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侯莉 李武生
摘 要:在綜述國內高校關于違紀學生教育管理研究進展的基礎上,通過網絡、電話等形式,對國內共28所“985”、“211”高校89名學生工作戰線的輔導員,關于違紀學生教育管理的認知和行為、所在學校違紀學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并對目前高校違紀學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提出對違紀學生的教育管理應以思想轉化為主線,以違紀學生預警制度為前提,以違紀學生行為矯正為核心,建立處分、教育并重的違紀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關鍵詞:高校 違紀學生 教育管理 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8-065-03
近年來,大學生違紀行為和動機呈現復雜化、多樣化的特點,違紀數量呈上升趨勢。違紀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已經成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對大學生的教育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學生違紀前的預防和違紀后的處罰,以及違紀的成因、動機、心理等問題上,而對違紀學生常常是一罰了之,或處罰后雖有談話及相關思想工作等,但往往由于缺乏系統性、制度性的管理體系和機制,效果不能得到保證,而在理論界關于學生違紀后的教育管理,也鮮有深入、系統的探討研究。
一、高校違紀學生教育管理研究進展
關于高校違紀學生的教育管理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主要側重于對違紀學生受處分后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和不成體系的對策建議的論述。
1.起步研究階段。高軍(1990)率先從理論方面提出了切實加強對違紀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是高校一項緊迫的任務,并從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心理素質、增進人文關懷、建立考察制度四個方面提出了違紀學生受處罰后的教育管理思路;黎明(1997)針對違紀學生在就業中處于不利地位的現實處境,詳盡分析了違紀學生畢業前的思想動態,并就如何加強教育與管理的針對性,因勢利導,調適違紀學生的心態,做好違紀學生的后期教育與管理工作提出了對策建議;李述勇(1997)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對違紀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的必要性進行了詳細論述,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轉化違法違紀學生的有效性提出了看法和思考;在應用研究方面,余曉濤(1994)對西安交通大學1990至1996屆畢業生283名違紀畢業學生進行跟蹤教育,有197人跟蹤教育成功。
2.深入研究階段。進入21世紀,對高校違紀學生的研究呈現多樣化的特點,從違紀學生的心理、心態,到學生的違紀成本分析,從理論研究到實證研究,均顯示出高校違紀學生教育管理研究正逐步走向深入和系統。袁虹、陳鈞浩(2001)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寧波市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期間違紀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了詳盡分析,提出了簡單地用“堵漏式”的懲罰手段是被動的、消極的,效果也未能盡如人意的,要減少和杜絕高校違紀現象的發生,需從預防和教育兩方面加強工作。毛祥成(2002)首次提出了將法學理論運用在違紀學生的教育管理上;李宇陽(2003)結合其工作實際,對違紀學生的心理表現作了系統分析,從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加強心理咨詢等方面提出了排除違紀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對策措施;陳建華(2004)提出對違紀學生后期教育管理要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教育與引導上的實效性。葉穎華、劉國華(2008)從學校的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角度,提出學生工作者應致力做好違紀學生的心理矯正和品德教育;中山大學王燕芳(2009)指出,輔導員要注意抓好違紀學生的事前教育、事中跟進、事后關愛三個階段的教育引導工作,在教育過程中應積極探索,不斷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充分發揮集體和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以期切實有效轉化學生的思想;曹焜純(2010)通過研究得出,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以“日常教育”為主導,制度保障為補充,能有效解決高校違紀學生的教育轉化這個難題。王永建(2001)、李彥軍(2008)、李艷紅、薛艷麗(2009)、劉江濤(2009)、袁利、李穎、李陽模(2009)、王萍(2009)、楊七娣(2010)、王曼曼(2011)等,均從不同角度對高校違紀學生后續跟蹤教育管理問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目前關于高校違紀學生的教育管理研究側重于對違紀學生教育的必要性、教育的途徑、方法、學生違紀后的心理,以及從不同角度提出教育管理對策等方面。對高校違紀學生后續跟蹤教育的體系、模式、機制等方面的研究頗為鮮見,尤其是針對違紀學生教育管理的實證研究更為罕見,國內高校中尚沒有一套科學合理、規范成熟的違紀學生跟蹤教育管理體系。因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勢、新要求下,加強對違紀學生的教育管理體系的研究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二、高校違紀學生教育管理現狀
筆者通過網絡和電話方式,對國內共28所“985”、“211”高校89名學生工作戰線的輔導員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對違紀學生教育管理的認知和行為、所在學校違紀學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情況等。
1.輔導員對違紀學生教育管理的認知和行為。被調查者中,有83人認為對違紀學生進行后續跟蹤教育管理“十分重要”,占到總人數的93%,僅有6人認為對違紀學生跟蹤教育的重要性為“一般”;有36人曾經有針對性地對違紀學生進行了約談,對其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思想交流;有84人認為學校應該建立“違紀學生教育管理相關制度”,從而指導和規范違紀學生教育管理。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高校輔導員已充分認識到了加強違紀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對于違紀學生應重點加強教育和鼓勵,使其盡快走出誤區,不斷成長成才。
2.學校層面對違紀學生的教育管理情況。所調查的高校中,都具有本校特色的違紀處分條例,從違紀處分的依據、違紀行為的種類,到違紀行為的調查和處理程序等方面都作了具體規定,但普遍存在重處分輕教育的現象,目前國內除幾所職業院校外,大多數高校沒有制定關于違紀學生后續教育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雖然部分高校也在對違紀學生采取一定的教育管理手段,如談話制度、心理輔導制度等,但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和規范性。
三、高校違紀學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雖然大多數高校已充分認識到違紀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重處分程序,輕教育過程。目前關于高校學生違紀的教育管理,主要集中在學生違紀前的教育和違紀后的處罰,重視處罰的證據、依據和程序,忽略了處罰后的教育管理過程。而實際上,學生違紀后的教育管理是學生教育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較之于普通學生,違紀后的學生情況更加復雜,更加需要學校等各方面的教育。紀律處分是對違紀學生本人的一種懲戒,也是對學生群體的一種警示,但處罰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處分是教育的一種形式,也應是教育的開始。因此,學生工作者重視違紀學生的事前教育、事中跟進、事后幫扶這是幫助學生提高認識,改正錯誤的關鍵,是切實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幫助的表現,也是維護學校良好的教育管理秩序的客觀要求。
2.重思想教育,輕實踐育人。高校在對受處分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所采用的方式與方法比較單一,往往局限于口頭談話和書面的思想匯報,沒有根據受處分學生特點,采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的力度不夠,效果不好,且很少有效地利用各類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等教育資源。違紀學生教育一直處于和社會實踐相分離的狀態,教育載體多為教育者自我模擬構建的校內模式。如能將違紀學生投入到了火熱的社會發展中去體驗、服務、奉獻,得到的不僅是鍛煉成長的機會,更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這是校園內思想教育遠不能及的。
3.重學校教育,輕家庭教育。家庭作為一個社會單位,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一個人的性格表現也因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而千差萬別。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影響不只是在性格上的,還包括認知能力、情緒反映等各個方面的影響。從一個人的行為、情感、性格表現往往能夠看出這個家庭關系和環境狀況如何。目前,大學教育尤其是對于違紀學生的教育與學生家庭嚴重脫節,學生在學校的表現情況家長缺乏了解,這一情況導致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脫節,不能很好地發揮家庭教育優勢。
四、關于違紀學生教育管理機制的構建
為加強違紀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創建優良的校風學風,對違紀學生的教育管理應以思想轉化為主線,以違紀學生教育激勵為重點,以違紀學生行為矯正為核心,處分、教育并重的違紀學生教育體系,積極推進違紀學生成長成才。
1.建立違紀學生思想轉化機制。大學生中出現的違紀行為,很多都是思想與心理的綜合因素所致。為防止學生受處分后自暴自棄,不要讓學生因受處分而喪失前進的信心,教育者要堅持以尊重學生為前提,兼顧學生的心理感受與體驗,善于挖掘學生心靈的閃光點,用賞識的眼光來激勵和期望違紀學生,以此作為推動學生前進的動力。同時,讓學生了解相關政策,明確以后的努力方向,讓學生看到前途和希望,調動他們參與正常社會交往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建立違紀學生教育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的帶頭作用,積極開展對受紀律處分學生的“幫扶”主題教育活動,可以“結對子”等形式切實幫助其進步,建立“幫扶”目標,制定“幫扶”計劃,對進步明顯的應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同時,大力宣傳進步典型,可針對受紀律處分學生群體增設若干“進步獎”,對其中表現特別突出的學生予以宣傳和表彰,以激勵其他學生重樹信心、邁步前行。定期開展警示教育活動,以身邊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導廣大學生自覺遵守校紀校規。
3.建立與違紀學生的談話機制。加強對受處分學生的關心、教育和管理,給予其更多的關注。本著“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針,立足教育引導,可指定專職學工干部或專業老師、班主任作為聯系老師,在處分文件送交后的三天內,聯系老師不定期找受處分學生談話,了解其思想動態,鼓勵他們放下思想包袱,正確對待紀律處分,提高改正錯誤的自覺性,引導他們以實際行動改正錯誤。對少數有抵觸情緒的學生,要做到心中有數,加強思想轉化工作,防患于未然。談話做到有計劃、有記錄。同時,加強與違紀學生家庭的聯系,將學生在校表現尤其是取得的成績告知家長,增強學生自信心。
4.建立分類指導和全程指導相結合的管理機制。不同的學生個體具有不同的特點,每個學生的違紀動機、目的、手段,以及對違紀的認識均有不同,因此要根據違紀學生的思想、違紀內容等不同特點,進行分類指導。開展一些有教育意義的主題實踐活動,將違紀學生教育與實踐育人相結合,活動內容劃分為愛國踐履、專業實習、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社會調查、勤工助學、社團活動等,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與實踐指導。不斷強化違紀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學有方向,趕有目標。
5.建立處分撤銷機制。對學生進行紀律處分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教育、挽救學生的手段,出發點不是束縛人、禁錮人,而是創造條件發展人,是教育、引導、鞭策學生健康成長。大部分違紀的學生能夠深刻反省,從思想意識、紀律觀念、學習態度等方面轉變。如果建立違紀處分的撤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違紀學生奮發進取。為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進一步完善高校學生管理機制,使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體系化。學??梢愿鶕陡叩葘W校學生管理規定》,從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實際出發,建立學生紀律處分撤銷制度,為受處分學生點亮希望之燈。
五、結語
關于高校違紀學生后續教育管理的研究目前正處于探索階段,研究多集中在必要性、途徑、方法、手段等方面,關于對違紀學生后續教育的體系、機制方面研究甚少。筆者認為,可以從建立違紀學生心理轉化機制、教育激勵機制、談話機制、分類指導和全程指導相結合的管理機制、處分撤銷機制幾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形成一套科學、合理、人性化的違紀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基金項目:四川農業大學社科聯2011年輔導員專項課題(0420512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09YJAZH061)共同資助]
參考文獻:
1.高軍.淺談對高校違紀學生的教育與管理[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0(4):42-45
2.黎明.試論高校違紀學生的后期教育與管理[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124-126
3.余曉濤.做好違紀大學生的跟蹤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1(12):41-41
4.袁利,李穎、李陽模.高校學生違紀的心理特征分析及教育對策[J].教育探索,2009(5):117-118
5.毛祥成.運用法學理論教育違紀學生[J].高等農業教育,2002(5):87-88
6.李宇陽.違紀學生紀律處罰后的心理分析[J].教書育人,2003(2):35-36
7.陳建華.關于違紀學生處理和教育引導的實踐與思考[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88-90
8.葉穎華,劉國華.探析高校違紀學生的教育與引導[J].文教資料,2008(21):216-218
9.王燕芳.淺談高校違紀學生的教育模式與管理[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6-19
10.李彥軍.高校學生違紀現狀分析與教育對策[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6):6-7
11.李艷紅,薛艷麗,對違紀學生的教育管理機制探索,經濟研究導刊,2009(33):228-229
12.曹焜純.淺談違紀學生的教育轉化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5),255-257
13.李艷紅,薛艷麗.對違紀學生的教育管理機制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09(33):228-229
14.劉江濤.高校受處分學生教育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09(9):30-32
15.王萍.關于大學生違紀成本問題的思考[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58-60
16.王曼曼.淺析高校如何加強學生受處分后的教育,教育周刊,2011(53):187-188
(作者簡介:何勇,四川農業大學學生處,助教,碩士,從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研究;侯莉,四川農業大學學生處;李武生,副教授,四川農業大學學工部部長,學生處處長 四川雅安 625014)(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