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摘要】法制新聞報道主要關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法律現象和法制問題,著重于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律意識和倡導法治精神,強調法律對于社會秩序的規范功能及對公眾各項基本權利的保護。
【關鍵詞】法制新聞法律知識法治精神
一、法制新聞的著眼點
法制新聞最主要的功能是通過對某一個案件、某一類法律現象和問題的報道與剖析,運用法律觀點回答問題,給人以教育、啟迪或警示。
從這個意義上說,僅僅客觀地報道公安部門、檢察機關、人民法院破案、查處、監督、起訴、審查案件的過程是不能劃定為法制新聞的。因為這樣的報道常常將一個本應具有嚴肅性和法制教育意義的法制事件變成了簡單的案件寫真。對于這樣的節目,觀眾很難從中獲得法律知識,更無從談起法律意識的增強。從理論上講,這種創作的失誤在于對“真實”的理解有偏差,他們簡單地把“真實”理解為對案件真實的直接展示,只是停留在案件報道的表面,不進行社會文化以及法理的深刻分析。如今,法制新聞報道的對象范圍早已超出了政法部門,包括了社會生活各方面與法律有關的看內容。根據報道對象不同,從行業角度法制新聞報道可劃分為:經濟法制、刑事法制、民事法制、行政法制、文教法制等。
其實,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瑣事、家常事,都可以在法律或道德的層面上找到落腳點。
有這樣一個案例:某日,一家酒樓發生糾紛,公安局接到報警后趕到現場得知,酒樓老板在欠發工人工資多月的情況下,于當日早上突然失蹤。工人們發覺后,把酒樓內的一些物品拿走以抵押工資。不曾想這些東西是酒樓產權單位的,于是雙方發生糾紛而報警。
按照一般的報道方式,只要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解釋一下就可以結束,但如果是以法制新聞的形式報道,僅報道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看似簡單的事件中最少包含了兩個以上的法律關系。其一,老板拖欠工人工資是違法行為;其二,工人擅自處置他人財物也是違法行為,而這兩點恰恰是法制報道的精髓所在。
揭示法理法規,用法眼透視民生,在新聞事件中尋找法律的內涵,透過現象闡述法理,這應該法制新聞的基本著眼點。
二、如何做好法制新聞報道
1、選材把握導向,慎加篩選
目前的法制新聞以報道刑事、民事案件類的居多,因為這類題材由于現場感強,在某種程度上滿足或迎合了部分觀眾的“獵奇”心理。相比起來,媒體對于行政法、國際法等方面的法理性話題的關注,則稍顯不夠。題材選擇范圍的偏狹,不僅降低了節目的格調,長此以往也會使得法制新聞節目趨向平庸或低俗。
對于題材的關注,橫向方面其內容應不拘一格,可以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多個層面,空間上可以兼顧國內國外;縱向方面,在關注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大案要案等社會熱點時,也可以進行歷史的延伸,關注國內外歷史上發生的疑案或名案,提升節目的厚重感,滿足受眾的需求。
作為地方性法制新聞,其取勝之道必須緊抓“切身”和“利益”這4個字?!扒猩怼笔侵纲Y訊的貼近性,越是發生在受眾身邊的人或事,就越能引發他的興趣和關注;而“利益”則是指我們提供的資訊能夠使受眾得到幫助或受益。
因此,在選材時需要多加斟酌、策劃時需遵循以下原則:第一,服務性。關注與百姓生活、利益息息相關,但還不被他們所熟悉和詳知的法律或法規;第二,指導性。比如關注某一時期社會上詐騙犯罪的新動向、新手法。及時采編播發,以利于受眾知曉和防范;第三,趣味性;不可否認,離奇的事件、詭異的案情會對觀眾產生難以抵拒的誘惑。而媒體所應做的就是寓教于樂,通過精選案例在吸引受眾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向其傳遞法制意識。
此外,由于法制新聞的專業性,在選材時應當更充分地借用“外腦”(媒體之外的專家、學者)的智慧,發動更多的圈外人來關注、策劃、參與選題,找準視角。
2、編采環節應做到以下幾點
(1)挖掘事件真相。事實差之毫厘,性質和結論就有可能謬以千里。深入調查采訪,是法制新聞真實、富有厚度的保證。無論是證實,還是證偽,都要先擺事實,后講道理,靠事實說話來體現法制新聞的穿透力和公信力。因此,在采訪時,首先一定要深入、詳加思辨,最大限度地把握事件真實的本貌;其次,找準法條和定位,以專業的法制視角和思辨加以揭示,防止報道失實或偏頗。
作為法制新聞報道,對受眾進行法制觀念的引導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對事件的報道不能停留在就事論事層面,而要挖掘法理,及蘊含在事件表層下的諸如社會背景和犯罪嫌疑人犯罪的心理動因等,多角度、多側面和更深層次因素。
在以往的經驗中,我們還容易犯這樣的錯誤:那就是習慣性的把法制新聞做成說教型的節目。但問題是觀眾收看或收聽我們的節目時,他們并不愿意見到每天都是一位板著臉高高在上對其不斷進行說教和灌輸的面孔。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人們對法律知識的需求不再僅滿足于對一般條文的了解。因此,有必要改變報道方式,把原本枯燥、冰冷的法律條文或案情法理,通過通俗生動的表述、巧置的懸疑、融入法理的闡述,使受眾在被吸引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知法”、“明理”。
(2)把握媒體定位?!坝浾卟皇欠ü佟?,在法庭沒有作出最終判決之前,記者不能擅自認定案件的性質、確定罪名及量刑等。
新聞媒介在監督社會的同時,也在接受社會的監督。因此法制新聞的采制者首先必須搞清角色定位。首先、新聞媒介在報道法制新聞時應是客觀忠實的反映者,而不是裁判。法制新聞的采制者應盡量摒棄個人情感,做到事實與意見的分離,做到事實表述的準確和報道方式的冷靜,要以理性的視角觀察事物、反映事實,在輿論監督中應采用“公平”和“平衡”的方針,向受眾傳達客觀、完整、準確的信息;其次,法制新聞的采制者應是中立的把關人,他們的角色是雙重的。有時是不偏不倚的觀察者,有時要統合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引導輿論。
(3)預防新聞侵權。新聞工作者應嚴守宣傳紀律,不得公開報道涉及國家機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行使輿論監督權利時不得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譽權、隱私權等人身權利,必須嚴格依照法律程序,客觀報道司法調查和司法審判的進程,不得搞“媒介審判”,干預司法公正。一些法律專家指出,“司法界追求的是法律上的公正,媒介是在追求自身或受眾信念上的公正,那么誰更公正呢?無疑法律應當是共同遵守的根本準則”。因此,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的是法制新聞的采編也要走上法制化軌道,加強和規范輿論監督。在法制報道工作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報道要客觀全面。不能只報道案件的某一方面,也不能偏向當事人一方的觀點。尤其對于正在偵查、起訴或審理的案件,以及尚未做出終審判決的案件,媒體不得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報道,更不得發表具有傾向性的評論,對司法機關的審判活動施加壓力,影響法院裁決。
其次,媒體應在深度上做文章。努力了解案件的全貌和問題實質,避免“意識狹窄”;正確引導輿論導向,避免造成公眾對審判活動的誤解。對于案件審判中運用法律法規有不同理解時,不要輕率發表結論意見;在編寫稿件的過程中嚴禁誹謗、假構事實、無中生有或使用侮辱性的評論、語言及未經當事人許可擅自披露個人隱私。
最后,規范用語。法制新聞寫作的措辭,要注意精確和恰當。法律有許多專用的詞語,有著特定的含義。以民間所說的“訴狀”為例,就有民事起訴狀、刑事自訴狀、行政起訴狀等,各自適用于不同性質的訴訟;再如,民間習慣所說的“罪犯”,在法院審判認定有罪之前,體現在稿件上應規范的稱之為“犯罪嫌疑人”。在當前法制報道中,頻頻出現一些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報道和提法,最常見的就是一些有罪推定的慣用語,如“歹徒”、“惡棍”、“兇殺”、“某人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等……
總之,要做好法制新聞報道,前期采制要注意揀選那些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現實性、指導性的報道題材,找準法律點;后期則應注意編排的故事化、敘事的情感化、人物的個性化。
法制新聞要曉之以理,用事實本身來影響受眾,用法律觀點透視事件和現象,使受眾通過法制報道能夠領悟到法律的精髓,抓住問題的實質,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并非是使受眾用報道所產生的輿論、道德指向來對案件進行判斷。因此,法制新聞報道要從法律、法理的角度入手,向社會傳播法律知識、弘揚社會正義、幫助人們提高法制意識,推動社會法治化建設,這才是法制新聞的社會使命?!?/p>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何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