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君
摘要:科研越軌行為已成為整個學術界普遍存在的問題,社會學家對科學中越軌行為的興趣由來已久,有關科研越軌行為根源的探討構成了科學社會學領域一個顯在的研究熱點。科研活動是在科學家的社會互動中進行的。交流、合作與競爭已經成為現代科學互動的三種基本方式,而科學合作又是現代科學互動的最基本方式。積極、健康的合作有利于科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而合作自身存在的問題往往會滋生科研越軌行為。剖析科學合作引發越軌行為的原因。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科學合作中的越軌行為。
關鍵詞:科學合作;科研越軌行為;原因;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G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9-0159-04
時下,科研越軌行為已成為整個學術界普遍存在的問題,社會學家對科學中越軌行為的興趣由來已久,有關科研越軌行為根源的探討構成了科學社會學領域一個顯在的研究熱點。科研活動是在科學家的社會互動中進行的,交流、合作與競爭已經成為現代科學互動的三種基本方式,而科學合作又是現代科學互動的最基本方式。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科學合作的趨勢日漸加強,其在科學發展中的作用愈來愈突出。積極、健康的合作有利于科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而合作自身存在的問題往往會滋生科研越軌行為,剖析科學合作引發越軌行為的原因,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科學合作中的越軌行為。
一、科學合作的必要性
現代科學互動的三種基本方式是交流、合作與競爭,其中,合作是最基本的科學互動方式,交流本身是合作的一種形式,競爭的激勵性以及大科學時代的特點要求科學合作。
(一)交流是合作的一種形式
交流是現代科學互動的基本方式之一,科研成果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評價和承認,通過交流掌握科學思想、研究方法和相關科學信息是進行科學活動的必要前提。科學交流是一種無形的網絡,它把分散的科學認識匯聚和統一起來,形成不同的研究領域、專業和學科,形成不同層次的科學共同體,并在它們之間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在科學前沿,有小規模的、百人左右的優秀人員自由聯合而成的無形學院,他們通過互送未定稿、通信以交流信息,或進行教學和科研上的互訪、合作來加強聯系,無形學院在專業的初創時期和建制化時期對知識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默頓曾高度評價科學交流的重要性,認為思想與思想的接觸往往會激發創造性,使觀念和經驗變成進一步創新和發展的要素。庫恩指出形成科學共同體聯系的唯一途徑是科學交流,只有通過發表文章、閱讀與引證同一領域的文獻,參加相關的會議與短時期的訪問、交流與合作,才能把分散的科研人員聯系起來。交流在科學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科研人員之間的互相交流與合作加速了思想的擴散,使知識的累積增長成為可能,促進了專業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交流事實上也是一種合作。
(二)競爭的激烈性要求合作
科學競爭指科研人員為了得到經費、實驗設施等資源而展開的爭奪,優先權之爭是科學領域最典型的競爭方式。競爭是科學持續發展的動力,爭奪發現或發明的優先權能給科研人員施加壓力、催其奮進,缺乏競爭往往會窒息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競爭的日趨激烈要求科研人員之間建立合作關系。據統計,牛頓時代全世界科學家的總數不到80人,到1750年,也沒有超過200人,直到1850年,世界上稱得上是科學家的也只有721人。隨著科學事業的發展,科研隊伍越來越龐大,競爭亦越來越激烈。普賴斯在《小科學·大科學》一書中指出科學家人數要比整個人口增長更快,總人口翻一番,科學家翻三番。較之從前,有更多的人卷入了科學事業,科學變成了一種維持生計的方式,成為眾多人謀生的手段。現代科學活動需要復雜昂貴的大型實驗裝備。需要門類齊全且技術先進的圖書、情報資源,科研經費與日俱增,科學已然成為了一種昂貴的社會事業,科學為了維持自身的正常運轉,必須得到社會的支持。自由和支持是科學持續運轉所必需的兩個基本組織條件,社會對科學的支持主要包括提供儀器設備、圖書資料和經費等方面的資助,對科學成就的承認與尊重以及新人員的補充,等等。科學的資助者主要是政府和企業,他們投資科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借助科研成果獲得更大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利益。“不管科學家自己怎樣想。世界上絕沒有任何經濟制度愿意為了讓科學家消遣一番就把錢付給科學家。”在某種程度上,科研人員得不到資助就意味著無法維持生計,因此,他們不可能再單純為科學而科學,而不得不考慮生活收入的來源。為了獲得資金和對恩主有所交待,科研人員必須關注他們所從事的科學研究能不能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按照社會需要來選擇研究課題。然而,資源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滿足龐大的科研隊伍的需求。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競爭的殘酷性,為了在競爭中取勝,得到有限的資源,科研人員必須和他人進行合作。
(三)大科學時代的特點要求合作
合作是指個人或群體為了達到共同目的而發生一致行動的過程。“按照合作的一般定義,科學合作就是科學工作者為了達到生產新的科學知識這一共同目的或實現各自的科研目標而進行的協同互助的科學活動。”科研合作一般是為了解決科研個體無法單獨解決的問題。在大科學時代,隨著學科滲透的加強,邊緣交叉學科不斷涌現,科研課題的綜合性與復雜性程度也日益提高,一些重大科研項目需要動用諸多人才資源、投入巨額資金和大型設備,它們的規模是空前的。這就決定了單個科研人員無法獨立進行、完成一項科研項目,合作愈來愈成為一種科研趨勢。齊曼在《真科學》中指出,“設備復雜化也使研究朝著更集體的行動模式發展,人們自然會想到高能物理學家或空間科學,數百名科學家必須圍繞著一個巨大的研究設備一起工作數年,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單一的實驗。”科學已經發展到一個依賴個體獨立工作無法解決突出問題的時代,如“阿波羅登月計劃”前后參加研制的就有二百家公司,一百二十所大學,歷時三年,經濟耗費達三百億美元。如今,越來越多的論文是由多個作者合作完成的。朱克曼對1901—1972年間28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是同別人進行合作研究而獲獎的,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合作呈上升之勢。
任何科學研究都離不開合作,若沒有科研人員之間的合作,科學發展舉步維艱。合作研究的根本優點在于,“形成了智力上的互補,而產生了系統要素的協同效應,從而發揮了集體智慧的效能,極大地促進了研究的深入。”科學本質上就是科學共同體協作的產物,科學中的合作精神不僅是現代科學精神的重要內涵,也是衡量科研人員自身素質的一個重要參數。在大科學時代,一個科研人員若缺乏科學合作精神,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的。因為,任何一項科研成果在某種意義上說都是團體攻關的產物,其出現都是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汲取前人成果的結果,特別是與今人合作的結果。
二、科學合作滋生越軌行為的原因
合著論文是科學合作的直接研究成果,論文虛假合著現象成為近年來較為常見的一種科研越軌行為。人們通常認為合作研究可能會降低科研越軌行為的發生機率,因為合作者會自覺充當“潛在監督員”。然而,隨著合作的加強,由于合作研究中越軌行為的隱蔽性和科研人員的潛在督察員的功能失職,科研越軌行為并沒有明顯減少。
(一)合著論文中越軌行為的隱蔽性
隨著合作者的增多,合作研究帶來了榮譽分配問題。受獎項名額的限制,有限的獎勵往往傾向于授予那些科學名流,即使他們并沒有做出突出貢獻,而一些做出突出貢獻的年輕科研人員卻被剝奪了應有的承認。默頓研究了科學獎勵制度,發現科學界總是趨向于把榮譽給予那些已出名的人,那些有聲望的科學家因為榮譽背景的原因更容易獲得承認,而那些不出名的卻得到少于其成果的榮譽,他把這種不合理現象稱作“馬太效應”。馬太效應的存在強化了科學分層,加劇了科學界的不平等,受馬太效應和權威結構的消極影響,名流集團往往得到多于其貢獻的榮譽,年輕科研人員運用合理手段做出的成果卻無法得到應有的承認。按照結構性緊張理論,在合理性手段與合法目標發生沖突時,年輕科學家就會產生心理偏差,有可能通過不正當途徑達到發表論文的目的。
當前,師徒合作是學術合作的重要形式,傳統的師徒合作模式屬于典型的智力結合型。隨著實驗裝備費用的不斷提高,年輕科研人員要找的不僅是學術上的大師。還需要能提供科研經費的資助人。資助人往往同時是幾個課題的主持者,并不直接參與科學活動,他們提供經費的目的就是盡快得到科研成果,這種商業性的交換關系逐漸替代了傳統智力結合型的合作方式。正如布勞德與韋德曾指出的那樣,“以往的師徒關系是建立在智力上的相互關心和取長補短,但在今天,則常常是為了得到諸如設備和研究經費這樣的物資需要把他們連結起來。”師徒關系的變質潛藏著諸多越軌行為,主要表現在實驗室主任、導師等管理權威和學術權威經常利用職權之便,貶低合作者的貢獻,謀取手下科研人員的成果署名權,最為普遍和典型的形式就是署名搭車和署名的不合理排序。署名搭車突出表現為對科研工作沒有做出實質性貢獻的實驗室主任或導師在學生的論文上署名,成為多篇論文的署名作者。美國費城科學信息研究院在世界范圍內對論文多產者的調查發現,在過去幾年間有20名研究員至少是每11.3天發表一篇論文,有15人達到了每周一篇,名列榜首的是前蘇聯化學家由里·斯圖克科夫,他平均每3.9天便有一篇署名論文刊出。署名搭車還包括一些年輕學者將署名權無償贈與學術權威、管理權威等各類名流,以增加論文的能見度,憑借名人聲望達到順利發表論文的目的。多個作者合作完成的論文,就牽涉到署名排序問題。署名本應該按照作者的貢獻大小排序,但在一些課題署名中,由于獎額限制,許多年輕學者往往被剝奪署名權。署名搭車和署名的不合理排序這類越軌行為帶有一定的隱蔽性,不像抄襲、剽竊行為那樣易于判斷和察覺,這為合著論文中的越軌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
(二)科研人員的潛在督察員的功能失職
加斯頓認為每個科學成員都是潛在督察員的職業特點,決定了科學是一種專業自足體。默頓也指出,“科學研究,即使并不總是,但卻很典型地處在專家同伴的嚴格監督之下,科學探索實際上是處于嚴厲的管制之下,其程度也許是人類活動的任何其他領域都無法與之相比的。”但現實情況并不像默頓所說的那樣,科學研究處于同行的嚴格監督之下。所在實驗室曾發生過科研作弊的一個科學家說:“我認為,企圖作假的事比公開報道的要多得多,這些事也許是小得不值得報道,或者是證明起來太難,或者更重要的是,人們認為揭發這種事太危險,揭發人一般都要遭到被揭發人的誹謗。因此人們通常的態度是‘干嗎要自找麻煩?把那個人悄悄打發走算了”。隨著競爭的激烈、合作的增強、分工的細致化,每個科研人員只從事一項大課題中的很少工作,并且從事同一課題的所有科研人員必須對同事的工作保持一種信任,才能順利開展工作,每個人也不愿意無端懷疑自己的同事。這說明潛在督察員由于種種人際關系,在現實中很難發揮作用。有的科研人員由于怕麻煩或擔心遭到報復,很少懷疑同行特別是科學權威的工作,即使懷疑同行的實驗結論,往往因為沒有足夠的原始數據、自身技術水平不夠,無法進行重復實驗。
此外,由于科研人員分工協作,每個科研人員不必事必躬親地做每一個實驗。而且,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一些隱會知識的存在給同行監督帶來了很大困難,使得重復實驗失去了控制效力,這就為越軌行為埋下了隱患。比如,在“Lawrence Berkeley”事件中,僅僅Ninor知道怎樣運用電腦程序分析數據,直到一個同事學會運用這個軟件,Lawrence Berkeley篡改數據的事實才公開于世。貝爾實驗室舍恩事件和“Lawrence Berkeley”事件一樣都和合作研究有關。據統計,在1998年至2001年期間,舍恩至少在16篇論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實驗數據,這些造假都是在合作者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科研人員的潛在督察功能在科學實踐中很少起作用,這為一些越軌者提供了某種機會。
一般來說,科研越軌率主要取決于越軌成本與越軌收益兩因子間的對比關系,當越軌成本遠遠小于越軌收益時,科研人員就會傾向于采取越軌手段。由于合作研究中的作弊被發現的機率非常小,一個科研人員只要稍加小心地搞些小作弊,他就幾乎不會被發現,并且還能得到諸多好處,如論文更容易發表,更有利于申請到研究經費、得到晉升、獎勵等。所以,合作研究中的越軌行為時有發生。
三、防范科學合作中越軌行為的措施
為有效防范科學合作所引發的越軌行為,必須實行他律和自律并舉,可以在拓寬科研資助渠道、設立專門監督機構的同時,加強科學道德規范教育,完善科研人員的社會化過程,提升科研個體自身的學術修養。
(一)拓寬科研資助渠道
如今,政府經費仍然是許多國家科研費用的主要來源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資助源。然而,政府資助畢竟是有限的,國家不可能把所有的錢都投向科學事業,資金的稀缺性必然導致科研人員間的激烈競爭。《科學美國人》雜志對特倫斯·基萊的專訪“誰為科學買單”,介紹了基萊的科學經濟學觀點,其中心觀點是,政府對科研資助的效果是負面的,存在著嚴重誤用,甚至滋生越軌行為。科學的繁榮主要靠自由市場,但私人資金也存在誤用,往往出于利潤動機,傾向于投資中短期項目,這不利于基礎科學的發展。基萊的觀點雖有偏頗之處,對我們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啟示我們應該拓寬科研資助渠道,使政府和市場相互補充、促進,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拓寬科研資助渠道,保證充足科研經費的供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人員間的因激烈競爭而進行的合作行為,防范科研越軌行為。
(二)設立專門的科學監督機構
按照社會學理論,越軌現象本身是社會生活固有的,在科學社會中,科研越軌行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控制。單靠科學體制自身的糾錯系統和科研主體的自律無法有效遏制科研越軌行為,還需要外部控制,建立健全的科學道德行為監督機構是可行的有效措施。目前,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專門的科學監督機構。丹麥第一個建立了全國性的“反科學性欺詐行為委員會”,世界科學聯盟于1996年成立“科學道德責任常設委員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建立了“公正性督察員辦公室”。我國學術界應當建立一個權威性的科學督察機構,集中調查、處理科研越軌行為,以彌補科學自身約束機制的不足,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在建立專門監督機構的同時,還應該加大懲罰力度,大膽揭露、嚴肅懲處科研越軌行為,在越軌成本大于越軌收益的情況下,一些科研人員就不會輕易冒越軌風險。現在,國內的一些高校、科研機構和學術刊物相繼建立了專門調查、懲治科研越軌行為的監督機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遠遠沒有建立起來,學術界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三)完善科研人員的社會化過程
加強科研人員的科學道德規范教育,把科學道德規范、科技倫理等作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必修課,完善其社會化過程,在當前顯得尤為必要。學生是處于實習階段的研究者,在這一階段,導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各種知識、理論,而且首先必須教會他們誠實。科研人員的培養要涵蓋比僅僅傳授理論和技巧更多的東西,培養新科研人員的過程也是一個有關科學道德價值的精細灌輸過程,誠信教育與學術素質教育同等重要。
目前,一些國家已經開始注重科學誠信教育,并把學術規范教育正式納入教學程序。美國許多高校采取不同形式傳授科學倫理知識。例如。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開設了“科學禮儀與倫理”專題講座;哈佛、耶魯等研究型大學從本科生一入校就開始學術誠信教育,新生一入學就簽署學術誠信保證書;達特茅斯學院明文規定教師的三項職責:持續向學生提供什么是學術誠信的指導,改善能夠增強學術榮譽的程序和環境,經常性地審查榮譽守則的執行效果;斯坦福大學鼓勵教師在課堂上教會學生如何進行研究和避免剽竊;芝加哥大學的圖書館每年對新生進行如何正確引用文獻的培訓;不少大學的主頁上,還提供大量的文獻和相關鏈接,指引學生如何避免考試作弊和論文抄襲,指導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學術道德教育和識別舞弊,并且明確規定互聯網的引證規范。我國高校一貫重視思想素質教育,卻忽視了學術規范教育這一重要方面,大多數學校沒有開設培養學生基本學術素養與學術能力的相關課程,導師也很少對學生進行有關注釋與索引方面的嚴格訓練,造成碩士甚至博士論文中注釋與索引的不規范現象相當普遍,導師要主動承擔起“教不嚴,師之惰”的責任。還有些導師自身對學術規范知之甚少,更談不上向學生灌輸學術規范,加強對導師的職業規范訓練也是完善科研人員社會化過程的重要環節。導師必須首先加強自身的學術規范訓練,在科研中時時處處以身作則,率先表率,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響學生。
(四)科研個體加強自身學術修養
遏制科學合作中的越軌行為,不能寄過多希望于外部科學社會控制機制的完善與否,關鍵還在于學者的內在自我約束,因為,外在控制只有通過內化為科研主體的道德良心才能發揮約束作用,否則形同虛設。科學社會學家默頓認為,科學的精神氣質是有感情基調的一套約束科學家的價值和規范的綜合,“普遍主義”、“公有性”、“無私性”、“有組織的懷疑”等作為慣例的規則構成了現代科學的精神氣質,這些精神氣質作為理想型規范結構,成為科學社會內部合法的自律規范。鐘敬文老先生指出,知識分子是社會的“中流砥柱”。美國教育哲學家布魯貝克認為,學者既然是“高深學問的看護人”,自然也應該是“自己倫理道德準則的看護人”。愛因斯坦平生最痛恨那些在薄木板上鑿眼的人,最欣賞有啃硬骨頭精神的人,認為前者搞的是小學問,后者搞的才是大學問。科學研究是一個艱苦的實踐、認識過程,任何一個科研人員的成就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厚積薄發的結果。科研人員應本著甘坐十年冷板凳的吃苦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踏踏實實搞學問,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內在精神追求,平時注重加強自身的學術道德修養,自覺遵循學術規范。
在科學活動實踐中。科研人員要具體做到以下三點:首先,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科學活動是繼承性事業,學者在進行學術研究、報告科研成果、撰寫科學論著時,要通過注釋、列參考文獻、致謝等方式肯定他人研究與創新的價值,不能抹煞他人勞動成果,更不能將他人成果竊為己有。其次,在科研立項、申報成果獎時要實事求是,不偽造科研成果,不夸大科研成果的學術價值。最后。在科學實踐中,科研人員還要自覺充當“潛在督察員”,積極抵制科研越軌行為。因為同行最容易辨識、最善于發現學術騙子,學者不能對身邊的越軌行為視若不見,要敢于揭露科研越軌行為,發揮“潛在督察員”的非正式控制職能。
責任編輯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