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終身受益。習慣不好,人生受損。這個道理教師人人皆懂。但不少教師卻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這一點。
其一,不少教師對學生的一些好習慣保護不夠,對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卻聽之任之。
比如,學生好問的習慣就沒有得到教師應有的保護。兒童是稚嫩的,兒童對客觀世界是充滿好奇的。這種好奇心使兒童不斷地發問。諸如,天上的星星為什么不會掉下來?“我”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人有男有女?為什么有的動物兩只腳而有的動物是四只腳甚至更多呢……一些教師對提這些問題的兒童要么是無動于衷,要么是冷眼相向,要么是因為與教學內容無關而橫加制止,甚至批評、指責。久而久之,學生好問的習慣就慢慢喪失了。因此,在課堂上、生活中,學生就不質疑,對新鮮事物就不關心、不好奇,也就不想探究了。
學生有哪些不良習慣老師是聽之任之呢?這些習慣還真不少。諸如,不愛護書本的習慣、不認真書寫的習慣、挑食的習慣、不愛傾聽的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不尊重同伴的習慣、不愿查字典的習慣、遇難題難事就“虎頭蛇尾”有始無終的習慣……于是,我們就看到了學生的書本卷成團了,半學期不到書本就丟了或壞得不成樣子了,致使應該循環使用的教材無法循環了;看到學生字跡潦草了,書寫不整了;看到學生在食堂吃飯要么吃得很少,要么吃得過飽了;看到上課只顧自己說,基本不聽別人說了;看到任何時候都是自己有理,他人永遠是無理了;看到遇到生字新詞只滿足于模棱兩可理解了;看到作業會做就做,不會做就不做,遇事怕麻煩了……這些不良習慣成為了學生發展的阻力。
有的不良習慣還是因為老師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我們發現:衣著不整的老師所教的學生往往也不愛整潔;板書龍飛鳳舞的老師所教的學生作業也好不到哪里去;教師自己不愛讀書,學生愛讀書的也不多;教師自己辦公桌、講臺亂糟糟的,學生課桌、書包也會像垃圾堆,班上衛生狀況也差得不忍目睹……學生與教師這些驚人的相似之處,正應驗了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從學生身上可以看到老師的影子。
所以,我想到了第二點,教師應用好習慣成就教育事業,成就精彩人生。著名教授錢理群曾指出學校教育要給學生打下三個“底子”:一是打好終身讀書學習的底子,二是打好精神的底子,三是打好身體的底子。其實,教師應該首先打好這三個底子。教師不愛讀書,卻要求學生愛讀書,其效果會大打折扣;教師沒有追求,卻要求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其說服力就不強;教師不愛體育,身體不好,很容易就會失去將教育事業進行到底的本錢。
教師需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在這個知識不斷爆炸的年代里,不學習就會孤陋寡聞;在這個思想百花齊放的世界上,不學習就成了井底之蛙。不學習,我們對學生的提問就越來越不能應答自如,我們的教育理念也越來越不合時宜,我們的知識背景也就會越來越窄。教師是真的需要常學常思,與時俱進。
教師需要養成嚴謹做事的習慣。教師要言必行,行必果。說話常不算數,學生不會信服;要學生認真做作業,教師就得認真備課(因為學生總喜歡偷偷看教師講臺上的備課筆記)、認真板書;要使班級衛生好,自己的辦公室就得整潔有序。這就是“身教勝于言教”。
教師需要養成善于傾聽、尊重他人的習慣。傾聽學生的講述,就像聆聽花開的聲音;尊重班上任教的每一位老師,不在學生面前說其他老師的不是,背后也從不說。當然,教師還應該陽光些,因為老師不是車間工人,老師的工作對象是人,老師會在無形無意中影響學生。老師應該常和學生一起跑跑步、踢踢毽、跳跳繩、打打球、下下棋……既鍛煉了身體,又融洽了師生關系,還濡染了學生。斯霞老師不就有這樣的好習慣嗎?
要學生有好習慣,當從老師做起!這個道理千真萬確,也是教師人人都應做到的。不光是為了學生,也是為了自己能擁有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
(沙華中,姜堰市教育局教研室,2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