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浩
近日有幸參加了由華東師范大學汪曉贊教授組織的中美體育課程改革與青少年健康發展研討會,真正感受到了“培有所得”“培有所獲”。這次的培訓在很多方面與以往不同,真正體現了體育培訓的實效性,它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培訓調研走在先
一個完整的培訓過程應包括以下環節:培訓需求——培訓計劃——培訓實施——培訓評價——培訓反饋,可見培訓需求是培訓過程的起點,因此一次有效的、成功的體培,應該也必須立足于需求。汪曉贊老師常說:組織一次培訓前,要多了解多調查,我們的體育教師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哪些方面是欠缺的,哪些培訓內容是對他們的教學有用的。這次培訓前就將一份培訓需求表發到全國眾多一線體育教師的郵箱中,讓他們把自己的需求寫出來,如:理論方面是想聽課程方面的還是教科研方面的,教科研方面是想聽案例寫作的還是論文寫作的,實踐部分是想學習排球技術方面的還是健美操方面的等等,細致到每個部分的每個環節。只有了解了參培教師的需求,才能夠制定出實用有效的體培計劃,這樣安排的培訓才能讓大家有所收獲。
二、重在調動教師的主動性
一些體培效果不理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的培訓都是被迫參加的,教師自身的主動學習動機沒有被調動起來。要想把體培搞好,要想讓體育教師心悅誠服的參加培訓,必須從態度的轉變開始。要營造一種氛圍,讓體育教師接受終身學習的理念,讓他們喜歡接受新事物,渴望自身素質的提高,有成長的內在動力,不能一味地下文件強迫他們來學,進行填鴨式的培訓。當他們接到培訓計劃的時候,讓參培教師從內心感到培訓的吸引力:我如果去可以在某某方面得到提高,我在某某方面的欠缺可以得到補給。只有實用有效的體培才能調動參培者的學習主動性,只有調動了參培者的學習主動性才能讓體育教師爭相參加。
三、培訓內容滿足多元需求
傳統的體培絕大多數就像給學生上課一樣,不分年齡大小,不分學校類型,不分工作資歷,也不分職稱高低,大家坐在一起,統一聽一個人講課。這種培訓方式,應該說是最不人文、最落后的培訓方式,長此以往,必然會造成大部分老師不愿意參加的結果。因此,真正的體培應做到分層進行,在內容上應滿足多元需求。新入職的體育教師希望接受教學技能方面的培訓,研究型的體育教師可能進入了人生的高原期,他們需要理論的提升,需要施加助推力,需要專家指點,走出彷徨,需要把自己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從而實現自我的超越。例如這次的培訓,在理論方面有“大腕”的講座,如季瀏教授的“關于新課程下的體育課堂教學質量”、汪曉贊教授的“美國SPARK體育課程在我國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美國Lynn Dale Housner教授的“基于標準的美國中小學體育教育及體育教學方法”;實踐方面有來自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Lynn Dale Housner教授的關于體育教學方法的實踐課及SPARK實踐課。
四、培訓方式的多樣化
長期以來,組織者習慣于把教師集中起來聽專家報告,這種單向傳輸式的培訓很難引起體育教師的興趣。這次,參與式體培受到了一線體育教師的歡迎,在培訓的過程中有專家講座、參培者自由提問專家解惑、同行經驗介紹、專題討論、評教評學、教研沙龍等;在實踐部分,有美國專家的示范課,有來自全國各地優秀教師的展示課。通過參加這種方式多樣化的體培,教師在實踐中的困惑得到了解決,處理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升,這才是有效實用的讓大家期待的體培。
五、培訓注重吸收和反饋
培訓效果的評估歷來是教師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內容,培訓機構在這一環節上缺乏相應的手段,效果評估工作僅僅停留在培訓后的一個簡單的考試或考核,事后很少再做跟蹤調查。參加培訓的教師回去后還走老的路子,培訓中新的理念及新的教學方法不能及時的消化吸收。在此次培訓的第三天上午,廣大參培者根據地區分成了6個組,就Lynn Dale Housner教授提到的任務表“教師如何去創新及應用到體育教學中”進行了六個創新展示課,不管是創新方面還是應用方面都非常成功,展示課帶給教師“經驗的分享”,這種分享不是由培訓“告訴”給教師的,而是教師在培訓過程中通過深刻的體驗而感悟獲得的,培訓的內容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消化。尤其是來自江蘇的教研員孟文硯老師,給大家布置了后期任務,參培教師回去后積極的準備,每人上一節展示課,將培訓中新的理念及新的教學方法及時傳達給廣大教師, 以帶動更多一線教師的參與、模仿、創造,實現群體連動效應。
體育教育的發展關鍵在一線體育教師,體育教師素質的提升關鍵在培訓,教師教育的發展,源于對教師教育不斷的實踐、思索、改進和創新。提高培訓的實效性,促進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使參培教師感到“培有所得”“培有所獲”,感到“實在”“解渴”,這是我們的培訓應當努力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