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娟 馬受良



眾所周知,“抓試點、樹典型、以點帶面”已經成為一種推進工作開展的有效手段,在中小學體育教學領域,這種手段表現為組織各種教學評優活動(以下簡稱評優課),這些活動在體育教學工作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評優課上發現教學人才,在評優課上展示教學理念,在評優課上推廣教學方法,用評優成績評價教師能力,甚至于評職稱、評先進、評骨干都必須有評優證書,評優課已經成為教師教學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為教育管理部門的重點工作之一。
在我國,評優課活動有一段不短的歷史,它在引領教學方向、推動教學改革方面確實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雙面性,評優課發展到今天,已經陷入了“瓶頸期”,它正逐漸成為阻礙體育教學深入改革、教師隊伍素質提高的絆腳石。
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提出了“二八定律”,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的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二八法則”在經濟學和管理學領域應用非常廣泛。在體育教學中也同樣存在“上20%”和“下20%”(見圖1)。經過調研發現,在所有體育課中,有將近20%的優質課,反之,也有將近20%的不合格體育課,這可以稱之為是體育課中的“二八定律”。
海淀區一共有1100余名中小學體育教師,按照每學年32周體育課、每名教師每周15節課來計算(實際遠超這個數字),每年有1100人×15節×32周=528000節體育課,按照二八法則,每年有528000×20%=105600節不合格的體育課,假設每班36名學生的話,那么每年就有36×105600=3801600人次受到不合格體育課的影響。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數字!
目前,很多教師、學校和業務管理部門都非常關注評優課。當然,這是跟教師職稱、學校評比、部門業績緊密掛鉤的,看重評優是人之常情,而常態體育課卻沒有得到我們足夠的關注,更不用說那20%不合格的體育課了。
我們將很多的精力放在培養名師、打造經典課堂上,每次評優課前都請數名專家對參評教師的教案反復打磨修改,參評教師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反復操練,學生在評優課前已經對所有教學環節滾瓜爛熟,然后推出去參加市級乃至全國的展示活動。
一套評優流程下來,最終獲獎的體育課可以說已經被雕琢的天衣無縫、完美無缺,教師的一個眼神就讓學生知道該怎樣分組、進行什么練習、練習幾次等等,整節課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觀看者自然是賞心悅目,可學生們在這節已經重復練習無數次的課堂上,又能體會到多少樂趣呢?一節評優課所打造的“名師”能產生多少輻射作用呢?為這一節課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又該如何去計算呢?這一節評優課又能使多少學生受益呢?
在評優課中能殺出重圍的只有少數幾名教師,大多數的教師沒有機會得到專家指點;一節評優課也只有一個班的學生能享受優質的指導,大部分學生仍然接受常態的教學。從教育學角度看,這是不公平的教育;從經濟學角度看,這是極大的資源浪費。
我們為什么不能把投入到幾節評優課上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用于消除“下20%”的不合格體育課上呢?
體育教學可以比作一個橄欖球,上面20%是優質體育課,下面20%是不合格的體育課,橄欖球的中心線可以代表學生的平均受益水平。如果我們將主要精力放在抓“上20%”的話,橄欖球上面那“20%”的部分會變得更尖,學生平均受益水平不會發生變化(見圖2)。而如果我們消除掉“下20%”的話,橄欖球會變得更圓,學生平均受益水平會得到提高,消除掉現有的“下20%”后,又會有新的“下20%”出現,那么再集中力量消除……這樣,橄欖球會逐漸趨向于圓形,學生的平均受益水平也會隨之逐漸提高(見圖3)。讓更多的學生受益、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優質教學,才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
教學水平在“上20%”的優秀體育教師,不用過多地提供專家指導和物質支持,他們也會抓住各種機會,依靠自身的努力達到名師水平;而在教學“下20%”的教師,如果不給予更多的關注,他們根本沒有機會走上展示平臺,長此以往,這些教師會失去前進的動力。所以,我們要轉變思想,對“上20%”要給予必要的支持,對“下20%”要采取各種方法調動其積極性,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消除無效課堂,最終獲益的將是廣大的中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