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真
新課程已推進多年,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強調: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促進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因此,現行高中數學教學活動應該不同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是在教學活動中體現新教學理念的關鍵.
一、構建師生互動的教學關系
在全面推進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進程中,如何按照新課程基本理念改革學校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形成師生積極的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模式是當前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主要問題,也是廣大教師極為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教師要轉變角色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自覺地轉變角色,建立起平等對話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要學會“敞開”、“接納”和“傾聽”,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給予學生所應該享有的權利,給予學生動手實踐、主動發言和共同參與的機會.其次,教師要善于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如:在教授“隨機事件的可能性”這節課時,教師可選取成語故事《守株待兔》來導出故事中的農夫下次再“待”到兔子的可能性有多大.這樣不僅把教學融入到了生活情景之中,又賦予了原本枯燥的數學知識以生命力,同時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講求實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實現教學目標,如何將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傳遞給學生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構建師生互動的教學關系是實現教學目標最佳的方法.首先,課堂上教師應在知識的關鍵處、思維的轉折處、規律的探求處,設計活動.活動可選擇小組學習討論、多組交流以及師生交流,對學有困難的學生可采取個別指導,使每名學生真正參與到探討問題的活動中.其次,教師要圍繞教材內容引領學生進行深層次的討論、思考,使問題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達到充分深入的研究拓展.
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能力和對科學的理解是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生可通過經歷與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時的相似的探究過程,學習數學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領悟科學研究的思想和精神來獲取探究能力.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思維的動力.故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因勢利導,圍繞以問題為中心開展創設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放心提問.但要注意的是,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正確和錯誤之分,甚至是荒謬可笑的,無論學生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教師不但不能隨意地否定他們,而且要多給予他們支持和鼓勵,使他們感到有成就感.
(二)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與假設
美籍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說:“一個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種猜想,他就把自己與該問題連在一起,他會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確.于是,他便主動地關心課堂的進展”.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面對數學問題積極思考、提出猜想與假設的能力,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再創造”和“再發現”,讓學生去親身體驗、去探究,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庫”.
三、注重過程和方法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下的數學教材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教師要充分地認識到學生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是數學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如何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切實落實三維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和思維的形成過程是當前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課堂教學關注過程和方法是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新理念.首先,教師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學會”轉變為“會學”.其次,教師要進行學法研究,對學生提出學前預習提示,讓學生將一些簡單易懂內容進行自我內化,找出困惑和疑問.再次,要讓學生會用轉化思想方法從紛亂的實際問題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數學問題,選擇個性的數學方法加以解決,這對學生形成繼續學習的能力至關重要.
(二)拓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空間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是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核心.因此,教師要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做的過程放給學生.讓學生在充分體驗自主嘗試中學會探究,學會交流、合作.盡可能多給予學生自主創造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在經歷數學概念、數學規律的形成過程中,體驗探索數學規律的艱辛與喜悅.同時教學與實際相聯系,如:我們講幾何時給學生講“哥尼斯堡的七座橋”問題,這樣學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不斷生成,思維才能不斷的發展.
總之,課堂需要精雕細刻,教學需要推陳出新,現行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更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走向深入和完善.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