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茂林 徐 鴻
摘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金融的發展是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民收入,以及亟需加強該經濟區建設應做出的戰略選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金融的建設既不同于城市的“金融深化”,也不能無限制的發展非正規金融。它具有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就決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金融的發展要緊扣“一聯兩引”,即要聯合農民、引進資金和人才。
關鍵詞:生態經濟;農村金融;一聯兩引
歷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將加強農村金融服務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核心,從2004年的改革和創新農村金融體制,到2010年提高農村金融質量和服務水平的逐步推進。在金融支持“三農”方面,特別強調增加對農民的信貸投放力度,也在解決農村融資難的問題上做出了重大努力。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以來,針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關于農村金融基本理論的研究仍然不夠,這容易形成一些思想上的誤解。因此,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的熱潮中我們要對農村金融的發展進行理性思考:為什么要大力發展農村金融?其理論依據是什么?當前生態經濟區農村金融有何特點?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金融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試圖對此做些探討。
一、鄱陽湖生態區發展農村金融的原因
“十一五”規劃中指出,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范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這為是我國未來的農村金融改革指出了比較明確的方向。當前的農村金融體制和運行狀況制約了農村資金的流動,未能對農村儲蓄和實施有效的動員和合理配置,反而使大量農村金融剩余流出農村領域,導致農村經濟出現所謂“系統性負投資”現象。[1]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農村相比其它地區農村,有著占地面積廣、人口分散、受教育程度低等特點。生態經濟區農村金融嚴重滯后于城市金融。農村金融的發展有利于農村的整體發展,但是農村的分散性制約農村金融的深化發展。
從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式來看,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速稍顯放緩,國內需求不足。因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金融的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這種必然性由以下三個方面決定:
1.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需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針對城鄉一體化發展做出了明確的定位:按照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要求,以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融合。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核心是繁榮農村經濟,使農村和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城鄉關系、規劃及產業布局等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城鄉一體化的建設主要側重點在農村。由于資金的稀缺性及成本因素,城市金融機構不會將業務的重點延伸到農村地區。因此,通過農村金融的發展,活躍農村資金流動,為城鄉一體化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持。
2.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結構”特征的發展中農業大國,城市的快速發展凸顯出農村發展的急迫性,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經濟的偉大崛起必須先繁榮農村經濟。金融與經濟關系的理論和歷史邏輯表明,金融與經濟協調發展在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2]由于資源的稀缺性,農村經濟發展不可能效仿城市經濟發展中整合全國大部分資源來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模式。我們應以金融為支點,重點利用農村的資源優勢,允許有差異的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因此,通過大力發展農村金融,加速農村經濟的發展,是關乎全局的一步好棋。
3.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建設的需要。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同時也是具有世界影響的重要濕地,它即肩負著保護“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載著引領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功能。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高速發展是不明智的。頻繁的自然災害已使人們徹底認識到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們要通過農村金融的發展為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也顯得尤為重要。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金融的特點
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市金融和其它地區農村金融的發展相比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金融發展的特點:
1.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市金融與農村金融的區別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市金融與農村金融有很大的區別(1)環境不同。城市具有人口居住集中、居民受教育程度高以及金融機構密集的特點,呈現城鄉金融“二元化”。因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金融發展的任務就是加快農村地區金融化的進程,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縮小城鄉差距,擴大內需,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2)發展程度不同。城市金融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完整的金融機構體系。城市金融機構種類齊全、數量多。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金融監管機構在南昌設立了管理總部。在鄱陽湖經濟區各縣市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托機構、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的金融機構。金融深化已經能夠正面的促進經濟的增長。而農村金融發展緩慢,與城市金融相比,廣大農村金融市場的交易手段落后,品種單一,在很大一部分農村鄉鎮,只有農村信用社的存貸機構,農村居民能夠參與的金融商品僅限于存貸款業務。在廣大農村,常規的金融商品的交易機會都不存在。同時由于郵政儲蓄轉存央行利率高于其他金融機構的政策傾斜,造成農村資金通過農村郵政儲蓄大量外流的直接誘因。這也形成中國農村金融獨具特色的“中國農村金融之謎”。
2.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規金融與非正規發展的不平衡性
農村金融在中國農村一般是指在縣及縣以下地區提供的存款、貸款、匯兌、保險、期貨、證券等各種金融服務,包括正規和非正規金融。[3]據江西省農調隊對全省2450戶農民的抽樣調查,2003年有574戶有借貸行為,占23.4%,其中從銀行或者信用社得到貸款的有120戶,占被調查農戶的4.9%;從2001年至2003年,從銀行或者信用社得到貸款僅占農戶總借貸收入的13%~23%左右,而民間借貸占比重的76%~86%。由于非正規金融機構與農村的借貸者大多存在地緣、血緣的關系,彼此比較熟悉,通過很少的信息搜尋成本就能掌握比較充分的信息。而正規金融機構由于農業的弱質性、信息不對稱、交易費用高、管理成本高等原因在對農民放貸的過程中有一整套規范的程序。這就讓急缺資金的農民無法快速的從正規金融獲得資金支持而選擇非正規金融。一般情況下,非正規金融的利率高于國家確定的基準利率的3-10倍,特殊情況下,可以更高。但是農民為了獲得資金的便利性和時效性而選擇非正規金融。非正規金融雖然部分的緩解了農村金融的資金壓力,但是非正規金融機構缺乏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督,長此下去容易為農村金融埋下風險隱患。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為加快金融的效率促進金融自由化,央行表示放松金融管制,鼓勵民間資本的活躍發展。但是與此同時必須加強監督。在有監督的情況下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的均衡發展才是促進經濟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關鍵之路。
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金融發展的思路
根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的目的和特點,我們認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金融發展要從“一聯兩引”來做文章,即要聯合農民成立相關協會、引進資金和人才。通過“一聯兩引”來帶動農村金融的發展。
1.聯合農民
農村金融發展必須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是農民。當前農民對如何提高收入,促進本地經濟發展的熱情很大。但是農民自身知識的局限性,卻無法準確把握市場規律。由于農業的弱質性,以及農村嚴重的信息不完全和市場分割導致農村很難形成規模經濟。農村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豐富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然而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多處于分散的小農經濟模式。加之小農經濟經營生產中對信息的不充分了解、資金分散等導致其經營成本偏高。因此,農村經濟的發展應該選擇聯合農民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資金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
農村金融發展應如何聯合農民呢?在農村金融領域,日本主要是采用一種“農業協同組合”的制度形式。它主要有三級組成:最基層的農業協同組合,直接與農戶發生信貸關系;中間層是信用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幫助基層農協進行資金管理,并組織農業資金的結算、調劑和運用;最高層的是農林中央金庫,為中央一級,是各級農協內部以及農協組織與其他金融機構融通資金的渠道。[4]我們可以借鑒日本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在我國農村建立農業相關協會。農業協會主要吸收本地居民為會員,以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為目的。同時,政府應給予農協相應的政策支持,加強和農村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農業協會還要擔負起指導農業生產、掌握市場規律和緩解農民資金壓力的職能。并以農業相關協會為支點發展農業保險和農產品期貨來轉移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目前,應充分利用中央加大發展“三農”政策的契機,借國家推動農村金融發展的政策,建立農民合作協會,這對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進而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起到顯著的加速作用。
2.引進資金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的農村金融需求嚴重大于供給,在南昌縣、新建等縣,農業、農民的資金需求至少有60%以上無法通過正規金融獲得。單憑國家政策性金融及合作金融是不可能滿足這部分資金缺口。在當前落后的農村市場環境和經濟條件下,引進資金必須考慮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并建立長遠的融資渠道,才能達到農村金融發展的要求。農村地區如果能夠根據自身的實際,正確選擇適當的資金引進方式,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認為解決當前農村資金短缺問題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整合利用農村本地資金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農村“金融抑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農村資金流向城市。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農村大部分農民通過外出務工、個體經營和規模種植等,積攢了一定的積蓄。以單個家庭單位而言,這些存款數目可能不是很大。但是農村居民人口基數大,集合起來就是很大一筆資金。我們通過政府出臺合理政策以及相關金融產品,將這筆資金留在農村加以整合利用,將會大大促進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第二,引進企業資金,通過政策的制衡實現農戶與企業的雙贏。“農戶加公司”模式在以往的實踐中,由于農戶與公司之間實力的懸殊,不是完全平等的市場關系,又缺少其他力量予以平衡,導致這個模式在操作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暴露出它與生俱來的缺陷。然而,公司所需要的大部分原料都來自農村,我們可以利用農村資源優勢從大企業、大公司引進資金。政府提供相應優惠政策,發揮農村本土優勢、地方特色引進企業資金對農村金融發展是關鍵的一步。
第三,由于農業的弱質性和農民思想的局限性,農村經濟金融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但是目前我國只有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一家政策性農業銀行,縣級支行僅1594個。遠滿足不了農村政策性金融的發展需求。我們應該以農業發展銀行為支點,大量引進境內外銀行資本、產業資本來為農村金融的發展注入充足的資金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3.引進人才
金融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整體來看,我國金融人才短缺。部分農村信用社工作人員年齡結構老齡化、專業不對口等,這對農村金融的發展是不利的。目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對員工招聘已經形成嚴格的制度。針對專業、年齡、員工素質都有嚴格的限定,并定期對員工進行考核培訓。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村金融對人才引進方面現注重基層高學歷、高能力和高道德專業人才的引進。這是農村金融發展人才戰略的基礎,但是更要注重高層次金融管理人才的引進。而該類人才需要有廣闊的視野、戰略開拓能力和現代管理水平,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領導才能。在人才引進的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復合型金融人才。只有農村金融機構擁有這些高素質高能力的工作人員,農村金融的發展必將欣欣向榮。
[課題項目] 江西省重點社科規劃項目“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鄉一體化模式及路徑選擇”( 批準號:10yj02)
參考文獻:
[1]王曙光,喬郁等.農村金融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第5頁.
[2]孔祥毅.金融協調的若干理論問題[J].經濟學動態,2003.
[3]余新平,熊皛白,熊德平.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中國農村經濟,2010(6).
[4]趙可利.日本農村金融發展現狀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08(7),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