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海 李衛
中圖分類號:S858.2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273X(2012)07-0030-02
流行性腹瀉是豬病毒性腹瀉之一,控制難度很大,常給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該病主要引起哺乳階段仔豬的嘔吐、脫水和酸中毒,死亡率可高達80%以上,發病模式由傳統的冬春季節變為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筆者結合養豬生產實際,并根據個人經驗,對豬流行性腹瀉的防控措施進行了總結,現報道如下。
1加強消毒防疫,做好隔離措施
1.1做好豬場大環境的消毒和防疫工作
豬病防控的首要任務是做好各階段豬的消毒防疫工作。對于疾病流行地區,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視,密切關注周邊地區疫情,加強消毒防疫的檢查力度,阻斷病原在豬場的傳播。后備豬的引種是關鍵控制點之一,要避免引進陽性地區的種豬,引種后豬群的消毒和隔離要做仔細,同時加強豬群的保健工作。
1.2發病豬場要做好隔離措施
發病的豬場須做到相對隔離,不同生產線之間避免交叉感染。員工進入豬舍時應更換工作服。一旦母豬和仔豬出現腹瀉,應立即做好發病單元與非發病單元人員、豬群的隔離,固定人員、用具、飼料、藥物等。做好隔離單元內人員與工具的消毒,發病欄保證每欄一個掃帚,使用后浸入消毒水中消毒。
1.3分娩舍保證足夠的消毒空欄時間
要制定嚴格的消毒程序,加強分娩舍的空欄消毒時間,安排消毒專員監督消毒過程,保證消毒效果,重點是切斷傳播途徑,避免交叉感染與疾病反復發作。
2堅持返飼,效果明顯
返飼即人工感染操作,即將病豬糞便、病料等經口感染未發病豬群,以達到同期感染并同期恢復,最終控制疫病流行的方法。實踐證明返飼是有效的。返飼主要針對懷孕母豬,懷孕中后期母豬返飼后,即使產房仔豬發病,其死淘率也可大大降低;懷孕前期母豬返飼后,由于間隔時間較長,雖不能保護仔豬,但能減少帶毒豬群在豬場的排毒時間,大大降低環境中的病毒含量。
2.1病料的采集與處理
采集病料以發病種豬的糞便或腹瀉仔豬的腸管及內容物為主,病料要新鮮,最好是發病后24h內采集的病料,其含毒量較高。種豬糞便以后備豬或一胎豬的稀糞為好。一次采集病料量以不少于5~10頭豬糞便或者3窩發病仔豬的腸管及內容物為宜,并將其混勻。病料稀釋液為飲用水加抗生素,不得使用消毒水。每頭種豬的糞便或每頭仔豬的腸管及內容物返飼20頭左右的種豬,按照每頭種豬返飼20mL病料稀釋液計算所需的水量。種豬糞便隨時收集、隨時處理。仔豬腸管要先剪碎并磨爛,然后連同腸內容物一起稀釋。樣品處理好后先靜置過濾,然后再進行返飼。返飼可將病料噴射在飼料上供豬采食。
2.2返飼的注意事項
鑒于流行性腹瀉容易在豬群中反復發作,所以在豬場首次出現流行性腹瀉后即可進行返飼。當豬群發病輕、傳播慢,經治療很快康復時可不返飼;若發病非???,估計幾天內全場都會感染時也不需要返飼,讓其自然感染;臨產母豬和產房母豬盡量不要返飼。返飼可根據發病的實際情況,分為全場返飼、單條生產線返飼或單棟豬舍返飼,返飼都需要做好消毒隔離措施,防止人為將疫病迅速擴散。返飼后在豬群完全康復后15d內禁止豬只調運及合群等。返飼豬只在臨產前腹瀉癥狀沒有完全恢復,可通過注射黃體酮推遲分娩,對仍有腹瀉癥狀但必須轉分娩舍的母豬可考慮將豬只放在最末端的欄,并以飼料袋隔開,同時注意糞便的及時清理及消毒。
2.3返飼效果的評估
一般以未發病豬只返飼后出現食欲降低、嘔吐或腹瀉等癥狀為返飼成功的標志。返飼的效果可能會因種豬群流行性腹瀉疫苗免疫的情況有所不同,若近期免疫過相關疫苗,出現上述癥狀的返飼豬群達到50%以上,則可以認為返飼成功;如果種豬群沒有免疫過相應疫苗,則以80%以上出現癥狀視為有效,否則要進行第二次返飼。
3種豬免疫
加強后備豬和種豬群病毒性腹瀉疫苗免疫工作,疫苗多采取后海穴注射。后備豬可以選擇多次免疫,并且在調進生產線時再免疫一次?;A群母豬可以安排在懷孕11周、14周各免疫一次病毒性腹瀉疫苗,通過母源抗體保護仔豬。
4仔豬腹瀉的處理
新生仔豬的腹瀉死亡率可高達100%,隨著日齡的增加,仔豬對腹瀉的耐受性逐漸增大,死亡率也逐漸降低。仔豬腹瀉的處理原則是防脫水、輔助治療、加強飼養管理等幾方面。
4.1及時補液,防止脫水
仔豬發生腹瀉后,首要工作是防止因迅速脫水及酸中毒而死亡。流行性腹瀉病毒在小腸絨毛處定殖,腸絨毛萎縮,造成了吸收表面積的減少,小腸黏膜堿性磷酸酶含量顯著減少,進而引起營養物質吸收障礙,這是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屬于滲透性腹瀉。嚴重腹瀉引起脫水,是導致病豬死亡的主要原因。補液除了在飲水中添加補液鹽外,靜脈推注補液效果較好。
全群飲水補液的配方是:每1kg水中加葡萄糖20.0g+氯化鈉3.5g+氯化鉀1.5g+小蘇打2.5g,全天使用。針對脫水比較嚴重的豬只,要進行個體靜脈推注,每天一次,連續推注3d,每次靜脈推注20mL,配方為: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16mL+復合維生素B 2mL+恩諾沙星或慶大霉素1mL+阿托品1mL,另外再補充推注5%碳酸氫鈉注射液2mL。
4.2藥物輔助治療
流行性腹瀉尚未有特效藥物,發病豬群一般使用抗菌藥物輔助治療,防止繼發感染、混合感染等。斷奶豬群的全群用藥方案:在飼料中添加土霉素
(2 000g/t)+三珍散或香翁散拌料,連用5~7d;或者使用新霉素飲水(600g/t),氧化鋅拌料(2 500g/t),連喂5~7d。頑固性腹瀉用二甲硝(600g/t)+三珍散或香翁散拌料,連用5~7d;或用腸菌凈(500g/t)+慶大霉素(600g/t)飲水,氧化鋅(2 500g/t)+三珍散或香翁散拌料,連用5~7d。針對病情比較嚴重的豬只,個體治療采取口服藥物為主:一般選擇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或恩諾沙星2mL+阿托品2mL,每天灌服2次,連用5d。
4.3加強飼養管理
加強仔豬基礎飼養管理工作,對于控制腹瀉至關重要。
(1)病豬隔離、單獨護理。對出現腹瀉的病豬及時隔離,集中到特定的欄內單獨護理,避免腹瀉豬群快速大面積傳播。病豬及時挑出后集中護理,重點是促進其采食量的恢復,可飼喂水料、奶粉、米粥等,做到少喂多餐,及時清理料盆,搞好衛生。
(2)保溫。病豬抵抗力下降,畏寒,喜歡打堆,要加強對病豬的保溫工作,可以使用保溫燈、稻草等。豬舍大環境要做好保溫工作,尤其是在寒冷季節,舍內溫度的高低關系到豬的生長速度和疾病抵抗力水平。舍內要避免賊風吹進,尤其要關注出風口和窗戶有無破損情況。
(3)搞好衛生。豬舍衛生狀況直接影響到豬群的健康狀態,應搞好豬舍的衛生,及時清理豬糞、雜物等常規工作。加強豬舍內外環境的控制措施,每天勤做衛生,在喂料的時候打掃衛生,充分保持舍內的干凈、整潔,尤其要保證保育小豬階段的環境衛生。
(4)控制濕度。發生腹瀉的豬群尤其要重視舍內濕度的控制,對于濕度較大的地面,應利用谷殼、米糠、木屑等降低濕度,中間走道鋪灑石灰,白天做好必要的通風換氣以調節舍內的濕度。
(5)采取自然療法、豬群轉欄及加強消毒等工作。病豬可以采用自然療法,在晴好天氣、溫度適宜時將病豬放出豬舍周邊空地自由活動,讓其曬太陽、拱泥巴、采食雜草等,促進其恢復。在天氣變化和夜晚要及時將其趕回豬舍內,避免著涼加重病情。當腹瀉有擴大跡象,病豬增多,無法逐一挑出時,要加強轉欄和空欄消毒。準備1~2個空欄,將豬群按次序轉入,搞好空欄的衛生、消毒和干燥后再轉入豬只,輪換多次后腹瀉癥狀會有所減輕。
5小結
流行性腹瀉對仔豬造成的損失巨大,仔豬一出生即感染發病的其死亡率非常高,因此豬場首先要保證產房與保育階段的仔豬不受感染。在不能消滅傳染源與降低仔豬易感性時,切斷傳播途徑則顯得很重要,因此保證消毒的有效性尤為重要。在發生流行性腹瀉后,控制疫情需要一個過程,造成的損失也在所難免,但要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才能最終消滅疫情。在此過程中,要將消毒隔離、返飼以及防脫水作為必要方案加以落實。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員工對于既定方案的理解與執行力的提高是值得關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