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電視是否具有可以作為獨立藝術體例存在的探討由來已久。本文以電視紀錄片為切入點,從視聽語言、表現形態、電子技術三個方面,分析和探討電視的藝術創造潛能,旨在為電視藝術作為獨立藝術門類的存在提供佐證。
關鍵詞:電視藝術;技術;電視紀錄片
電影和電視同樣是作為媒介存在的,而在大多數人的概念中,卻只認可電影具有創造藝術的功能,而電視只具有傳播效應。電影和電視的差別,主要在于不同的接收方式——電視作為麥克盧漢筆下的“冷媒介”,它家庭化的接受環境削弱了觀眾關注電視的神圣感。而另一方面,在房價高漲的我國,電影院運營費用遠高于西方發達國家,一場電影的票價足以值回一整年閉路電視的費用;這更從客觀上拓寬了電影和電視之間的界限,使得電視的儀式感被一再消解,電影的儀式感被一再強化。
而就藝術本身的定義來看,藝術“在于反映當地社會生活,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意識形態,而藝術創造的潛臺詞就是在創造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意識形態。”①從這個角度來講,作為傳播手段的電視,從客觀上來說也是具備著藝術創造潛能的。我們不能因為媒介環境的變化,從而否認電視的藝術創造潛能。筆者在此以電視紀錄片作為切入點,對電視的創造潛能,做一個簡單的梳理和闡釋。
一、視聽語言的創造
電視作為一種視聽藝術,畫面是重要的表現手段之一。電視攝影是影像表現中比較有特點的一種。和影視攝影尤其是電影攝影相比,電視攝影符合人們日常家庭環境中的審美習慣,其特點在于運鏡平穩,鏡頭語言工整,也很少像電影畫面一樣,追求景深所帶來的戲劇性畫面效果。在電視紀錄片影像語言中,它體現為規則美。
周冰的紀錄片《故宮》,運用大量的搖臂、軌道、斯坦尼康等攝影器械,以“穩”為核心對鏡頭進行呈現。本片的固定鏡頭拍攝也極為講究,長時間的固定機位捕捉光線的變化,靈巧地對官員的活動進行再現,故宮的古老滄桑、世事變化在此表現無遺。光影本身就代表著一種藝術創造的可能性,《故宮》一片中,通過固定鏡頭和變化光影的配合,很好地契合了故宮這一建筑本身莊嚴、肅穆的特點。
另一方面,電視屏幕所展現的并不是物質的原始世界,而是被創作者重新編輯、重新組合的影像世界,是真實世界的再現。在電視這一接收環境中,人們看到的并非物質現實本身,而是物質的影像。雖然實況轉播在電視中時常出現,但導播的切換仍是剪輯方式的一種,也在客觀上為人們的視角做出選擇。從這個角度上說,正是不停地剪輯變化和節奏切換,提醒著人們所觀看的仍是電視節目,從而與生活產生區別。在電視紀錄片在剪輯上,為了符合人們一般的視覺觀賞習慣,蒙太奇使用較為規則,聲畫配位較為工整。
例如《百年中國》,作為歷史文獻紀錄片,作品的基礎素材是珍貴的影像資料和歷史照片,它需要通過剪輯強調歷史的厚重感,凸顯文獻的科學性。因此,整部系列片365集的總體節奏基調偏深沉和舒緩,通過舒緩古典樂配樂的使用,充分表現出了編導對歷史的追憶和思考,吸引觀眾入戲。此外,即使是歷史場景再現,仍是以靜態空鏡為主。這樣的處理既顯示出了電視編輯創造藝術的潛力,也體現出了電視紀錄片編輯的一般特點。
二、表現形態的創造
電視與電影、網絡等媒體最大的差距是從制作和接受兩方面來體現差別的。從接受上來說,電視由于其自身接受的隨意性、家庭性、封閉性,使得電視紀錄片自身必須具備較強的觀賞性和一定的娛樂性。尼爾·波茲曼曾說:“娛樂是電視上所有話語的超意識形態。不管是什么內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視角,電視上的一切都是為了給我們提供娛樂”②。另一方面,由于電視的即時編播特性,產生了固定時間播出的電視欄目,也意味著電視紀錄片欄目在制作中需要講求一定的效率和周期,以迎合播出的需要。而這種周期性的制播方式,亦使電視紀錄片具有了區別于獨立紀錄片和紀錄電影的特點。
一方面,電視紀錄片體現出系列化和專業化的特點。我國的電視紀錄片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便開始了欄目化的探索。而近幾年來,中央電視臺的《探索·發現》《見證》《走遍中國》《電影傳奇》,北京電視臺的《檔案》,上海電視臺《紀錄片編輯室》等欄目,都受到了觀眾的普遍歡迎。在這些欄目中,由于受眾定位的不同,產生了不同風格的紀錄片欄目。以中央電視臺為例,既有關注科學,強調趣味的《走進科學》,也有關注社會熱點題材的《見證》,還有以老電影臺前幕后為專題的《電影傳奇》。不同的紀錄片欄目,呈現出了不同題材、不同形式、針對不同受眾的紀錄片。大量的電視紀錄片欄目,豐富了電視紀錄片這一節目形式的內容和內涵,也體現了電視紀錄片節目形態的創造性。
而另一方面,電視紀錄片體現出連續性的特點。北京電視臺的《北京》《我愛你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故宮》《大國崛起》《再說長江》等紀錄片,都是數十集的大體例、長篇幅,適應和符合了電視觀眾連續性的收視習慣。而另一方面,這種大投入的制作方式,也使得電視紀錄片得以區別于國內普通的獨立紀錄片,在視聽手法表現和新技術運用等方面,都走在了國內前端。
三、電子技術的創造
電視藝術是人類文化史上從未有過的一種高科技的藝術。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快,電子技術在電視中的應用可謂日新月異。而越來越多高科技手段的采用,豐富了電視紀錄片的表現形式,也拓展了電視藝術的表現語態。
一方面,先進電子技術的運用,拓展了紀錄片畫面的表現力,使得一些無法復制的畫面得以再現。系列紀錄片《圓明園》有一組坐著的12生肖噴水場景,在影片中這其實只是一閃而過的“點綴”,卻耗費了后期技術團隊整整一年的時間。由于戰亂和災荒,圓明園中的12生肖場景沒有留下任何繪畫和照片資料,因此技術團隊只能收集從漢代到清初的所有關于12生肖的造型做研究。他們從清代的雕塑入手,和歷代雕塑進行比對,并和保利集團擁有的帶皮毛的猴首雕塑進行對照,最終憑著推理和想像力“創造”出了12生肖雕塑。若是沒有技術的快速發展,這樣的藝術創造便沒有基礎;而沒有編導強烈的責任心和不懈努力,這樣的藝術創作也沒有實現的可能。
另一方面,先進電子技術的運用,拓展和改變了編導創作思維,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觀眾的觀看習慣。系列紀錄片《昆曲六百年》,旨在集中展示昆曲的600年發展史以及其卓越的藝術魅力。這部編年式的史詩紀錄片,由于先進電子技術的運用,內容的表現范圍得以涉及歷史和當代,國內和海外;而在表現形式上也力求豐富,將動畫、訪談、空鏡、再現、紀實等多種手段相結合,在敘事上大量采用倒敘、插敘等手段,力求通過影像展現昆曲的時代精神和藝術品格。正是電子技術的進步,大大豐富了畫面的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也開拓了編導的創作思路,塑造了電視藝術的新品格。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電視的藝術創造潛能是無法被否定的,而這一判斷的根源在于技術本身的藝術創造潛能是無法被否定的。二十世紀以來,工具變革推動了藝術創新。隨著電信、廣播電視、計算機與網絡等技術推陳出新,媒體與藝術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互動:一方面通過媒體的平臺或手段,工具變革對藝術創新產生影響;而另一方面,藝術創作的新鮮經驗與社會生活的變化趨勢亦通過媒體進行匯聚,又加速了藝術的創新。藝術作品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創作工具、創作載體、感覺通道、傳播途徑等諸多方面的不同,藝術呈現出了不同的表現形式。而進入近代,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藝術的呈現形式愈發多樣,藝術的編碼也更難于通約。但無可否認的是,電視本身作為一個技術手段融合的產物,隨著技術的發展,其藝術性亦是在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本文只是以目前電視紀錄片的發展狀況,提煉了一些電視藝術的主要呈現方式。可以想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發展變化,電視還會呈現出更多新的藝術特點與魅力。
注釋:
①王宏建:《藝術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頁
②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章艷譯,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頁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2]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唐山立,中國傳媒大學 10級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