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動中國經濟,無需大費周章,松綁民資即可。
徐瑾
民間性與企業性,本是博鰲亞洲論壇立意之一;雖然近些年國際化和官方化漸成氣候,但是無可否認中國民營企業在博鰲論壇的風頭不小,譬如諸多企業家參加的“正和島博鰲夜話”。
2012年博鰲論壇,“中國民企”話題有什么新意呢?在民營企業家圓桌會議上,“新36條”、溫州金融實驗區新政等熱點話題并未引起更多爭議,最大亮點,反而在于多元化與專業化之爭。
多元化一直是中國民企的偏愛,這也可以解釋過去通用電氣的杰克·韋爾奇為何在中國內地激起了諸多追捧與共鳴,無非因其戰略思路被不少中國企業家們借來澆了自家的壘塊。
在討論中,春華資本董事長胡祖六與紅杉資本沈南鵬等與會嘉賓,或許是于海外背景,對多元化持保留態度。胡祖六指出,很多中國企業家即使專業化,也是被迫無奈,原因不過是資源、人才不足以支撐多元化擴張。他甚至追問,“蘋果是全世界最值錢的公司,非常專業化的IT公司,從市值來說也是全球最大,特別是自有現金流超過1000億美元,可以說錢多的不得了,那是不是蘋果又去搞地產?”
抑或是文化原因——華人好賭一把?博鰲一向是兩岸關系連接點之一,在博鰲會場也活躍著不少臺灣企業家。被問內地企業多元化問題時,他們多數認為,在臺灣,類似內地企業多元化的情況并不多見,競爭的結果往往使得企業必需專業化,多元化必需建立在專業基礎之上??梢?,內地民企對多元化的偏愛不能完全歸于文化原因。
內地服裝行業近些年來的多元化令人矚目。中國杉杉集團董事長鄭永剛并不否認專業化必要,“誰都知道經營必須專業化,如果不懂專業而去經營某一個專業產業一定會輸”。不過,他補充了一個新的視角:民營企業沒有真正準入的門檻,所以只能做多元化;如果他可以做工商銀行這樣的大行業,必然專業化——這番話可謂一語中的,道出了民資突圍之難。
表面看來,大家都認可專業化,那么分歧或許只在于對多元化的態度——這一分歧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說來說去,多元化和專業化看似一個企業戰略問題,但是放在中國語境之下,卻還原出一個制度問題。創業環境瞬息萬變,調控朝令夕改,行業起伏不定——如果說在一個高度不確定的風險社會,企業謀求快錢是基于工具理性的必然之選,那么快速進入或者退出行業也是一種順理成章的策略,也是分散風險的自然考慮。
市場永遠有風險,然而風險卻有不同。對比中外企業家,從風險與利潤角度考量,中西企業家基本職能在于應對不確定性和創新。按照經濟學家張維迎的看法,不確定性可分為市場的不確定性和政策的不確定性,創新可分為技術、商業的創新與制度的創新。中國企業家忙于應對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尋租制度創新,而西方企業家忙于應對市場不確定性和技術商業創新。
應對或依附政府如果成為企業家的首要考慮,那么可能存在諸多變化不定的特權干預甚或橫禍。這樣的企業家必然疲于奔命,這是對企業家才能的極大浪費,如此市場的創新也可想而知。
過去的不足并非全然是壞消息。如今經濟增速下滑,甚至對民企構成了新的利好。中國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就持這樣的觀點,他斷言今年民營企業今年經營情況比過去好,因為中國民營企業往往是國家困難時候才能發展起來。
中國總理溫家寶說2012年“可能是最困難的一年,但也可能是最有希望的一年”。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兩難,一方面面臨著陸風險,另一方面面臨轉型之困,未來是繼續走政府投資拉動的老路,還是走上良性可持續發展的大道?復雜的問題或許有簡單的答案:確實,撬動中國經濟,無需大費周章,松綁民資即可。作者系知名財經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