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
每逢炎炎夏日,“高溫津貼”都會成為勞動者關注的話題。年年都在談論“高溫津貼”,年年都會有一些政策、規章等加以規范,可一些不和諧的現象仍舊不斷發生。
2012年6月,《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頒布實施,伴隨法律規定的健全,高溫下的勞動者本應該得到更好地保護,但事實卻并非如此。自《辦法》實施以來,仍能看到不少“高溫津貼”沒有落實或落實不到位的報道。明明有規定可依,可為什么“高溫津貼”卻屢屢成為烈日下的“白條”?如何才能真正讓“高溫津貼”成為“真關懷”,不再是勞動者的“奢侈品”呢?
完善立法,使法律更具可執行性
從立法角度來說,首先,立法部門要不斷完善現有立法體系,在立法過程中,不能局限于要怎么做,該怎么做,更應該明確不這么做的后果。以《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為例,《辦法》明確規定了用人單位要提供高溫作業的勞動保護,要提供高溫津貼等等,但對于不提供的,僅僅規定了“責令改正”——這樣的處罰力度明顯太過輕微,處罰力度的不夠,很有可能導致大批企業得過且過,不作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立法部門要在制定該怎么做的同時,充分結合《刑法》、《勞動法》、《工傷保險法》、《社會保險法》等法律,詳細制定出配套的處罰措施,加大規定本身的威懾力。
其次,避免規定因缺乏可操作性而成為“白條”。立法部門在立法時,要明確所制定規定的可操作性,不要讓立法成為一種形象工程。對于那些不具有操作性或者操作起來很困難的規定,建議不立或少立,因為這些條款除了占篇幅外,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從執法層面來說,監督檢查機構要充分發揮本身的監督作用,對于那些沒有按規定操作的用人單位,責其改正,充分保障勞動者獲得“高溫津貼”的勞動權益得以實現;在聯合執法監督過程中,明確分工和職責,建立長效協調機制,做好監察工作,保證執行到位。
《辦法》中就執法環節也有相關規定: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照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確定的職責,負責全國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用人單位違反國家勞動保障法律、行政法規有關工作時間、工資津貼規定,侵害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由縣級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責令改正。
建立“立體”監督機制
要使“高溫津貼”不再成為“奢侈品”,真正成為一種高溫關懷,成為勞動者切實可得的勞動權益,必然離不開社會輿論的監督,社會輿論監督能很好地成為法律規定的補充,形成自己的一套監督機制。
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運用輿論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的權利。我們一般意義上講到的社會監督,大都指的是新聞輿論監督,即通過新聞媒介來揭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促使其解決的一種監督行為,就是社會各界通過廣播、影視、報刊、雜志等大眾傳播媒介,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形成輿論,從而對國家、社會團體、公職人員的公務行為以及社會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為實行制約。監督輿論雖然不具有強制性,但它卻具有一種強大的精神上、道德上力量。當分散的、個別的議論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經過傳播而形成社會輿論時,便代表著眾多人的看法和意志,對社會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
在落實“高溫津貼”的過程中,發揮社會輿論監督是很有必要的。通過新聞報道,對一些違規行為進行披露,不僅能引起大眾的關注,形成輿論壓力;也可以引起執法機關的重視,監督執法。
主動建立誠信形象
作為用人單位,在不斷擴大企業規模的同時,要注重對員工權益的保護,特別是勞動權益。在“高溫津貼”保護這一問題上,《辦法》主要就是通過明確企業責任來體現的。《辦法》第五條至第十四條,分別從勞動衛生條件、勞動安全保護、勞動時間、工作場所、高溫應對機制等多個角度加以詳細規定。從這些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在落實“高溫津貼”中所處的重要地位。的確,如果每一個企業都自主自覺地按規定操作,即使沒有檢查部門和社會輿論的監督,勞動者獲得“高溫津貼”這一勞動權益同樣應該得到百分之百的實現。可是,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會如此操作。或許是因為外部原因,比如法律規定沒有及時廣泛地為大家所知曉;再比如執法的松懈,讓企業覺得有空子可鉆;或許是因為企業本身原因,比如企業資金周轉困難,要擴展而導致資金緊張,員工成本縮水;再比如“不發”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企業根本就沒有發放“高溫津貼”的意識等等。而這些所謂的原因,并不能成為拒絕提供高溫津貼的理由,更不能成為企業違規操作的“保護傘”。
企業領導多關心高溫下的勞動者,企業按規定發放高溫津貼,不僅讓員工體會到企業的溫暖,增加企業的凝聚力,發展企業文化,而且可以增強員工的被認同感,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為企業創造出更多業績和利潤,何樂而不為呢?
工會應依法履行職責
工會作為一個獨立于企業的組織,是為了維護勞動者的權利而存在的。因此,工會要敢于為職工說話,不能淪為企業的附庸和傀儡。
工會應該充分發揮其本身職責和功能,展示其“勞動者娘家人”的地位和作用。工會組織要代表勞動者就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勞動保護事項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或者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勞動保護專項集體合同。此外,工會組織還要依法對用人單位的高溫作業、高溫天氣勞動保護措施實行監督。發現違法行為,工會組織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用人單位應當及時改正。用人單位拒不改正的,工會組織應當提請有關部門依法處理,并對處理結果進行監督。
勞動者要勇于維權
勞動者責任,當然不是講要勞動者自己給自己高溫津貼,而是要敢于維護自己的權益。對于企業違規未給付“高溫津貼”的,要敢于主張,敢于維權。當然,很多勞動者擔心會不會被“炒魷魚”,這樣的結果可能會發生,但卻可以通過別的途徑來維護自己其他的勞動權益。如果每一個勞動者都忍氣吞聲,本著“忍一忍就算了”的態度,要實現“高溫津貼”的落實,必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為畢竟按規則一成不變辦事的企業并不普遍,也就是說侵害勞動者某些權益的企業還是必然存在的,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勞動部門自主檢查發現的畢竟還是少數,更多還是需要當事人舉報等;社會輿論監督畢竟不是常態,揭發披露也只是一小部分,勞動者一定要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通過工會,也可以通過行政執法部門等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高溫津貼”,應該是一種高溫關懷,應該成為勞動保護那樣為大家所認知并落實的社會常態,不應該成為勞動者的“奢侈品”。立法不斷完善,監督不斷加強,企業按規定操作,工會敢于保護,勞動者敢于維權,如此多管齊下,才能在炎炎烈日下,為勞動者撐起一把“遮陽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