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寶瑞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法》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各級政府的責任所在。市人大常委會一直高度關注本市義務教育工作的改革和發展,今年又結合對《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情況的監督調研,將老百姓普遍關注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作為監督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7月26日,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教育規劃綱要實施情況的報告。在審議中,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如何進一步提高本市義務教育均衡化程度展開熱議。
經費均衡,是義務教育均衡的基礎
實行績效工資改革,是為了實現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收入的均衡,為區域內的教師流動打下基礎;財政教育經費的均衡,是為了保證區域之間義務教育學校的硬件均衡。市政府今年主要從經費著手,解決區域(中心城區和郊區)之間義務教育不均衡問題。
今年,市對區縣的財政教育轉移支付為100億元,區縣財政教育支出為328億元,統籌安排好這些經費對基礎教育發展十分重要。市政府通過“三個統籌”,進一步促進城鄉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一是統籌分解落實各區縣財政2012年教育支出比例目標。2011年財政教育支出比例超過15%的黃浦區、靜安區,今年維持不變;2011年財政教育支出比例雖不到15%,但生均經費水平相對較高的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今年再提高0.7個百分點;各郊區(縣)財政教育支出比例今年提高1.5個百分點,提高后超過15%的按15%確定;浦東新區在2011年水平上提高1.8個百分點,達到12%。這樣一來,既達到了國家規定的增長比例,又合理地考慮到了各區縣財政教育經費分配問題。二是統籌安排市對區縣財政教育轉移支付。將2012年預算安排的市對區縣普通教育轉移支付和教育費附加轉移支付集中統籌安排,并重點向生均經費水平相對較低的郊區傾斜。今年市財政分配給中心城區的教育轉移支付資金將減少10億元,新增的教育轉移支付資金21億元全部用于郊區。這樣的考慮,是為了解決郊區凸顯的大量隨遷子女就讀的問題和因大型居住區而引發的人口集聚的問題。三是統籌個別教育生均經費較高區的部分財政教育資金。從今年開始到“十二五”期末,對生均經費水平較高的黃浦區和靜安區,統籌其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倍以上部分的50%,共3.4億元,專項用于生均經費水平較低且財力相對困難的郊區基礎教育發展。通過“三個統籌”,中心城區(不含黃浦區、靜安區)高于郊區(縣)生均經費的幅度由去年的35%,下降到今年的14%,全市基礎教育生均經費的均衡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成為本市解決區域之間義務教育學校不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
在審議中,有的委員指出,“十二五”期間,本市將在7個郊區建成36個大型居住社區,與之配套的學校將建343所,資金缺口較大,區級財政負擔更為沉重,建議有關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科學規劃,同步建設,除學校建設資金外,學校購置設施設備等費用由市財政加強統籌安排,并盡早撥付到位。
還有些委員認為,必須優化教育財政經費投入結構,不能重硬件建設、輕軟件提升,要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硬件投入逐步向加大軟件建設投入轉變,減少硬件上的重復浪費,提高用于引進人才、提高教師待遇、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和學校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支出比例。
資源均衡,是義務教育均衡的關鍵
除了教育經費的統籌,科學配置教育資源、提高薄弱學校的辦學水平也是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化的重要抓手。
科學配置教育資源,是合理規劃全市義務教育資源,應對未來幾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整體部署。教育規劃綱要實施以來,市政府以常住人口為基數,制定人口集聚區(城郊結合部)、大型居住社區教育資源配置方案,積極應對學前教育高峰和即將到來的義務教育入學高峰。
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與共享,是提升薄弱學校辦學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市政府組織中心城區優質學校赴郊區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區辦分校或對口辦學;組織中心城區優質學校和優質教育中介機構托管46所農村相對薄弱學校;鼓勵區縣建立健全各種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
提高郊區學校師資水平,是提升郊區學校辦學水平的關鍵。市政府在全市開展農村骨干教師培訓,鼓勵優秀大學畢業生到郊區學校任教;通過延長退休年齡等政策,引導優秀教師從優質學校向薄弱學校流動、從城鎮學校向農村學校流動;實施績效工資,提高教師收入,教師人均年收入7.36萬元,穩定了郊區教師隊伍。
盡管本市義務教育均衡化程度不斷提高,但人大在調研中也發現,當前,區域、城鄉、學校之間的師資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質量還存在一定差距,優秀教育資源相對不足,“擇校”、“擇班”問題仍然突出。對此,一些委員在審議中強調,要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完善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的協作機制,特別是要建立校長和骨干教師的柔性流動機制,提升薄弱學校的教學質量。此外,一些委員也認為,應加強引導與支持,鼓勵學校結合實際,因材施教,開展特色化辦學,推動優質學校不斷涌現,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好學校就在家門口”。
如何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也成為審議中的焦點話題。人大調研發現,績效工資實施三年多來,教師收入并未實現逐步增長,加之激勵機制不夠明顯,教師收入平均化,一定程度上挫傷了部分教師特別是優秀骨干教師的積極性,影響了公辦學校教師的柔性流動。對此,委員們提出,要研究建立教師收入穩定增長機制,不斷提高教師待遇;完善激勵機制,激發教師參與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的積極性。
權益均衡,是義務教育均衡的重點
當前,隨著上海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成為一個繞不開的難題。保障他們的權益,是貫徹《義務教育法》的具體體現,也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化的重要方面。市教委主任薛明揚介紹,目前,本市73.5%的隨遷子女在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免費就讀,其余的在158所以招收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小學免費就讀;同時,有關部門采取配置衛生室、電腦房、與優質學校結對、規范管理等措施,不斷改善以招收隨遷子女為主的民辦小學辦學條件,切實保障隨遷子女公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益。
然而,由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數量增長迅猛,導致教育資源緊缺矛盾突出。目前,本市外來常住人口達935萬多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超過50萬人,大部分在郊區學校就讀,已占到郊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一半左右。“買張火車票來上海,就能享受最好的教育”,在這種想法的驅動下,外來適齡少年兒童不斷涌入,致使一些郊區不堪重負。
針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命題,一些委員建議,要加快融合教育的步伐,同時,相關部門要根據各個郊區義務教育資源供需缺口,進一步加大市級統籌力度,擴大轉移支付規模,緩解郊區財政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