,以及做出了什么樣的決策;批判的成分,指教師做出教學決策的基礎,包括經驗、信念、社會政治取向以及教育目標,更加強調價值觀和道德成分等。在實踐中,更側重于對教師所作出的教學決策的評價;陳述的成分,指教師要反映自己的聲音,包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的寫作、交談,教師用來改進課堂教學的方式手段以及對課堂教學的評價。
B.反思性教學的分類
美國學者布魯巴赫(J.W.Brubacher)在借鑒其他人思想的基礎上,從時間維度將反思性教學分為三類:實踐后反思(reflection-on-practice,又譯為對實踐反思),指的是反思發生在實踐之后。教師需要對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做出評價和判斷,從而改進教學行為;實踐中反思(reflection-in-practice),指的是反思發生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以局外人的角度來審視和理解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時發現問題并且及時解決問題;為實踐反思(reflection-for-practice),指的是把前兩類反思結合起來分析所發生的教學活動,從而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指導以后的教學活動。即通過前兩類反思最終形成超前反思,從而使教師養成未雨綢繆、三思而后行的習慣。
4.常規性教學與反思性教學的區別
在軍事理論課教學中,反思性教學與常規性教學有著如下的區別:
A.在教學動力和動機方面有差異
常規性教學是教師根據軍事理論教學大綱和教材機械地授課。其最根本動力源于教師的外部,教師聽命于外部的命令并受制于一定的規范。其動機是對固有的規定作高度機械性執行的追求。教師對于實際的軍事理論教學是否合理很少思考。教師很大程度上淪為一種教學工具,很難有所創新。
反思性教學是教師在主觀意識上想要把軍事理論課教學做好。其最根本動力源于教師的內部,是“追求教育實踐的合理性”。其動機是教師主觀上要明確軍事理論教學實踐行為的合理性。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安排是否合理、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教學效果是否顯著等方面進行反思。
B.在教學主體方面有差異
常規性教學指的是傳統的教學理論和實踐。在我國,最初是“以教師為中心”,把整個教學活動的主體角色只分配給教師,學生仿佛是知識的容器。表面上由教師主宰課堂,但實質上教師仍只是教學大綱和教材的馴服工具。隨著傳統教學理論和實踐的不斷被“改革”,當前最流行的說法是:“學生為主體,教師是主導,能力培養作主線”。教學活動的主體又只由學生承擔,教師淪為供他們“驅馳的侍從”。總之,對教學主體的確認,總是偏執于教師或學生的某一方。
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通過“研究教師自己的情況”,“針對自己的主觀性進行反思”以便能“學會教學”。反思性教學是將教師的“教學”分為“教授”與“學習”。在“教授”過程中,確認教師的主體性。在“學習”過程中,確認學生的主體性。以師生分承教和學的主體,強調了師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是共為主體的,一切教學活動都要求師生一起參與,都發揮主觀能動性。這無疑要比常規性教學更顯得準確和全面。
C.在追求目標的途徑方面有差異
如上圖所示:常規性教學單純地教,只關心怎樣教,很少過問為何這樣教和學得怎么樣,于是行為帶著某種盲目性,自身不易獲得發展提高,與反思性教學相比,缺失教學主動性。
反思性教學不斷地從教與學的全過程考慮,使之趨于合規律性、合目的性,達到教師“學會教學”和學生“學會學習”相結合的目標,使“教學相長”真正獲得實現。“學會教學”,就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自學→反思→實踐→研究”,自我完善,提高教學水平。
5.反思性教學的實施流程及其實現策略
A.實施流程(見圖3)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學反思應體現在教學全過程的三個階段:課前反思(也叫前瞻反思)。這一階段的教學反思往往具有前瞻性的特點,能使教師的教學成為一種建立在科學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基礎上的、自覺的實踐,并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能力和分析能力。課中反思(也叫同步反思)。這一階段的教學反思往往具有監控性的特點,能使教學得以高質量、高效率地進行,從而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能力和應變能力。課后反思(也叫回顧反思)。這一階段的教學反思更多具有批判性的特點,能使教師的教學經驗理論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
B.實現策略
反思教學準備。指預測和設計軍事理論課教學全過程。首先,教師要有軍事理論課教學的整體意識,根據總的教學目標,確定具體的教學目的和任務,合理制定教案,正確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或其他教學參考資料,設定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反思教學實施。首先,教師要有效利用教學時間,合理分配學時。按照2007年教育部、總政治部、總參謀部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要求,普通高校軍事理論教學要保證36學時。這對體系龐大、內容繁多的軍事理論來說,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教學任務并收到成效,時效性成為關鍵。其次,教師要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的不同側重,采取精講與略講相結合、教師講授與學生自學相結合的形式,從而保證軍事教學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反思教學效果.古人云:溫故而知新。教師通過反思日記來總結凝煉經驗。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完成教學工作后,教師將經驗教訓進行總結,“積水成淵,積土成山”。將反思后得出的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或教學設想記錄下來,給日后的教學工作以指導,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教師通過不斷總結經驗,積累知識,修正、調控教學行為,達到提高教學意識,增強批評能力,不斷超越自我、發展自我的目的。
反思教學評價。教學評價具有反饋作用,評判作用,促進作用。
首先,學生評教。反思性教學關注師生之間的合作與對話。學生是教師教學活動的對象,教師應主動征集意見、了解學生。教師可以設計調查問卷的方式從正面了解軍事理論課教學情況,問卷涉及教學安排是否合理、教學內容是否充實、教學方法是否靈活、教學手段是否得當、重點難點是否突出等多方面內容。此外,問卷結尾還讓學生提出意見和建議。
其次,同行互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之間應互相檢查教案,互相聽課。教研室定期開展活動,將互相檢查教案,互相聽課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找出解決方案。提高教學水平,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境界。不僅有助于教師進行反思、改善教學實踐,而且還有助于在教研室內形成良好的研究探討氛圍。
反思性教學有利于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有利于更加全面的把握教材,有利于改進對學生的學習指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有利于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高校要根據軍事理論課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不斷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把反思性教學創造性、適當性、靈活性地運用于軍事理論課教學中,為增強學生的國防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1]Karen F. Osterman,Robert B. KottkamReflective Practice for Educators California:Corwin Press Inc,1993.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濮鳳穎.反思性教學:教師成長的階梯[J].現代教育科學,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