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傳統的文物鑒定是“憑感覺”,那么科技鑒定則是將“感覺”量化直觀地表述出來。
本刊記者易玨
北京中嘉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漢代玉凳”事件一出,讓社會各界嘩然,一件價格上億元的拍品,居然是高仿品。拍品的鑒定專家和鑒定機構又是怎樣下出的結論?中國的藝術品中還有多少被抬價的贗品?
在信息嚴重不對稱、主觀性又極強的文物鑒定市場上,公眾對于高科技手段介入文物鑒定的呼聲漸起,專家呼吁文物鑒定需要建立國家級文物科技評估機構??萍伎脊懦晒绾芜\用于科技鑒定?科技鑒定又有哪些技術?傳統鑒定與科技鑒定之間存在著何種關系?就以上相關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文物科技評估中心顧問委員羅武干博士。
考古與鑒定相通
中國經濟信息:您能否談談科技考古在文物鑒定中的應用?
羅武干:我之前從事的是科技考古——冶金考古,目前的科技鑒定工作主要集中在青銅器,在青銅器領域的科技研究成果都能夠應用于鑒定。
理論研究與文物鑒定是相通的。只不過在傳統的研究范式中,科技考古學者只關注青銅器的合金成分以及它反映出的考古學文化內涵。傳統鑒定最基本的就是從類型、紋飾、銘文三方面鑒別。事實上,器物類型學可以用來做考古學研究也可以用來做文物鑒定。
我們做冶金考古的理論研究成果,有目的、有傾向性地應用于鑒定。比如,冶金考古中鉛同位素的檢測應用于文物鑒定。商代殷墟的四期中第一、二期的鉛同位素檢測都是異常鉛,到三、四期異常鉛的量急劇下降。異常鉛在中原地區都沒有,只有云南地區才有。通過考古我們就發現在殷墟一、二期的商王朝,與當時的西南夷有往來,這是考古學文化意義的結論,但它同時也可以用來作為科技鑒定的重要依據。如果一件商前期的青銅器需要鑒定,只需要測定鉛同位素,看它是否為異常鉛。
青銅器材料成分的演變研究,同樣可以應用到文物鑒定中。問題的關鍵是我們需要找到其中的規律,比如冶金考古的“類型學”特征。青銅器中鼎和劍的材料成分演變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鼎和劍之間是有很狹窄的變化區間。通過海量的分析數據,我們現在基本能找出青銅禮器、兵器、青銅鏡的變化區別,而這些都可以用于文物鑒定。
科技考古研究與科技鑒定的方法是相通的,只不過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哪些科技研究的方法對科技鑒定而言更無損、更直接、更經濟、更快捷,而前提是規律。
中國經濟信息:目前在文物鑒定領域,有哪些科技手段應用?
羅武干:以我目前所研究的領域青銅器科技鑒定研究而言,一是青銅器基體研究,這方面主要利用X射線熒光技術、原子吸收光譜、原子發射光譜等方法對青銅器的合金成分進行分析。二是表面銹蝕的研究,利用顯微形貌、成分等多種分析方法,可應用于科技鑒定。三是對于鑄造工藝的類型研究。我國夏商周三代,一般用陶范鑄造,而唐末以來的仿古銅器,一般都用失蠟法鑄造。而不同的鑄造方法,形成的不同特征,我們可以利用顯微鏡、X光透視等來了解銹蝕情況、鑄造缺陷、焊接拼湊等不同形貌,這方面的工作已經開展了很多。
傳統與科技結合
中國經濟信息:在一些傳統文物鑒定專家那里,可能經驗比高科技更可靠。您怎么看?
羅武干:數據可以復制,但數據背后的規律是不能復制的??萍艰b定是傳統鑒定的量化,兩者并不沖突,殊途同歸。我們更傾向于稱“科技鑒定”為“科學鑒定”。我們所做的科學鑒定是在傳統鑒定基礎上,結合科技的數據和數據背后的規律性的認識,從而得出結論。傳統鑒定中有一個很常見的結論——“有明顯做舊痕跡”,科學鑒定是要通過量化分析告訴你怎么做舊。所以,傳統與科學一定是密切結合的,科學鑒定需要傳統知識背景作支撐。
文物鑒定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辨偽,第二層次是鑒真。辨偽很重要,鑒真難度則更大。目前還主要考慮第一層次的問題,比如青銅器找到一個不符合材料學發展規律的指標,就可以判定它是贗品。青銅器造假主要是合金配比和做銹。民國時期,傳統假銹用酸梅湯或者埋在土里,現代都采用化學制劑,時間短,見效快,但與三千多年形成的蝕銹的種類、結構都不一樣。經過長時間形成的銹蝕結構很多層,現代做銹則結構很單薄,也有造假者機械貼銹,但貼銹也要用到化學材料。通過科技手段就可以發現這種成分。
近幾年造假者也開始關注青銅器成分的配比,高仿通過組量已經不能鑒定出來,這對我們的鑒定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鑒真難度大的原因也就在這里。但是,造假者對微量元素控制不了。我們知道古代的微量元素的規律,通過微量元素分析,也能辨偽。
中國經濟信息:這些技術應用在民間文物鑒定是否可行?
羅武干:科技鑒定要形成一定的品牌和業務數據,民間并不現實。科技鑒定的方法需要摸索,它不僅需要先進的鑒定儀器設備,還需要有熟練技巧的操作人員,需要科研人員的隊伍建設,更重要的是,民間科技鑒定數據庫的數據來源問題無法解決。
數據與規律
中國經濟信息:文物科技評估中心目前開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將來是否對外開放文物鑒定?
羅武干:評估中心的主要任務是數據庫的建立與類型規律的尋找。評估中心目前的研究對象是國家集體收藏中鑒定存疑的文物。一方面是收集數據,一方面確立操作規范。目前,對市場與社會的對象考慮比較少。我們需要花3-5年完善基礎研究,等條件成熟之后會考慮有限度地向社會開放。
中國經濟信息:文物科技評估中心的科技鑒定有沒有考慮擴展到其他文物領域?
羅武干:科技研究已經做了很多,現在需要做的是轉為科技鑒定。青銅器的鑒定技術都是無損的,比較成熟。
瓷器的科技研究主要都是殘片,科技鑒定要求無損。瓷器用熱釋光、碳14可以測年,但熱釋光是有損的,對于文物研究測年是可以的,對于文物鑒定就不太合適;另一方面,瓷器有很多窯口,數據和背景很復雜,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中國經濟信息:您認為國家文物鑒定相關管理條例需要做出哪些改進和完善?
羅武干:文物市場的混亂在于,沒有比較成熟和規范的準入機制,沒有問責制。文物鑒定專家不像律師,要有資格證,在律師事務所從業,并且不同領域的律師專攻不同領域的事物。現在很多鑒定專家不分領域。這些方面之所以不規范,就在于缺乏問責制。我們不能要求鑒定專家準確無誤,但可以要求文物鑒定專家表達出他的真實看法?,F在的問題不是專家水平不高,而是有些專家受制于某些因素,說的是別人想要的結論。
此外,文物保護有《文物保護法》,文物拍賣有《拍賣法》,文物鑒定連行業條例都沒有,這方面需要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