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娟
廖代璇老師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親和力強,就像一位知心姐姐,讓你沒有拘束感。在與廖代璇聊天的過程中,記者對這位“親和型”的“姐姐”老師有了更多的了解。
廖代璇笑稱自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人,心理年齡比較小。因為人長得小巧,再加上性格溫和、開朗,學生都喜歡稱廖代璇為“姐姐”。從2004年起,廖代璇每年都帶初三畢業班,她所帶班級的中考成績都是穩步上升。即使一些班級剛交給她帶的時候成績和紀律都較差,但是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她總是有辦法讓調皮的學生配合她的教學和管理工作,使全班形成和諧、團結、向上的學習氛圍。
最大限度地相信學生
很多教師都會以為學生見識少、視野狹窄,所以在教學時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以期達到“師授生受”。這樣做,不僅讓教師教得累,學生也覺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習興趣。
廖代璇所在的學校從2010年9月開始全面鋪開高效課堂模式的改革,作為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她參加了不同級別的培訓,學習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認識到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特的存在,并逐步樹立“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的教學理念。
廖代璇向記者介紹了她的教學經驗與體會:最大限度地相信學生。上歷史課的時候,她總是講的少,放手的多,辯論賽、寫小論文、角色扮演等場景常常出現在她的課堂上。
2011年9月,廖代璇參加全市的初中歷史教學改革評比活動錄像課比賽,選擇的是《獨立戰爭》這一課。上新課之前,廖代璇先讓學生查找了有關美國崛起的歷史,再讓學生預習,梳理了教材的知識點。上課時,廖代璇從相信學生的理念出發,沒有對課文作過多的講解,只是設計了幾個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1.美利堅民族是怎么形成的?獨立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2.《獨立宣言》的內容有哪些?進步性體現在哪里?它的發表有什么意義?3.獨立戰爭中,英美力量對比懸殊,為什么處于劣勢的美國能夠獲得勝利?這場戰爭給了你什么啟示?4.為什么說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既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戰爭也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5.結合課后“活動探究”的材料,談談你對華盛頓的看法?6.美國和英國的政治制度分別是什么?有什么區別?
結果,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很讓人驚訝:探究美利堅民族怎么形成的那一個小組,小組成員分別扮演土著居民——印第安人、黑人、英國人以及其他歐洲國家的人。當扮演“黑人”的同學搖晃地走過來時,他說:“我是來自非洲的黑人奴隸,這里的繁榮也有我的一份功勞。”大家會心地笑了。這組同學用情景表演的形式表現這些國家的移民和印第安人經過長期共同勞動,融合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美利堅民族。他們獨特的表演形式贏得了同學們的陣陣喝彩。
第二個小組研究的是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原因,他們的一位組員演唱了歡快的兒歌《揚基歌》:“美國佬嘿騎著小馬進呀進城來,噢哦……”在陣陣笑聲中,另一位組員向大家介紹了這首兒歌的創作背景,引入美國創業者“崇尚自由、不畏艱難、敢于自嘲”的開拓精神,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負責探究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的小組,由兩位女同學分別扮演美國總統和英國女王。該組以“美國總統”會見“英國女王”時的對話方式,探究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產生的方式和不同的職能,使其知識簡明易懂。由于扮演“美國總統”的那位同學非常文弱,廖代璇還詼諧地加以了點評:“你可能是史上最溫柔的美國總統,以柔克剛,如果是你當總統,估計美國就不會充當‘世界憲兵,老以‘人權問題去干涉別國內政了。”笑聲中,廖代璇巧妙地向學生提出了一個拓展性的問題:“美國這種民主共和制的好處是什么?”通過小組討論,學生認識到:美國三權分立的原則互相平衡、互相制約,不容易產生獨裁,所以美國歷來就有民主的傳統。
最后,廖代璇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了點撥:當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發生時,許多國家紛紛走上法西斯專政的道路,但美國反而成為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就是因為有這種民主的傳統。
在這樣的課堂上,廖代璇講得很少,只在關鍵時刻對學生進行點撥和引導,學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后來,這節錄像課相繼獲得全市、全區初中歷史課改成果評比的特等獎,廖代璇也在全區的初中歷史課改交流會上代表獲獎教師發了言,并且上了一節展示課,引起同行們的興趣。
作為學校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廖代璇還帶領老師們研究怎么完善“預習——探究——檢測”這幾個環節,在教學實踐中促使學校形成了符合本校校情的“二元三段”教學模式,并總結出老師在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既不是包辦一切,也不是放手不管,而是要做好一個設計者、導演、欣賞者,適時點撥,畫龍點睛。
廖代璇告訴記者,在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該是一個導演,只需把教學的要求和目標告訴學生即可,學習過程則要大膽地放手讓學生來演繹。因為每個學生的個性都是不相同的,放手,也就是等于給了不同的學生展示的機會,讓老師有機會發現學生的潛力。在這發現的過程中,教師已不知不覺地享受到了“引導”所帶來的成就感。擁有16年教學經驗的廖代璇堅信:只有相信學生,才能充分發展學生。
愿做“雪中送炭”人
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相信學生,作為班主任,廖代璇的管理理念也是“相信學生”。有一年廖代璇剛接手一個初三畢業班時,發現全校“臭名遠揚”的學生就落在她所接的那個班。這個學生可謂是“劣跡斑斑”:上課經常逃課,愛沖撞老師,“慫恿”同學跟他違紀,不講究個人衛生……廖代璇沒有對這個學生“冷眼相看”,而是對他留心觀察起來。
一次,廖代璇“揪”到了一個與該生溝通、交流的機會,便問他:“很多同學都是愛學習的,學習可以改變命運,為什么你就不想學習呢?”那名學生本來是一副桀驁不馴的態度,但是看到廖代璇沒有責備他,也沒有看不起他,而是很溫和地跟他說話,也不由地緩和了態度:“我不學習是因為我本來就不想讀書了。”聽到學生這樣的回答,廖代璇沒有生氣,也沒有就此結束跟該生的談話,而是繼續關心地問道:“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么你不愿意讀書?”也許是因為從來沒有一個老師這么認真、坦誠地跟他這樣交流溝通,該生卸下了心理防線,慢慢敞開了自己的心扉。他告訴廖代璇,他不想讀書是因為家里條件不好,母親患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姐姐在念大學,全家就只有父親一個人在干活來支撐著這個家。看到父親那么吃力地支撐著這個家,他就想幫父親分擔。可是父親不同意他退學,他就只好采取這種不學習的消極態度。聽到這里廖代璇感動了:誰說這是一個“劣跡斑斑”的學生啊,他的身上分明閃耀著孝順、懂事的光芒啊!
后來有一天,這名學生找到了廖代璇,向她提出了請假的要求,說他媽媽生病住院了,他要去醫院看媽媽。因為以前發生過這名學生向班主任提出請假出去看病實際上卻偷偷去上網的事情,所以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老師的第一反應就認為該生又在找借口出去玩。可是,廖代璇并沒有直接拒絕他的要求,而是對他說,自己現在工作很忙,待會再給他答復。然后,廖代璇聯系上該生的父親,證實了該生并沒有說謊,確實是其媽媽因為精神方面的問題住院了。
廖代璇知道這位學生的家境不好,媽媽住院后,家里的負擔肯定就加重了,她就對這位學生說:“你回去看媽媽時給媽媽買點好吃的,錢不夠就從我這拿去!”看到廖代璇不但給自己批了假,還主動提出幫助自己,這個大男孩頓時流下了感動的眼淚。這件事情之后,該生在校學習及與人相處的態度上有了明顯轉變,從一個“刺頭”變成了一個熱愛班集體、配合班主任工作的“熱心人”。如今,這名學生雖然已經畢業了,但是他還會經常用手機和廖代璇保持聯系,他說,從廖老師身上,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母愛的溫暖。
廖代璇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每一個當老師的夢想。但是哪有那么多的英才?你我都是普通人,能給學生在他的求學生涯中留下一絲溫暖,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點燃他們的生活信心,就是我的最大的愿望。”她覺得,關注“優秀生”是“錦上添花”,而關注“學困生”卻是“雪中送炭”,所以她更愿意做一個“雪中送炭”的人。
2011年10月,廖代璇通過層層遴選,成為“廣西基礎教育名師培養工程”的培養對象。跟許多來自全區名校的研修班老師相比,她深知自己代表的是鄉村的廣大基層教師,雖然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距離“名師”的標準還有一定距離,但她會一直努力下去。在新圩中學,記者看到了廖代璇給畢業班學生的贈言:“人不應該滿足于現狀,而應該不斷地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或許,這也是廖代璇一直用來鼓勵自己的一句話吧。
(廖代璇,女,梧州市蒙山縣新圩中學副校長,2008年被評為梧州市學科骨干教師,2011年10月在梧州市初中課改評比活動中獲歷史教學錄像課比賽特等獎,2011年11月獲廣西初中歷史教學錄像課比賽特等獎。)
(責編阮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