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在數學教學中,讓小學生動手操作,對學生概念的形成、規律的發現、算理的理解、知識的鞏固、思維的發展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動手操作在實際教學中常常走入誤區,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浪費教學時間,而且還會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
一、小學數學動手操作教學中的誤區及原因分析
(一)主觀因素
1.動手操作流于形式。老師過于低估學生已有的邏輯思維能力,有時教學內容沒有必要進行動手操作,但是為了追求形式,為操作而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時老師才提出問題,剛剛布置要求,因擔心耽誤教學時間,就直接讓個別動作快的學生操作,使大部分學生失去了動手操作的機會。
2.動手操作要求不明。動手操作前,老師沒有能夠講清楚操作的具體要求和目的,任務布置過于簡單,學生操作學習的需求沒有被有效地激發起來,因而在操作時表現得很茫然。
3.動手操作方法失當。動手操作既有個體的活動,也有分組合作學習的需求,有時小組成員分工不夠明確,沒有責任到人,導致課堂顯得比較“亂”,難以達到預設的目標。
4.動手操作時機欠妥。為了增加感性知識,為新知的學習做鋪墊,有時動手操作需要在新課前進行,若放在后面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而有時為了探究新知,也可在新課時進行,這些都需要老師根據每節課的內容,具體情況具體對待,老師實施操作的時機不對,不僅起不到作用,反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客觀因素
1.受操作學具本身的干擾。我們時常看到在低年級的課堂上,這邊老師還在講要求、布置相關任務,那邊已經有學生拿出學具悄悄地玩耍起來。在中高年級的課堂上,特別是公開課時,老師為了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每人每組的操作學具都是完全相同,而導致一些孩子不愿意、不想去實際操作,認為沒意思,操作不操作都一樣。
2.受操作活動形式的束縛。老師在設計一些需要動手操作的活動時,按照自己的想法,常常預設了標準答案,暗含了統一的要求,束縛了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沒有真正起到動手操作的效果。
三、小學數學動手操作教學有效實施的基本對策
1.精心準備操作學具
低年級的課堂上,如果讓學生自己準備學具,通常就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因為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很容易將注意力放在他人所帶學具本身,往往忽視利用學具進行學習的過程,最終導致課堂教學的失敗。因此設計和制作低年級學生的學具時,既要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又要直觀性強,力求做到就地取材,制作簡單,使用方便。比如:盡量使用學具盒中提供的小棒、方塊、圓片等,小棒不夠可以用吸管、牙簽等實物替代,這樣可以避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課堂教學。
對于中高年級,則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可以提供或讓學生自己準備相關的學具,以確保操作活動更好圍繞教學進行。例如,老師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時,讓學生準備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卡片進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其實并不需要全班都準備完全相同的兩個三角形,可以是兩個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或者是銳角三角形,大小由學生自己決定。這樣學生操作后得出結論時,可以由特殊到一般,所有的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那么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必須除以2,學生自然而然地記住了。在此基礎上再明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與原來三角形的底有什么關系?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與原來三角形的高有什么關系?等等,通過這樣的操作,更有助于后進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使他們的思維也能得到鍛煉提高。
2.明確動手操作要求
小學生注意力往往明顯地帶有隨意性和情緒性,如果在動手操作前,老師沒有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規定必要的操作程序,而是由著學生自己的興致來擺弄學具,就有可能完成不了老師預定的教學目標。在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前,老師要用清楚的語言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步驟、方法以及使用學具的注意事項,讓學生從思想上引起重視,使他們的操作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從而提高動手操作活動的有效性。
尤其是在低年級的課堂教學時,這點更為重要,因為低年級學生操作學具的形狀、色彩等特點,往往讓學生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到學具本身,而忽略了教學本身,為此老師在學具操作前有必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目的和要求:①操作什么東西;②怎樣進行操作;③操作的具體數量是多少。使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始終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例如:在二年級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時,我首先通過小組內學生自己分小棒,然后找出所分小棒的特點,得出“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讓學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再通過小組分實物(蘋果、圓片等)的過程,把一堆東西每幾個一份和把一堆東西平均分成幾份,使學生形象直觀地認識到這兩種分法都是用除法算。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仍然通過分小棒,讓學生在操作學具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當剩下的小棒不夠分了,這就是余下的,也就是“余數”,理解了“余數”的概念,進一步追問:你怎么知道就不夠分?和誰比就知道了?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余數必須比除數小”的道理。
3.熟練掌握動手操作的方法
《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直觀教學和實際操作來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指明了使用學具,動手操作是在教學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動手操作,滿足了小學生好動的天性。學生有了動手操作的欲望,還需要指導它們有目的、有程序地進行活動。(1)操作前:老師明確要求,引導學生討論、設計好操作步驟以便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2)操作中:要給予充足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做到“手、腦”并重,把實踐、思維和語言表達有機結合起來。(3)操作后:老師要及時評價。即使結論有誤差,或者錯誤,也要實事求是,有時錯誤也是一種美麗的教學資源。通過對比,更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讓動手操作真正為教學服務。
課堂上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不僅僅是個體活動,某些時候也需要分組合作。在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時,老師還要注意讓學生掌握合作學習的方法:合理分組,明確組內成員的分工,讓組內成員會傾聽、表達、討論自己的觀點,具有合作學習的技能,這也是確保操作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方法之一。
4.用心設計動手操作的形式
受知識經驗和思維水平的限制,為了使課堂教學中學具的操作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克服學生盲目操作和漫無邊際的思考,使操作活動更好地服務于教學,老師在教學中必須精心設計動手操作的形式,激發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筆者認為動手操作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老師先作操作演示,明確操作過程和動態變化,讓學生從中發現操作中應注意什么問題,有什么技巧;可以是讓幾名不同層次的學生直接參與操作,老師適時地針對學生在操作中所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指導;可以是個體活動,也可以是小組合作等等,這些都需要老師課前根據教學內容以及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另外,在實際課堂教學時,老師還應把自己作為普通的一員置身于學生群體中,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了解操作活動的效果,討論的焦點,遇到的問題,及時調控操作的難度,給予必要的指導,使學生思維有目標,操作有方向,準確全面地認識和掌握知識。
5.恰當把握動手操作的時機
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老師在數學課上實施動手操作的環節,必須根據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以及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合理把握恰當的操作時機,讓學生在動腦、動口、動手中學習。
首先在備課時老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和抽象程度,以及學生的接受水平來確定這節課是否要開展操作活動。其次,再確定操作活動在什么時候比較合適。操作活動可以在學習新知識前進行,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為新知學習做好鋪墊。也可以在學習新知識中進行,可以探索得出結論,從而驗證所得的結論,加深對結論的理解和掌握。當然,操作活動也可以在學習新知識后進行,以鞏固加深,甚至是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培養。
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之后,學生掌握了用量角器畫指定度數的角的一般方法后,再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促進他們求異創新思維的發展。老師首先提問:畫出150度的角,大多數學生都能根據所學的知識,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很快畫出來。在此基礎上,再提出問題:“不用量角器,只有三角尺你能準確地畫出這個角嗎?”學生這時就會帶著問題再次進行動手操作。很快就發現了:用三角板的直角和一個60度的角拼起來畫出150度的角。再次拋出問題: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學生的探求欲望再次被老師激發出來,又一次投入到操作活動中,很快得出結論:用一個平角減去一個30度的角得到150度的角。把握好操作時機,不僅能使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而且能潛移默化地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長期的教學實踐證明,重視學具操作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因此在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每位老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操作活動,充分利用學具操作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能得到有效的發展。
(翁紅梅,鎮江市桃花塢小學,2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