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睿
2000年9月的一天,萬州農學院(現三峽職業學院)招生辦。一位身材粗壯的婦女,一手拉著兒子,一手握著錄取通知書,將招生辦老師堵在辦公室外:“畜牧獸醫專業?不就是閹割豬兒的嗎?學這個專業,我寧愿讓兒子復讀!”
這一幕,讓副院長張智刻骨銘心。
這一年,作為國家級重點中專,萬州農學院只招到兩百多個新生。
“國家教育改革將我們推向了市場。”張智說,“然而,我們還沒準備好。”
上世紀90年代,國家對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進行改革,職業院校被推向市場。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萬州職業院校仍以傳統專業為主,技術含量低:對市場而言,這樣的專業已經過時;對學生而言,讀這些專業意味著難以找到好工作。
在職業教育和市場需求之間,一個難以逾越的斷層形成。
如何填平斷層?
市場之變
2007年7月的一天,三峽職院會議室。
會議桌的一邊,學院領導班子成員齊整端坐,張智也在其中。
對面,幾位從教育部來的專家面帶微笑,其中一位伸出手,摸出一份“成績單”。
現場氣氛一下緊張起來。
這些天,教育部專家組來到萬州,對三峽職業學院進行教學評估。
大考在即,張智信心滿滿。
在過去幾年里,東部沿海地區技工短缺,大批重慶人“孔雀東南飛”。萬州職校抓住機會,針對東部經濟特點,相繼設立了電子、機械工程、計算機信息等一批緊俏專業。因為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對口,萬州職校在校生在2007年達到10萬人,辦學點擴大到38個。同時,萬州農學院和萬州工業學院強強聯手,升格為三峽職業學院。到2007年底,在校生超過8000人,所設專業從7個增加到28個。
“三峽職業學院得分89分,扣分理由是專業特色不突出……”會議室里,教育部專家宣布成績。
“專業從7個增加到28個,怎么還丟分?”張智很納悶。
張智并不知道,就在這幾年,萬州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已初步形成鹽氣化工、紡織服裝、食品醫藥、機械電子、新型材料等五大支柱產業。而在全市,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化工、材料加工、電子信息、能源和輕紡等“6+1”支柱產業也開始嶄露頭角。
“市場需求已變。”聽說張智的困惑后,區教委職業成人教育科科長彭直明如此釋疑,“重慶經濟開始進入黃金發展期,萬州職教專業設置前些年形成的‘沿海特色,跟不上重慶發展的需要了。因此,我們必須優化專業設置,突出本地特色?!?/p>
資源重組
“區域經濟對專業的需求是什么?我們的專業優勢在哪里?如何將兩者結合?”帶著一系列問題,張智帶隊考察了京、滬、粵等職教發達地區?;氐饺f州,他們遍訪30多個鄉鎮,了解本地對職教的需求。
摸清市場風向后,張智和同事們心里有了底。“以前,我們片面追求規?;?,一些專業偏離了自身優勢和本地需求。”張智說,“現在我們準備以服務重慶農村為目標,向傳統優勢回歸。”
在張智摩拳擦掌之際,一幅職教資源優化配置的藍圖正在萬州展開。
萬州以當地五大特色產業和全市“6+1”產業格局為目標,以五所高等院校、四所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和三所市級重點中職學校為龍頭,擬定了鹽氣化工、綠色食品、現代制藥、機電輕紡、環保建材、服裝制作、商貿物流七大職教主攻方向。“我們根據這七個方向,重新配置職教資源。”萬州區教委副主任程樸說。
萬州有37個職校辦學點,不但專業設置老套,而且校與校之間雷同,惡性競爭時有發生。萬州區委、區政府決定把一批專業雷同、互補性強的中職學校整合進重點中、高職院校,37個職校辦學點被調整為18個;這些職校辦學點再進行合理分工,有的緊盯鹽氣化工,有的緊盯現代醫藥……“大家各司其職,形成了對七大新興產業的覆蓋?!背虡阏f。
2012年2月7日,一所中職學校向區教委提出申請,希望開設船舶駕駛專業。
區教委和區教育科學研究所組成七人專家組,由彭直明任組長,對申請學校進行評估。
“現在開始表決?!?/p>
七位專家同時舉手表決——零票贊成,七票反對。
“我們為什么不能開這個專業?”提出申請的校長急了。
“這個專業在萬州技校已經開設了,你們再開就屬于重復設置。”彭直明說。
校長只好服從。
“職業院校想新增專業,必須經過專家組評審?!迸碇泵髡f,“通過評審,我們就能調控專業設置方向和數量,實現和市場的精確對接?!?/p>
張智也參與了這場轉變。“我們學校原有四大傳統專業,按照區教委部署,學校對這些專業進行了優化,該撤銷的撤銷,該增加的增加。”他說,“經過優化專業設置,學校的農業特色一下凸顯出來?!?/p>
良性共振
2011年6月15日,山東省濰坊商業學校,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會計技能比賽現場。
19歲的徐丹使勁搓了搓手,對自己說:“雄起!”
在奪得重慶中職會計技能比賽冠軍后,重慶市經濟貿易學校學生徐丹來到山東,角逐全國冠軍。
比賽設會計電算化、翻打傳票和點鈔三個項目。
“會計電算化曾是我們的弱項。”重慶市經貿校校長李良平說,“但現在弱項已經成為強項?!?/p>
李良平的信心,源于學校對職教專業的優化重組。“在市、區教育主管部門指導下,我們淘汰了一些弱勢專業,增添了汽車修理、模具、數控、機電一體化等新專業。”他說,會計電算化專業就是優化成果之一——學校將數字化教學資源和傳統會計專業資源相結合,打造這個新專業。
賽場上,徐丹經過三個項目的角逐,將季軍獎杯收入囊中。
而萬州職教的勝利,并不僅限于賽場。
2011年7月,三峽職業學院。
提著簡單的行李包,園林設計專業畢業生周敏睿走出校門,向送行的老師揮揮手。
三年前,這個在高考中慘敗的男孩來到三峽職院。對就業前景,他并沒有抱很高期望。
今天,他畢業了。告別學校和老師,他坐上汽車一路向西,到主城一家園林設計公司上了班。
就業第一年,他的年薪達到了十萬元。
從2007年至今,萬州職校數量精簡為18所,在校生人數達到十萬人,中職學生就業率達到98.4%,高職學生就業率達到83.2%,累計向社會輸送人才11萬多人。
“通過優化重組,萬州職教與市場間的斷層已基本填平,人才培養和人力需求形成了良性共振?!背虡阏f,隨著職業教育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進一步融合,這種良性共振也將持續下去。
建議
創新專業設置,要與市場接軌。我們每年都要開展數月的市場調研,召集各方專家分析行業就業前景,邊淘汰邊更新。比如,我們調查發現,美發行業前景很好,但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因此果斷決定新設美發專業,投資建設了高標準實訓室,聘請美發領域專家擔任學科帶頭人,成功申報了“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重慶五一高級技工學校校長朱泉
目前出現的專業設置重復嚴重、市場惡性競爭局面,一大病根在于職教學校缺乏統籌協調、合理分工。政府主管部門應引導職校找準各自定位,揚長避短,既合理分工,又形成合力。
——永川職教中心校長凌基銀
按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求,加快建設支撐和服務重慶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專業和專業群。著眼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上檔升級,積極發展物流、商貿、旅游、護理、學前教育、金融事務、家政服務等相關專業。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加強農林牧漁等涉農專業建設——實現重點專業對重點產業的全覆蓋。
——重慶交通職業學院院長黃永銘
我們現在培養的職教生,大多數是往流水線上輸送,缺少特色。有所學校開設木工專業,培養出的學生非常搶手,為什么?就是因為市場需求大,加之別的職業學校并沒有開設這樣的專業。所以,應多開些有特色的專業,使職教生一畢業就能立即在企業就業,或自己有一技之長后能夠創業。
——重慶三峽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