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 李固
山西以自身小雜糧品種多而被稱為“雜糧王國”,然而近年來,生產面積、產量卻有持續減小的趨勢,在當前市場行情如此好的情形下,為何小雜糧生產會逐步減少呢,為此,筆者就全省情況做了調研。
▲小雜糧生產面臨的挑戰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投入成本高,產出效益低,逐漸換種其他大宗農產品。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水資源相對缺乏,農作物生產制約于干旱和生長期。在同地同期同等氣候條件下小雜糧產投比遠遠低于大宗糧食作物產投比。
二是外出務工多,農業生產能力降低。農民外出務工較多,農村勞力減少,由于務工收入遠高于種植收入,再加上小雜糧多長于貧瘠山地、坡地,廣大農戶不愿再種植小雜糧,造成種植能力下降。
三是小雜糧加工能力弱,形不成產業規模。目前山西省小雜糧盡管品種多,但針對小雜糧的加工能力相對有限,大多在中、低檔水平徘徊,品牌影響力差,缺乏有效帶動,形不成產業規模。
四是缺乏有效的市場引導,賣難問題依然存在。小雜糧市場變化快,盡管價格行情不錯,但依然不能解決賣難和價格穩定的問題,難以擺脫豐年價濫、欠年價高的銷售困境。
▲小雜糧產業發展機遇及對策
從國內外市場對小雜糧的需求分析看,小雜糧的生產總體上優勢大于劣勢。尤其在山西省,由于品種多,適合小雜糧生長的區域多,適合小雜糧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應該從生產、加工、銷售和對外貿易等各個環節進行扶持,形成產業規模、創造產業品牌、占領產業市場。目前山西省正處于資源轉型跨越式發展期,為小雜糧做大做強提供了歷史機遇,再加上近年來,小雜糧悄然走紅中高端市場,為小雜糧做大做強提供了先決條件。
1.建立小雜糧優質高產栽培技術體系。現階段的小雜糧主要栽培技術簡單粗放,通過建立高標準的模式化栽培示范基地,推廣旱作栽培技術、有機農業技術等,增加小雜糧生產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小雜糧的單產水平,實現小雜糧生產的優質、高產、高效。
2.建立小雜糧加工體系。從目前情況看,小雜糧只有經過加工轉化才能顯著增加效益。應扶持建立一批高科技含量的專業化加工龍頭企業,特別是深加工企業,與基地建設相結合,形成小型加工、粗加工、精深加工等不同層次和檔次的加工體系。以提升小雜糧的產業優勢,擴展消費市場,推動小雜糧生產的發展。
3.建立小雜糧市場營銷和網絡體系。鼓勵和規范農民自發興辦各類小雜糧流通組織,如小雜糧協會、小雜糧促銷組織等,同時由政府建立小雜糧營銷信息系統,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加大對小雜糧市場行情的分析預測和風險防范。
4.扶持小雜糧區域化、產業化生產。在特產地實行區域化集中連片種植,形成專業化生產基地,政府和農業部門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通過基地建設帶動規模生產。通過小雜糧生產區的農民統一種植計劃、統一供種、統一田間管理和技術應用,提高小雜糧產量和品質,降低成本,發揮優勢。在區域化種植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建立一批基地,發展一批“產加銷一條龍”的小雜糧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實現小雜糧生產的多級增值。
5.加大小雜糧食品營養保健功能的宣傳力度。進一步加大小雜糧營養價值、藥用價值、保健功能等的宣傳力度,借鑒國外經驗,有政府扶持,進行政府行為的廣告宣傳。既提升地域的知名度,又增加了小雜糧的消費力度。(作者單位:山西省農業廳市場信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