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媛
摘要: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商業銀行必然面臨競爭加劇、凈利差縮小等新情況,傳統經營方式受到諸多挑戰。本文參考了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地區的利率市場化發展進程,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提出了策略上的建議。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 策略
2012年6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降息的同時調整了人民幣存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邁出關鍵性的一步,也開始將商業銀行真正推向市場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過研究利率市場化實踐成果并結合我國實際,對商業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提出了一些策略上的建議。
一、國內利率市場化發展情況
1996年,我國放開同業拆借市場利率,此舉標志著利率市場化正式起步,10多年來,我國不斷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逐步放開了國內大額外幣存款和外幣貸款利率;放開了人民幣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在企業債、金融債、商業票據方面以及貨幣市場交易中實行市場定價;擴大了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的利率浮動范圍,具體進程詳見表一。
目前尚未利率市場化的產品主要有:一是人民幣貸款利率的下限和人民幣存款上限,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二是對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有最高貸款利率上浮2.3倍的限制;三是企業債券的利率有不得高于同期限居民儲蓄定期存款利率的40%的限制。
二、利率市場化實踐情況
利率市場化對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地區都產生了存貸利差縮小,風險偏好上升的影響,而且商業銀行的充分競爭也導致并購整合加快,部分中小銀行出現倒閉等情況。面對這些影響,美國和香港通過轉變經營模式,拓展非利息收入渠道等方式來應對存貸利差縮小的情況,而日本則是一個反例,試圖通過投資高風險產品的方式獲得更高的收益,最終成為日本泡沫經濟的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美國利率市場化進程
美國從利率嚴格管制到利率市場開始經歷了50年的時間。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是美國利率嚴格管制時期,從60年代后期開始,由于持續的通貨膨脹,使得金融市場利率不斷向上攀升,70年代頒布的《1973年金融機構法》和《1976年金融改革法案》中提出:在5年半的時期內分階段廢除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的利率上限,分階段廢除Q條款。
從美國利率市場化經驗來看,存款利率市場化先大額后小額,先長期后短期,以放松大額定期存單(CD)利率定價為突破。
(二)日本利率市場化進程
日本利率市場化實施的時間為1985年至1995年。從日本利率市場化的經驗來看,存款利率市場化經歷先定期后活期,先大額后小額的過程,并通過引入市場利率連動型定期存款和大額定期存單等作為定期存款利率市場化的過渡產品。
(三)中國香港地區利率市場化進程
從1994年10月1日起,香港逐步實施利率市場化改革,改革持續到2001年7月。香港一直以來不對貸款利率進行限制,只是從1964年開始對存款利率進行了限制,即持牌銀行吸收金額在50萬港元以下、期限不足15個月的港幣存款,可按香港銀行公會商定的統一存款利率執行,這一政策本意是用來保護中小銀行的利益,但是,從80年代開始,西方發達國家相繼放松金融和資本管制,要求廢除統一存款利率的呼聲大漲,1994年2月,香港消費委員會研究指出將統一存款利率保持在較低水平,損害了小存戶利益,銀行則從中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因此建議放開存款利率管制,內外部經濟金融形勢的變化共同推進了香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從香港利率市場化經驗來看,存款利率市場化經歷先長期后短期、先公司存款后儲蓄存款的過程,而且,從1995年至2000年利率市場化的空檔期,香港金管局在對先期市場化情況有一個詳細評估后才開始下一階段的利率市場化進程。
三、銀行應對利率市場化推進的措施
(一)完善價格管理的暢通機制,及時規避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
目前央行主要通過利率、匯率等價格工具的變化影響資產價格的變化,而改變市場微觀主體的經濟成本和預期收入變化,從而使微觀主體通過價格工具的信號來調節自己的微觀行為。因此在利率市場化推進過程中,銀行需建立信息溝通機構,及時了解同業務定價情況和市場反應,更頻繁地相機調整資產與負債結構,以適應變化更為頻繁的價格信號,及時規避流動性風險。
目前,大中型商業銀行大部分已建立了內部資產轉移定價機制,對每一筆資產和負債都有對應的收購價格,收購價格由總行根據市場情況進行調整,但如果總行政策調整不及時,很容易造成全行整體資產負債結構的錯配產生,期限的不匹配將帶來很大的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而在分行層面考慮的主要是依據內部資產轉移定價的贏利或虧損情況,相應風險全部集中到總行。
(二)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緩沖因凈利差縮小帶來經營效益的下降
我們認為一旦利率市場化推行深入以后,凈利差縮小概率較大,如美國,香港由于資金面相對寬裕對存款競爭不太激烈,而貸款競爭激烈導致凈利差持續收窄;今年6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調整存貸款浮動區間,實質上在法定層面將銀行凈利差收窄了,以一年期存款和貸款為例,原凈利差最低為2.4%,調整后凈利差最低為1.47%,降幅為0.93%。從下圖一和圖二分析來看, 2008年至2011年,國有大型銀行和中等股份制銀行的凈利差2009年為最低,2008年為最高,2010-2011年從低谷逐步回升,存在與經濟周期一致的趨同性,傳統存貸業務經營模式的同質化程度明顯;而非息收入占比除中行、民生和興業外,2008-2011年各家銀行均逐年提高,說明各家銀行對提高非息收入占比的經營理念還是有一定的一致性。如何在經營理念大體趨同的前提下,先發制人獲得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經營良機,是我們應該下精力去研究的課題之一。
利率市場化推進過程中,商業銀行更應努力拓展新收入來源,如香港銀行業將注意力轉向利潤較高但附帶風險也較高的產品,包括證券、單位信托基金、保險、私人銀行等財富管理業務;還減少了對高成本存款的倚賴,引入服務收費,鼓勵存戶使用電子或網上銀行服務,同時,鼓勵存戶整合所有存款,以享受較高存款利率。美國銀行業則積極拓展非息收入渠道,目前非息收入已替代存貸利差成為第一大收入來源,如2011年美國富國銀行的非息收入占營業收入比例達到47.2%,貢獻度最大的是委托和投資手續費、抵押業務和存款結算手續費,占非息收入的61.3%。
(三)靈活應變市場風險,合理規避產品風險
美國在利率市場化后,由于“金融脫媒”使銀行失去了一些優質的工商企業客戶,美國銀行不得不開始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產品,信貸資源大量投向房地產貸款、拉美國家貸款和杠桿收購貸款等風險較高的領域,加大了銀行風險,并逐漸危及金融安全。
最近我國鐵道部允許民間資金進入,實行鐵路建設代建代管,就是“金融脫媒”的例子,另外,信托、基金、保險、期貨等非金融機構的迅速發展,以其專業優勢也會搶占一部分優質客戶資源。為應對“金融脫媒”帶來的影響,銀行在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后,提供的金融產品種類將增加而且結構相對復雜,所涉及的風險亦不相同,需要運用產品組合或衍生品進行合理的套期保值,盡量規避可能產生的風險。
(四)完善資金運用結構,有效地將資金配置到實體經濟領域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資金運用結構還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如處于壟斷地位的大型國有銀行由于“財政替代”和“路徑依賴”等作用投放的信貸資金大部分用于國有企業,沒有按照風險和收益匹配原則發放貸款,對國民經濟增長結構中比重日益提升的中小企業和非國有企業資金需求,未予以充分滿足;再次,大量的不良貸款增加也減少了資金流動量;最后,從資金使用產生的收益來看,有部分資金只是在金融體系內部循環,脫離了物質生產和財富創造的過程。
利率市場化改革政策的有效傳導有賴于商業銀行通過資產負債管理工具、價格調整手段、資金合理運用等多方位進行有效傳導,但利率改革須與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內部結構調整一起進行,這樣,商業銀行的資金配置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利率政策才能有效地得以傳導。
參考文獻
[1]宋芳秀.中國轉型經濟中的資金配置機制和利率市場化改革[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1-18.182-198
[2]林超凡.風起于青之末_回顧美國的利率市場化[J].金融博覽,2011(4):32-33
[3]張穎.香港利率市場化的特點、影響及對內地的借鑒[J].國際金融,2011(3):7-10
[4]閆素仙.論日本利率市場化及對中國的啟示[J].管理世界,2009(3):134-135
[5]劉雅然. 中國利率市場化及利率政策效應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