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軍
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以計算機為中心的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中推廣開來。歷史教學也無例外的采取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教學手段。實踐和探索當前歷史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所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迎合課程改革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教學觀念
計算機輔助教學呈現多媒體化和網絡化的發展趨勢,兩者相互交融,能夠發揮出更大的優勢,這就新時代的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功底,同時也應當具備信息技術的基本素養。提高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技能,掌握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教學理論,將新課程改革的教學思想融入到計算機輔助教學當中。、
1.注意同傳統教學的配合,堅定多媒體素質教育信念
常規教學中,歷史教師用三言兩語把某個復雜問題講透徹,并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邏輯思維的特點。同時認為多媒體教學制作過程繁雜,堅定走傳統教學的老路也是行不通的。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無可爭議,很大程度上能夠同歷史學科的過去性、具體性等學科特點相彌補。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改善課堂教學面貌,帶來歷史教學的新發展。因此在進行多媒體素質教育的同時,融合傳統教學中諸如實物教學、角色扮演、情感滲透等教學精華,才能更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師自身的發展。
2.輔助性原則
多媒體教學在教學過程當中只是一個輔助手段。它能夠使教師把教學中的重難點變得形象或者直觀,但它不能是一堂課的全部,不能替代教師的授課活動。片面追求動畫效果、音樂、視頻等繁多的教學素材,會造成占據大部分課堂教學時間,整個教學過程成為演繹的過程,很難突出教學重難點,忽略教學主體的參與和思考。教學過程當中更多的需要依靠教師和學生的密切配合來完成。所以在制作課件的時候不必追求面面俱到,更不能把學生需要思考的問題或過程直觀的展示出來。在市級的優質觀摩課當中,一些優秀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的展示,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的思考和探究,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注重針對性、實用性
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需要從教學出發,按照教學要求提取出重難點的內容,利用計算機輔助解決好對重難點的講授。不能為了圖教學省事或者為了制作課件而制作,要針對具體問題和學生實際有目的有計劃的制作相關教學課件。
實用性是制作歷史課件的重要原則之一。首先要服務于教學,更好的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其次,課件中的設置簡易,便于操作。第三,由淺入深,發揮最大效能的多媒體教學效果。真正解決教學問題,促進教學個體的發展。
4.發展的信息技術教學觀
從教學內容上來講,把圖像、聲音、動畫、音樂有機結合在一起,視聽結合,激發興趣;讓學生的視、聽、觸多感官作用于一體,擴大適用信息量,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探索,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如老師可用movie maker來制作歷史數碼小故事,讓歷史課堂更生動有趣。多媒體教學的內涵,更多的還需要強化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形成自我的認知;發揮歷史教學的德育教育、人文教育、公民教育功能。
二、設計制作上
對比傳統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素材是吸引學生的地方。從長遠的角度來運用,還需要注意多媒體課件在版面設計、素材呈現秩序和色彩選擇等方面的問題,要符合學習個體的學習規律和認知習慣等教學心理特點,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因此,多媒體課件在設計制作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安排界面,合理展示信息
首先,界面安排要科學。心理學家通過人眼觀察圖形時眼動規律的研究發現:人眼對一幅畫面的左上象限總是最先注意到,并且觀察頻率最高,其次時左下象限,畫面的右下象限為最低觀察區域。這一結論提醒我們在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的時候,應該將重要的文字信息置于屏幕上方的三分之一的位置,盡量避免使用過于復雜搶眼的畫面;課件中使用的歷史圖片、聲像資料要加以文字說明,重要的話句要適當的凸現出來。若文字下方有配以聲音的運動視覺效果時,學習個體易于被聲像所吸引,對文字的注意力會受到干擾。歷史多媒體教學課件中使用的文字史料、歷史圖片、聲像資料要經過嚴格篩選,保證其準確性、典型性和科學性。
其次,界面設計要簡潔。心理學研究表明:記憶效果與材料的呈現速度無關,而同干擾項目密切相關,干擾記憶的相關信息越多,記憶的效果越差。當單個材料呈現時,即使呈現時間較短,但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效果較好;而當多個材料同時程呈現時,即使時間較長,由于干擾太多,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學習效果較差。因此在課件制作中,文本內容的顯示要盡可能的簡練,每幅畫面中的信息量不宜太多。對于畫面中按鈕、圖標等符號的設計不宜過于突出,盡量刪除背景畫面中無關信息,減少干擾記憶的各種因素,追求界面的簡潔。
2.合理設計呈現次序,符合記憶規律
心理學實驗證明人在進行記憶活動時具有“近因效應”和“首因效應”,即在多個內容連續展示時,通常最后呈現的內容最先回憶起來,遺忘較少;其次回憶起的最先呈現的內容;中間呈現的內容最難記憶,遺忘最多。由此可見教學內容的呈現次序對記憶具有影響。因此,我們在設計課件和安排教學當中,盡量將教學重難點放在突出位置,課堂結束時要安排適當的歸納總結或者練習鞏固。在多媒體課堂教學過程中,盡量避免連續展示同類型的學習內容,選擇多種類型的史料(如:文字型、圖標型、聲像型、實物型等),將不同類型的史料交錯安排,從而中斷同一類型材料的序列,使回憶效果最差的中間段盡量縮短。
3.注意色彩搭配,避免視覺疲勞
色彩對人的視覺注意力有極大的影響。色彩的運用會直接影響學習個體對信息的感受和接受,從而影響對學習內容的記憶。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需要注意文字主體與背景色彩、標題與內容、段落與段落等之間的搭配。通篇為單一的背景色、沒有變化的文字、將內容滿幅打出等做法實不可取。白底黑字、白底紅字、黃底黑字等色彩組合都易于閱讀,且不易疲勞。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飽和度大的鮮艷色彩,易于引起注意,能夠突出重難點,但也容易引起視覺疲勞,不易過多使用。
4.交互性、合作性原則
教學課件的作用不能僅僅局限在展示作用的層面,應該突出學生教學主體的地位。應該考慮教學主體的思考、參與等主動的學習行為,有意的安排如“知識競賽”、“留言簿”等交互式的設計,才能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才能宜于學生多種學習的需要。筆者在高一歷史復習課中,利用一款具有數據庫儲存功能的基礎知識競賽軟件,將學生分組進行必答題、搶答題等環節的比賽,學習氣氛活躍,參與程度高,打破復習課一向的沉悶氣氛。
歷史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在制作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我們唯有不斷創新探索,精益求精,才能滿足學生多媒體教學的需要。
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web2.0的運用發展速度迅猛,在歷史教學中必定是大有作為。但是由于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和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計算機輔助教學普及的程度還比較低,運用層次還處于低度應用計算機技術上。2000年國家教育部實施中小學“校校通”工程,目的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的獨立建制的中小學能夠上網,使中小學師生能夠共享網絡資源,提高教學質量。“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大力發展各種網絡教育。時代的趨勢使我們不得不停留在原地反省,對未來的暢想能夠使我們看到廣闊的視野,教師的使命感時刻提醒新一代的我們勤于學習,勇于探索和實踐,開辟歷史教學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