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娟 沈菁


一、教學內容與該階段學生發展
一年級學生在向遠處或從高處跳躍落地時,常常會表現出全腳掌著地、落地笨重且重心不穩的狀況;在進行連續雙腳跳短繩時,雙膝上抬過高,小腿以膝關節為中心折疊后鉤,動作吃力。這些看似笨拙的動作,從發展的視角看是符合該年齡學生的動作特征的。因此,當我們根據人類動作發展規律,確定水平一跳躍技能教學內容為“膝、踝關節的屈伸”及“上肢動作軌跡”時,有必要先從“踝關節屈伸”動作的學習為切入點,當學生對其有切身感知后,再配合“上肢動作軌跡”內容對“踝膝關節的屈伸”動作作深層教學。在“膝、踝關節的屈伸”的內容中,還包含“屈伸方向與身體面向的關系”等具體內容。
二、影響技能形成因素分析
人類個體動作的復雜性來源于對環境的適應,動作是適應環境的重要手段,環境能促使動作技能的發展,動作經驗是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積累的。從該角度出發,我們的教學只要給學生創造適宜該動作產生的環境和學習情景,就會促使該動作朝著需要的方向發展。對跳躍類動作技能形成而言,有一些影響因素(見表1),通過我們對哪些是主要影響因素的分析與篩選(見表2),為圍繞跳躍類技教學內容選擇教材及制定單元教學方案提供依據。
三、所選教材分析及教學的作用
根據上述分析,“膝、踝關節的屈伸”教學內容選擇可承載的教材有單、雙腳跳,混合跳,前或側滑跳步,墊跳步等。其中,側滑跳步是兒童接觸的第一個不對稱的運動技能。從動作模式上看,側滑跳步是不對稱、不均勻的跳躍步伐,且其踝膝關節的屈伸方向始終是側對運動方向的,這種運動模式在低齡孩童的運動經驗中較少,但對于需要建立寬泛的跳躍動作技能基石的低齡孩童而言,這種跳躍動作模式不可忽略。
側滑跳步對發展學生的腿部力量、下肢關節的靈活性、協調性以及空間位移能力有重要作用。連續滑跳步在各種舞蹈中經常被用以完成特定的舞步,對將來學習專門或專項運動中的側向移動有積極的遷移作用。
四、以“泡泡游戲”單元為例——談“側滑跳步”教學設想
教學內容:雙足不對稱的踝膝關節屈伸及屈伸方向與運動方向不一致的跳躍。
1.設計理念
上述對側滑跳步動作特征及其在教學中的作用作了分析,而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而言,動作發展只是人的發展的一部分,人的發展離不開動作、認知、情感及身體間的交互作用,因此教學設計時,需要從學生發展的視角來審視課堂教學。
2.學情分析
學習興趣是促使兒童自覺從事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而水平一的學生并不善于真正的學習活動,其注意力易于分散和轉移,學習意志力較差,但對快節奏、風格鮮明、充滿童趣的課堂卻表現出顯著的興趣與持久的注意力。因此,本課選用貼近學生生活經驗,且直觀、清晰、易于理解的“泡泡游戲”為主題實施教學,以情趣化的方式來承載教學內容更有助于兒童在玩耍中積累動作經驗;以內隱學習的方式探索規則、解決問題,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技能。
3.教學策略
該學段的學生由于缺乏空間概念及運動時對身體的控制能力,活動中往往左右不分,且安全意識淡薄。而側滑跳步的運動方向與身體面向不同,活動時極易與同伴發生碰撞,造成安全隱患,利用泡泡“易破”的特性,容易使學生在運動中形成安全的空間距離;為了幫助其區分左右,在兩只腳上分別貼上紅綠顏色的圓形標志,辨別和認清移動中的方位及確認引導腿;再以情景化的方式將圓形標志形象化的描述為“紅綠泡泡”,以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進行的“追逐游戲”,生動形象地將兩泡泡由慢到快、由側向走自然過渡到側向滑跳的方式貫穿課的始終,既解決了本課的重點,又促進了安全與規則意識的養成。
教學中,充分利用“音樂節奏、方位變化、重心高低、友伴組合、身體面向與運動方向的關系”等任務約束,使學生在不同情境的練習中,體驗有節奏地左右側滑跳步動作,并完成與他人不同姿勢的配合。將枯燥的練習變得豐富多彩,既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又能在與不同伙伴的交流合作中,通過友伴引領共同進步;建立與他人交往的經驗,學會合作的方法。
4.教學過程(見教案)
5.教學評價
(1)明確區分往哪個方向滑步,哪條腿作為引導腿的方法。
(2)能保持單個方向至少4次的連續側滑跳步動作。
(3)左右側滑跳步方向變化時沒有明顯的停頓。
(4)至少能與一個同伴配合完成協同一致的側滑跳步動作。
(5)能力強的學生能配合音樂節奏完成動作。
(6)能力強的學生能與他人組合完成多種姿勢配合的側滑跳步動作。
6.本課教學亮點
(1)作為低年級教師,在對低學齡兒童“側滑跳步”動作技能發展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便不會以成人的眼光來審視課堂上孩子的動作表現,更不會以成人的動作模式去判斷孩子的對錯。
(2)教學時尊重人的發展規律,在關注動作發展的同時,也考慮學生的認知、情感、身體對動作產生的影響。本課的教學,正是出于對學生認知、情感的考慮,才選用以泡泡游戲的方式,建立學生的規則意識、安全意識和活動空間概念;從與不同伙伴的共同練習中,去體驗合作的過程及與他人交往的方法。在跳躍能力得到發展的同時促進了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真正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