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心里,3月5日是一個溫暖的日子。1963年的這天,毛澤東為雷鋒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從此,3月5日就成了“雷鋒日”。學習雷鋒精神,就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共同行動。雷鋒精神集中體現了民族對道德傳承的精神追求,傳遞了人與人間互助友愛的真情,寄托了人們對于“好人”雷鋒的期盼。
其實,“雷鋒”在中國由來已久,在中國傳統道德中,不難發現“好人”的影子。
“彰善癉惡”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價值目標,而孔子倡導的“有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就是對中國傳統道德思想的高度概括。儒家經典《大學》標榜的“大學之道”,是“明明德,親民,至于至善”,也是把對完美道德的追求看作最高目標。中國傳統中對于道德的闡述,是“公德”和“私德”兼顧,“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也就是說無論窮困與發達,都需要具備道德,德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基本的條件。
盡管如此,社會對個人道德的要求還是處于主要地位的,因為只有個人道德搞好了,社會道德才會整體提升。“仁”既是儒家的主要美德,又是儒家對個人道德的定義。為了追求道德,大多數人都以成德建業、厚德載物為理想,“君子謀道不謀食”,為追求仁道雖簞飯陋巷而不改其樂。由此造就了無數尊老愛幼、仗義執言的“仁人君子”,也不缺乏為個人道德情操而一日三省的高尚之人。
在傳統道德教化中,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慎獨”。“慎獨”要求人們在獨自—人無人監督時,同樣非常小心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這是一種較高的道德境界。最典型的例子莫若“楊震拒金”。下屬王密在深夜送來黃金十兩以報知遇之恩,楊震卻堅決不要。王密勸說“黑夜沒人知道”。而楊震卻答:“天知,神知,我知,你知,誰說沒人知道”
但意識形態的道德并不能約束所有人,現實中既有恪守“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的“楊震”,更多的是信從“暮夜無知者”的“王密”式的人。他們不講道德是因為對他的利益不會產生任何損害,甚至是可以獲得額外的收益。所以說,如何讓道德在社會中成為普遍遵守的理念,需要行之有效的方式。
歷史上,對那些道德高尚者,社會和公眾都給予了高度認可和鼓勵。兩漢時期,實行以察舉取士,對道德高尚者通過舉薦做官。這種制度對抑制世卿世祿、提倡優良德行、不拘格地選拔人才,特別是對社會道德的培養起到了促進作用。
到了現代社會,傳統道德君子已經轉化為“社會好人。”雷鋒精神就是傳統道德的一個時代體現,其助人為樂、勤儉節約、敬業愛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內容,不外乎傳統道德中的“仁人君子”的行為范疇,也就是傳統意識中的“好人主義”。在新時期,雷鋒精神已經發展演化為一種新的時代精神,包括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成為對當下社會的一種新的道德要求。
50年來,雷鋒精神歷經風雨然生生不息地傳承下來,有其成長的道德土壤。無論時代的和社會的變化,人們對于崇高精神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從未改變。隨著時代的發展,雷鋒精神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內涵。在今天的多元化社會中,如何學雷鋒是公民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
中國有套培養道德“好人”的標準和方式。傳統道德教育注重塑造人們“至善”的道德人格,培養具有理想品德的“君子”,偏重于啟迪內心覺悟而達到行為自覺。通過“德教”達到“修身”,在學習中提高,修身的過程和道德提高有機統一。然后是把自己的道德認識付諸道德實踐,達到道德認識與道德實踐的統一。最重要的是,在對“君子”進行道德規范教育時,要求身體力行,用自己崇高的道德思想教育民眾,起到榜樣模范作用。
在市場經濟下,傳統道德中的“仁義”“慎獨”思想與今天的崇尚誠信是一致的。盡管二者有不同的內涵和解釋,市場經濟把誠信看作是經濟活動實現利潤最大化的要素,是人們履行合同、契約的信任前提;而傳統道德把自覺履行道德責任、自覺進行道德修養作為適應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市場經濟活動參與者的個人道德素養,為市場經濟活動中的行為選擇提供道德基礎,并成為維持市場經濟中的正常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所需要的行為準則,進而形成大家都遵守的社會道德。
改革開放后,中國加速進入工業化社會,道德已在現實經濟社會中遭遇種種困境,傳統道德需要進行現代化的轉變。現代意義上的道德,應該是既能促進現代經濟生活的良好運行,能調整現代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以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又能提高個體的精神境界,促進個體的自我完善,并推動個體全面發展。
唯有如此,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現代意義的道德,“好人”才能永遠活在時代中。
編輯/杜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