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輝 范均 王士銀
2011年2月我校加入了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國青少年體能素質“課課練”創新研究》中,并把研究主題確定為《體能素質“課課練”對學生素質發展的影響》。
一、呈現三個“全”
1.全面落實文件精神
堅持“整體規劃、分層推進、分步發展”的組織方針,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與運動,培養體育鍛煉的興趣,養成每天堅持鍛煉的習慣;在活動中,讓學生有選擇地參與、學習、享受體育,讓每一個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鍛煉方法和運動技能,提高學生基本身體素質,形成積極鍛煉、健康向上的良好風尚,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我運動、我健康、我快樂”。
2.全方位設計訓練方案
精心設計活動方案,增強活動方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學校還努力拓寬研究渠道,以體能拉力操為突破口,把體能課課練與“大課間活動”項目加以合理地融合,把提高學生體能素質的研究點發散到大課間活動的研究中,做到時間、地點、內容、人員、器材五落實。
3.全員參與體育活動
為使體能“課課練”向體能“天天練”轉型并逐步發展成體育特色項目,學校鼓勵全體教師都參與到活動中來,鼓勵教師與學生一起用器材、練器材,在力量、速度、靈敏、協調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二、做到五個結合
1.拉力健身操與課間操相結合
學校創編了適合小學生、動作優美、能夠全面鍛煉學生的柔韌性和力量的拉力操,將其融入到每天的課間操中進行普及。
為了與課間操有機結合,2011年2月我校成立“體能拉力健身操”社團。經過四個階段的有序實施,目前已全面鋪開,做到了人手一個拉力器,人人會跳拉力健身操。經過一年來的努力,學生在柔韌性和力量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
2.“課課練”器材與體育課相結合
從教學整體需求的角度融合“課課練”和運動技能,將兩者進行有機結合,而不是簡單地劃分“課課練”部分和教學主體部分,充分考慮學年、學期、單元和課時計劃,制定一整套“課課練”實施方案,系統、科學地安排“課課練”。
訓練時間為8—10分鐘,既不能過于短暫,使得身體鍛煉流于形式;也不能時間過長,以致影響運動技能的教學進程。在10分鐘內,盡量使學生的運動達到較大的強度和負荷,取得較好的鍛煉效果。
從訓練內容的安排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不同年級學生身體素質所表現出的不足,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器材和鍛煉內容。自從開展了“課課練”,學生在課堂上更加活躍了,鍛煉興趣濃厚了,學生在老師教的方法之外,還創編了許多新的練習方法,完全投入到鍛煉之中,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得到了提高。
3.訓練器材與大課間活動相結合
為了真正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時間,促使學生樂于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我校決定開展“以發展體能為主體,突出趣味競技性”的大課間活動。
4.體能訓練與“小胖墩”訓練隊相結合
經調查,學生肥胖和超重的人數每年都有增加,肥胖率居高不下。在《朝陽區學生體質健康促進工程的實施方案》中,加強對學生肥胖等健康問題進行防治和干預,被列為主要任務之一,要通過4—5年的努力使全區學生力量、耐力等體能指標明顯提高,還要使近視肥胖率明顯下降,到2015年肥胖檢出率小于10%。但從學校整體情況看,每個班都有肥胖生、超重生,形成體能素質困難生群體,而在體能測量檢出中的速度能力、耐力恢復能力等影響了學校整體水平。為了提高學生體能,學校引入體能素質“天天練”的思想,成立了“小胖墩”訓練隊,由衛生、體育部門配合負責。他們訓練的項目有跑步、拍球、跳繩、踢毽等,尤其是學校配備的課課練體育器材,更是激發了孩子們的訓練興趣。
5.體能訓練工作與班級管理相結合
將體能訓練器材推行到大課間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提出正副班主任要通力合作,認真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因為一個活動的最終落腳點是效果,而體育活動的實效性就是要看學生體質的提高程度,這些目標的達成一定是在教師認真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的情況下。班級的管理在這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活動的組織到活動形式的創新,從學生踏著整齊的步伐入場,到認真的開展體能訓練活動,無一不體現班級的凝聚力和師生的智慧,因此正副班主任通力合作,做好班級的管理工作,會對大課間活動的開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我校在推進課題研究、打造體育特色項目進程中,從體能“課課練”逐漸發展到體能素質“天天練”,在提高學生耐力、力量、柔韌等體能素質的同時,我們更為關注的是學生在運動過程中,能夠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體驗到活動所帶來的快樂,孩子們的生理、心理得到健康發展,體質有所增強,這是學生發展的需要,是家長的最終期盼,更是對學校工作的一種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