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在每堂體育課中有針對性地科學合理安排一些對學生身體起到改善作用的練習,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課課練”。但是,如何科學合理的在體育課堂上安排課課練?筆者結合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與學生生理發育特征和敏感期相結合
進行課課練內容的選擇時必須充分結合所授班級學生的生理發育特征,比如,小學生年齡一般在6—12歲,在這段時期,他們的身體組織器官正處于生長發育的突增期,骨骼堅固性差,易彎曲變形,所以在進行課課練時多選擇一些以發展形體和形態為主要鍛煉目的的內容,如站姿、走姿、芭蕾舞的基本功練習等。另外,還要抓住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如“速度素質”的敏感期為10—13歲,在這一期間多安排一些短距離跑、爆發性項目的課課練內容。
二、與學期教學進度相結合
教學進度決定教案的設計,學期目標統領課課練的安排。課課練的內容比較繁多,主要是發展速度、力量、耐力、柔韌、靈敏等運動素質方面的身體練習。科學合理選擇課課練的內容時需要注意緊密聯系教學進度,比如學期進度中某階段主要進行的是以下肢力量為主的跨欄跑教學內容,應適當搭配一些上肢和腰腹力量的課課練內容,例如引體向上、仰臥起坐、雙杠臂屈伸等練習項目,以達到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均衡發展。
三、與主教材內容相結合
體育課的核心內容還是主教材的教學,課課練僅是輔助主教材而設置的,其目的是對課堂主教材教學的一種補充、促進和豐富。課課練的時間控制在5—10分鐘為宜,千萬不能占據太多時間耽誤主教材的學習。例如在進行體操雙杠分腿坐——前滾翻成分腿坐組合教學中,利用基本部分的最后5分鐘時間進行障礙跑接力游戲,這其實就是對主教材教學的一種豐富,利用課課練的形式鍛煉學生的靈敏性和速度素質,并通過游戲和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參與課課練的興趣。
四、與地區和學校的實際相結合
對教師而言,課課練內容的選取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師可以根據學校所在地區和實際的場地器材進行合理開發,比如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一些傳統體育項目,像滿族的“珍珠球”“抖空竹”、蒙古族的摔跤、黎族的“跳竹竿”等,都可以作為課課練的內容來開展,有效地解決了某些學校場地小、器材少的現實難題。
五、與背景音樂相結合
課課練相對來說是比較枯燥乏味的,教師在安排練習之前,一定要向學生充分講解練習的積極作用,促進學生練習的主觀能動性,并謹慎選擇背景音樂,通過音樂的節奏和體育運動的節奏所產生的“共振”來達到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有效消除學生參與課課練的懶惰或抵觸情緒。比如在進行快速跑教學前安排課課練的練習為:1分鐘原地擺臂——10米小步跑——10米高抬腿——20米跨大步走——30米中速跑。在上述練習中配以楊培安所演唱的歌曲《我相信》,充分利用歡快激昂的音樂節奏刺激學生的運動中樞,提高課課練的有效性。
六、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相結合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是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評價標準,每學年度所測結果可以為學生及其教師提供科學的身體健康診斷,教師結合所測結果,在今后的課課練中著重對學生進行弱項能力的運動素質訓練,這樣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更具實效性,更利于促進學生整體提高體質健康的作用。
七、與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相結合
教師不要忽略團隊協作能力在課課練當中的培養,如進行多人配合完成的集體活動、花式編隊的創新等練習,這些課課練內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還可以通過完成的過程培養學生團隊合作、互助探究的優良品質,凝聚了學生們的向心力。教師在課課練中提出要求,學生為共同的目標齊心協力努力拼搏,最終實現預置目標的達成,以此提高學生社會適應的能力。
八、與學生運動興趣相結合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課課練在內容選擇上適當安排一些學生參與興趣濃厚的項目,比如采取趣味游戲、接力競賽等形式。并在課堂當中設立擂臺賽,在每次課課練的過程中,分組或隨機抽取同學進行對抗競爭,通過這樣的方式調動學生課中及課后練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