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澤 丁淑芳 張鴻波 康華 徐巖
摘 要:為滿足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對礦物加工專業定向生“3+1”教學模式的實踐環節進行了改革,構建了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了實踐教學基地;改革了畢業設計等。該項目的實施表明,全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建設了一支高素質具有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提高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促進了學科發展。該項改革對其它工科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教學模式 實踐 改革 礦物加工工程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8-123-02
為充分發揮黑龍江省煤炭資源優勢,《黑龍江省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建立以“雞西、七臺河、鶴崗和雙鴨山”為核心的東部煤電化產業基地,因而將需要一大批專業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這一需求為我校人才培養模式賦予了新的內涵,尤其是對礦物加工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適應煤電化基地建設背景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我們積極更新教育思想和觀念,不斷適應新的發展趨勢和變化,我們曾對礦物加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較深入地研究,如開展的“廠校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3.5+0.5+0.5+0.5模式”研究,以及“廠校聯合培養人才‘三段式”教學模式的研究等,在此研究基礎上又提出了針對定向生的“3+1”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環節的改革。本文針對定向生的“3+1”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環節進行分析和研究,對培養適合我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的應用型人才具有現實意義。
一、“3+1”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教學的研究內容
1.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為突出定向生工程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我們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從多方面考慮構建合理的教學體系,并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進行調整,將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增大。
為保證實踐教學體系的運行效果,我們在課程設置、實踐環節的安排上聽取各定向單位的意見,并圍繞本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從實踐課程設置和實踐環節安排等方面入手,制定了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從2003年開始,在制定定向生人才培養方案時,對理論課時進行壓縮,并將專業課集中在第四、六學期,第五學期和第七學期集中進行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在此基礎上,形成了“3+1”教學改革模式,即3年在學校完成理論課學習,1年在現場完成工程實踐訓練。在實習實踐過程中,學生選擇現場工程技術人員為指導老師,通過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完成實踐教學任務。同時,圍繞實踐教學活動的各要素(目標、計劃、課程、教師、學生、評價等)形成立體的、系統的教學結構整體,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2.建設實踐教學基地。根據定向生“3+1”人才培養不同階段的要求,建設了工程實踐基地。分為基礎實驗教學、專業基礎實驗教學和專業工程實踐訓練三部分。其中,基礎實驗教學由學?;A實訓中心組織完成,專業基礎實驗教學由本專業基礎實驗室組織完成,這兩個實踐環節是以學校為中心實現全校資源共享,完成工程實踐的基本實訓任務。專業工程實踐訓練由學校與校外企業聯合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完成。目前,礦物加工專業建立了12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專業實踐教學任務,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提供了保障。
3.改革畢業設計。實施礦加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環節的改革,就是要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在實踐中改革畢業設計。為提高畢業設計的質量,多次重新修訂實踐教學大綱,將定向生的現場實踐訓練時間增加至1年,以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充分利用1年的工程實踐訓練時間,由現場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學校的指導教師聯合指導,確定實習內容和常規的畢業設計題目,將畢業設計與實習有機結合,讓學生從現場獲得更多的與設計直接相關的感性知識。此外,還要針對實習現場的實際問題,撰寫一篇專題論文。改革后的畢業設計選題盡量做到了完整、綜合、理論聯系實際,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鼓勵學生創新,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項目實施取得的成效
1.全面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通過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環節的改革,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素質,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也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創新能力。通過改革,畢業設計由現場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學校指導教師共同把關,設計選題豐富,內容充實,能夠聯系生產實際,解決生產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具有實際工程背景,學生的畢業設計做到了真刀真槍,工程設計能力得到了加強,畢業設計質量大幅度提升,連續四年礦物加工專業畢業設計質量均獲得了優秀的好成績。同時,學生針對實踐訓練過程中的實際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效果,在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論文15篇。另外,礦物加工專業通過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使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針對現有五屆畢業生,通過學校回訪和用人單位信息反饋,學生在企業生產技術管理方面的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及適應能力較以往畢業學生有較大提高,畢業生能在短時間內進入工作角色,解決實際問題,做到了學以致用。他們在企業具有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敬業精神,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
2.建設了一支高素質具有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如何,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為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實踐教學,針對部分青年教師缺乏工程實踐能力,采取了多種靈活措施,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努力建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師隊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鼓勵年輕教師深入實驗室學習,發揚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在各實踐教學過程中由老教師帶隊年青教師參與,要求青年教師與學生一起完成各種實習和畢業設計任務。通過幾年來的實踐,年青教師的實踐能力、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得到了加強,增加了“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從整體上提高了師資隊伍的素質和水平。
3.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適應能力。在為期1年的實踐訓練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樣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激發了學生的頑強意識和競爭意識,在實習期間能學到工人階級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突出了對學生德育實踐的培養。另外,也學到了在學校中學不到的社會知識及工作方法,為學生盡快適應社會打下了基礎。
4.深化了專業改革,促進了學科發展。以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平臺建設為背景,在我?!叭蟆苯逃砟畹闹笇拢涍^五年的探索和實踐,深化了礦加專業的改革,增強了專業培養的實用性,加快了礦物加工專業的課程建設(如選礦學和煤化學),促進了礦加專業的教學改革,如開出了多項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這也從側面證實了該項改革支持和促進了專業和學科的建設。
三、結束語
1.“3+1”教學模式實踐環節的研究內容,符合新形勢下高校突出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要求,在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多樣化,更新傳統的思想教育觀念,探索并實踐了礦加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2.“3+1”教學模式實踐環節的改革,充分利用煤電化產業基地的設備資源和人力資源,為培養應用型人才創造了良好的軟、硬件環境。同時簽約的實習單位既是學生的培養者,又是學生的接納者,可充分調動現場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參與該模式的改革與實施,保證了該項改革的實施效果。
3.“3+1”教學模式實踐環節的改革在礦物加工專業定向生的培養中全面實施,有針對性地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也為黑龍江省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提供人才保證。該項改革對其它工科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期間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HGJXHC110917);黑龍江科技學院教研項目]
參考文獻:
1.陳虬,沈火明,葛玉梅,賀百玲.“4+2”專業培養模式實踐探索[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2.鄭鋒.主動適應地方和行業經濟發展,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我校創辦“3+1”辦學模式的實踐和體會[J]. 南京機械高等??茖W校學報,1999(4)
3.古德生,吳超.采礦與巖土工程復合型高級人才的培養模式實踐[J].現代大學教育,2004(3)
4.張晉霞,牛福生,張錦瑞,劉淑賢.河北理工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實踐教學體系[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5.趙躍民,沈麗娟,何亞群.中國礦業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及其人才培養[J].煤炭加工與綜合利用,2006(5)
6.許成祥,曾磊,劉昌明.土建類專業“工學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1(5)
(作者單位:黑龍江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7)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