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坤鋒
摘要:本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隨著企業社會責任及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發展,通過兩個不同類型的企業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對比,探討構建反映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新型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其在實踐中對企業的重要性。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運動;企業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一、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社會責任運動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的定義。1953年,被稱為“企業社會責任之父”的Bowen,對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商人按照社會的目標和價值,向有關政策靠攏、做出相應的決策、采取理想的具體行動的義務。而McGuire在1963年把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企業自愿擔當的責任而不僅僅是經濟或法定的責任。經濟全球化是推動企業真正開始普遍思考并推動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最重要的原因。著名學者Carroll于1979年定義企業社會責任是在給定的時間內社會對組織所具有的經濟、法律、倫理、慈善方面期望的總和。可見,企業是通過滿足公民的需要來促進社會的發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百度百科強調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維基百科認為:企業社會責任(CSR)泛指企業的營運方式達到或超越道德、法律及公眾要求的標準,而進行商業活動時亦考慮到對利益相關者造成的影響。
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1999年1月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提出“全球盟約”計劃。“聯合國全球盟約”計劃號召各公司遵守在人權、勞工標準以及環境方面的九項基本原則,得到了企業界和國際雇主組織的積極回應。大型跨國集團公司開始倡導承擔社會責任,制定行為守則,開展社會認證活動。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為協調勞資關系,保障勞工的生存權而形成的一種行動。
二、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財務績效的關系
關于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界傳統上大致有以下兩種看法:企業本位責任觀和社會本位責任觀[2]。企業本位責任觀是立足于本企業的利益來看待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把企業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強調追求利潤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社會本位責任觀立足于社會的角度來看待企業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在滿足社會物質、文化需要和服務社會的前提下,追求企業利潤和價值的最大化(劉良惠和朱耀,2011)。
我們的社會經濟是不斷在變化發展的,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的近50年里,全球經濟變化急速,企業社會責任業績逐步成為企業績效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以產生財務效益,同時良好的財務績效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為大多數企業家的共識。現實中,國內外著名的財務績效較好的公司(如國內的同仁堂、寶鋼、海爾、萬科等,國外的微軟、通用、IBM、松下等)幾乎都是經營實力較強的公司正好說明了這一點 (劉良惠和朱耀,2011)。
企業社會責任其實也并不簡單意味著成本、約束或者說是慈善活動的需要,而可能是企業實現創新和提高競爭優勢的潛在機會。邁克.波特指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行為,不但會激起對社會關懷深層的認知,甚至于會帶來具有高度商業利益的創意(Porter and Kramer,2007)。同時企業對利益相關者的企業社會責任投入,不應該看成一種成本投入,而是應該看作一種關系資源投入,它能轉化成企業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無形資源(傅鴻震,2011)。
三、構建以企業社會責任為基礎的企業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做好企業財務績效分析是企業財務管理活動中的重要內容。企業財務績效問題不僅是理論界,同時也是企業實務操作中關注的熱點。傳統財務績效評價一般采用指標綜合評價的方法。從方法論上看,多指標綜合評價主要涉及了三大類方法:常規數學方法、模糊學方法、多元統計方法。傳統企業財務績效具體分析方法有:杜邦分析法、經濟增加值(EVA)、層次分析法和平衡積分卡等方法。這些方法一般從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和發展能力等個方面來選取財務指標。例如,浙江理工大學郭慧蘭在研究深市A股飲料業上市公司財務績效評價時選取的指標體系如下表:
資料來源:本表格修改自王璨珉,魏東,岳杰.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財務績效評價模型研究[J].中國人口.2010第2期.163.
由于經濟全球化,企業要想在殘酷的全球競爭中不敗,必須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但傳統企業財務績效評價模型忽略了對企業社會責任“效率”的評價。建立有效的財務績效評價模型對于客觀的評價企業社會責任,促進企業可持續增長具有重要的意義。而要使企業的財務績效評估系統與企業社會責任理論接軌,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就要以企業經濟責任分析為核心,加強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指標比重, 大膽創新實踐, 使考核和監督體系趨于完善和科學。
要對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進行綜合評價,重要的是注重投入“效率”。劉良惠和朱耀(2011)提出了一套在全面評價經濟責任的基礎上,還能夠評價企業的法律責任、生態責任和其他責任的較為實用的企業財務指標體系。 該指標體系的特點是在考核企業財務績效時,不再是以利潤或者股東價值最大化為價值取向,指標中包含了員工、社會、生態的訴求,反映了財務績效評價時不再忽視除股東以外的其他群體的利益,認可了除貨幣以外其他資本在創造企業財富時的價值。
對比上述兩種類型的企業財務績效評價體系可見,基于社會責任的企業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首先在遵循我國國情的原則、科學性原則、系統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全面性與重要性相結合的原則等原則的基礎上。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將社會貢獻、員工貢獻、資金貢獻等多個維度納入到分析框架中來。
資料來源:本表格修改自劉良惠,朱耀.構建以企業社會責任為基礎的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探討.財會研究.2011第七期,47.
其次,構建以企業社會責任為基礎的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這些指標評價企業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的履行。以此推動企業認識到履行社會責任與維護和提升企業財務績效是息息相關的,促使企業積極主動履行其企業社會責任,實現企業與個人、社會及國家和諧相處的局面。
再次,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發展,企業社會責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企業應當重新對其績效評價目標進行定位,將企業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并理解這一新型的財務績效評價指標,明確企業績效管理的實現方式,實現企業總體價值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向鑫.定義角度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J].商業時代.2010年33期,87-89
[2]劉良惠,朱耀.構建以企業社會責任為基礎的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探討[J].財會研究.2011第七期,45-48
[3]郭慧蘭.飲料制造業上市公司財務績效評價問題研究——基于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數據[J].現代商業.2010年第24期 .213-214
[4]李冀東. 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的會計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 2011年09期,174-175
[5]王璨珉,魏東,岳杰.中國企業社會責任財務績效評價模型研究[J].中國人口.2010第2期.16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