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占峰
該文介紹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商業銀行信貸資金虛假受托支付問題的主要方式,深刻剖析了虛假受托支付產生的原因和風險隱患,從商業銀行內部管理和風險防范的角度提出了應對措施。
商業銀行;信貸;虛假;受托支付
銀監會2009年發布的“三個辦法一個指引”,建立了“實貸實付”的監管理念,并把“貸款人受托支付”作為實現“實貸實付”核心監管理念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滿足有效的信貸需求,避免貸款資金被挪用。
“三個辦法一個指引”頒布實施以來,銀行貸款發放實行“受托支付”已成為主流,在防范貸款挪用和實貸實存、確保信貸資金真正服務于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但受托支付執行過程中存在較多難點,同時存在一些不規范不到位的問題。特別是“虛假受托支付”(以下簡稱“假受托”)現象日益突出,其風險隱患及深層次原因值得分析和關注。
1.“假受托”的主要方式
“假受托”,是指借款人雖然采取受托支付方式,委托銀行向指定單位、指定賬戶支付貸款,但隨即以退貨、工程未按計劃完成或直接以往來款等名義轉回借款人或其關聯企業賬戶的行為。有的“假受托”為逃避銀行監管,甚至通過多家銀行的多個賬戶過渡再轉回借款人或其控制賬戶。就目前而言,企業辦理“假受托”貸款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直接編造虛假購銷合同。借款人直接與利益相關企業編造虛假合同用以證明貸款用途,此類交易合同大多簡單雷同,條款簡易,標的粗糙,與正式規范的貿易合同差距較大,有悖于商業常理,且無法提供相關增值稅發票。由于是非關聯企業或非上下游企業,此類“假受托”行為比較容易識別。
二是關聯企業間虛構關聯交易。借款人利用關聯企業(一般是為同一集團子公司)虛構關聯交易,雖然無真實貿易背景,但簽訂的購銷合同相對正式,且能夠提供真實的增值稅發票(關聯企業之間可以互相抵扣稅款,無開票成本),信貸資金受托支付后直接通過關聯企業賬戶支用。此類“假受托”較為普遍,且隱蔽性較強,銀行對其交易真實性也難以審核識別。
三是上下游客戶合作虛構交易。為辦理“假受托”套取信貸資金,部分借款人與其合作關系密切的上游客戶聯手,在正常交易之外虛構交易,受托支付后借戶劃款。由于上下游企業有真實的交易需求和交易記錄,因此這種做法較關聯交易更具備迷惑性,銀行更難判斷貿易背景的真實性。
2.“假受托”產生的原因分析
“假受托”始作俑者是企業,但是貸款銀行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借款人執行受托支付的主觀意愿不足。首先,借款人收集貸款支用合理性的相關證明資料比較困難,有些客戶對此要求不滿意、不配合,導致銀企合作不愉快;其次,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還是希望自己掌控資金,根據輕重緩急自主支用,因此在滿足監管部門和銀行要求的同時,辦理“假受托”以達到自身目的。
二是集團客戶的財務管理制度不符合受托支付要求。部分大型集團客戶成員企業較多,這些企業的集團公司采用高度集約化的資金運作模式,成員企業申請的銀行貸款會被要求劃轉至集團,由集團總部統籌安排。集團客戶的統收統支行為影響了受托支付規定的有效施行,為滿足財務管理制度要求并逃避監管,一般會選擇“假受托”。
三是銀行貸款發放效率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貸款受托支付的前提是借款人隨借隨用,而銀行貸款要經過申報、審批、落實條件、發放等諸多環節。即使銀行實行授信管理,提高單筆貸款發放效率,還存在信貸政策調整、信貸從緊把握、信貸規模受限等一系列問題。借款人需要支付貨款了,銀行還沒有審批和落實好貸款條件;貸款審批后要發放了,銀行卻沒有信貸規模了。借款人為了貯備資金,“假受托”應運而生,信貸資金轉回借款人或控制賬戶,可以從容的按計劃使用。銀行不能滿足企業的即時要求,也就不好也不愿意阻止企業“造假”行為。
四是銀行在貸前審核和貸后資金監控過程中“有心無力”。首先,借款人為受托支付貸款提供了的交易合同和增值稅發票,雖然貿易背景虛假但這些材料“真實有效”,符合制度規定的要件要求,銀行缺少否定其真實性的動力;其次,企業為逃避銀行的資金監控,貸款受托支付后故意在不同銀行間劃轉,從而使單一貸款銀行的資金監控被打斷,難以進行持續跟蹤;第三,銀行只要求監控從借款人到貸款合同約定受益人的資金流動,最多再監控約定受益人是否將貸款轉回借人,至于貸款受益人如何運作資金并無監管要求。如果借款人與貸款受益人屬于關聯公司,或借款人可實際控制貸款受益人,銀行仍難防止信貸資金回流或直接通過貸款受益人自主支付。
五是銀行傳統的“以貸養存”經營理念尚未轉變。“三個辦法一個指引”通過把“實貸實存”變為“實貸實付”,改變了原來發放貸款迅速增加存款的存款派生機制,對經辦銀行的存款來源形成較大的沖擊。為增加存款、完成上級行考核任務,經辦銀行往往容忍甚至縱容借款人的“假受托”行為。
3.“假受托”帶來的風險隱患
“假受托”雖然短時間內給銀行帶來了效益(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增加了存貸款余額),但從銀行貸款管理來看,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
首先,“假受托”會弱化銀行監管信貸資金使用的威信。銀行無視甚至縱容、協助借款人造假,會給企業一個假象,使其誤認為銀行監督信貸資金使用不過是做樣子、走形式,躲避、蒙混上級檢查或外部監管。久而久之借款人會輕視銀行信貸資金的監管,看銀行好“騙”,不給銀行提供真實的企業經營情況,從而弱化銀行信貸資金監管力度。
其次,假作真時真亦假,“假受托”會使信貸資金逃避銀行監控有被挪用的風險。不良借款人會通過“假受托”乘機鉆空子,通過關系單位,將銀行信貸資金挪用進行投資、投機,貸款形成不良的隱患加大。信貸資金不用作生產經營,一旦形成不良,借款人依靠自身能力很難歸還。
第三,“假受托”貸款資金一旦“轉”不回來,企業受損,銀行買單。為了掩蓋造假,借款人會把貸款轉多家銀行、多家企業,這些企業未必都是借款人的嫡系關聯企業,如果遇到賴賬或因糾紛被法院查封賬戶,會存在資金“轉”不回來的可能。一旦出現此種情況,企業將無力歸還銀行借款。
第四,“假受托”導致實貸實付流于形式,最終難逃監管處罰,會給貸款銀行造成被動。假的真不了,“假受托”不會運作的天衣無縫。如果監管部門出臺措施加強監管,勢必會給貸款銀行帶來外部監管風險。
4.應對“假受托”的措施
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假受托”產生于貸款銀行的默許,根治“假受托”頑疾,還需從銀行自身做起。
一是優化貸款申報審批流程,提高貸款發放效率。借款人能隨借隨用,滿足融資要求,從節約成本考慮,就不會借款“貯備”了,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二是銀行建立貸款貯備制度。把企業融資計劃納入貯備管理,在信貸政策變化和資金規模緊張時,優先滿足貯備項目,并根據企業融資的變化適時調整貯備。讓企業沒有借款的后顧之憂,也就沒有了“假受托”存在的土壤。
三是積極向監管部門建議,制定合理的受托支付期限。將“T+1”擴展到“T+N”,N的取值要合理。在對信貸資金專戶管理、專款專用的前提下,給借款人一個資金支付的合理調整期限,解決借款人支付計劃的微調。
四是深入了解客戶的資金流量規律,選擇合理的貸款支付方式。對計劃性強、金額大的貸款采取受托支付方式,對零星支付、計劃性滯后的貸款依舊采取自主支付方式。難以達到受托支付標準的貸款采取自主支付,既會給借款人帶來方便,也會強化銀行對信貸資金的監管。
五是加強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核。特別是對能夠抵扣稅款的關聯企業,不僅要審核借款人與交易對手的交易合同和增值稅發票,還要進一步審核運輸單、進貨單、入庫單等其它有效性證明材料,并結合現場核實切實驗證貿易背景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