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李文杰

編者按:
社區是社會管理的基本單元,是群眾生活的家園,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在城鄉基層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社區承擔的社會服務和管理任務更加繁重,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功能更加突出。針對如何加強和創新我區社區管理和服務,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組成課題組赴浙江、上海、江蘇、山東開展調研,其中四省市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規劃先行,是強化社區建設和服務的先導
強化規劃龍頭作用,引導城鄉社區建設。三省市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先后出臺了《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完善社區服務促進社區建設實施意見》、《江蘇省關于加強新形勢下城鄉社區建設的意見》、《浙江省城市社區建設指導綱要》等指導性文件,明確提出今后城鄉社區建設的目標,以及完善城鄉社區居民自治制度、創新城鄉社區的體制機制、加強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和提高城鄉社區工作者專業化水平等措施。各部門和縣區也先后出臺了配套性文件,為全面開展社區建設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證。同時,加強規劃的監督和考核,政府每年將和諧社區建設相關事項列為重點工作和為民辦實事項目,定期進行督促檢查,推動和諧社區建設目標的落實。并制定科學統一的考核評價機制,2008年江蘇省在制定《江蘇省示范社區評估標準》和《江蘇省和諧社區建設示范標準》的基礎上,探索將標準體系引入社會建設領域,制定了《江蘇省城鄉和諧社區建設評價總則》,分為7大類30項80個指標,涵蓋社區黨建、教育、衛生、環境、就業、公共服務等多項內容,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學的社區綜合評價體系,進一步提升了和諧社區建設水平。
因此,我區應根據新階段的發展要求,按照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盡快制定城鄉和諧社區發展規劃,明確城鄉和諧社區建設的方向和主要內容,為建設和諧家園提供指導。
二、完善服務功能,是加強和創新社區建設的核心
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創新以民生需求為導向的社區服務模式,是今后社區建設的重要方向。三省市均在社區服務上抓創新,江蘇落實社區救助、就業、衛生、養老、計生、文化、教育、體育和安全等9個功能。上海突出社區文化陣地建設,確立了文化藝術、體育健身、社區教育、科普宣傳、法律咨詢、信息傳輸、娛樂休閑等公益性多功能服務。同時,還通過與航運中心、NPC(社會組織發展中心)等社會組織和行業協會合作,建立浦東新區市民中心,為市民提供讀書、看報、政策解讀等服務,方便與市民的溝通和聯系。浙江除完善上述功能外,重點推進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增強社區照料功能,預計到2012年實現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基本全覆蓋,能夠逐步建立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服務方式多元化、投資主體多元化,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因此,我區要在增加社區硬件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社區服務資源,打造為民綜合服務平臺,積極推進政府公共服務覆蓋到社區,積極組織社區成員開展志愿互助服務,大力發展商業性便民利民服務,建立健全社區服務體系,滿足居民多樣化生活需求。此外,要進一步增強社會矛盾調解功能,把社區作為社會矛盾調節的前沿,提高社會管理的源頭治理。
三、建立政府投入和社會投入相結合的經費保障機制,是開展社區建設的重要財力支撐
建立良好的社區建設投入機制,是實現社區建設的重要保障。從三省市目前社區建設的投入看,拓寬資金來源,逐年增加財政投入。江蘇2007年制定了和諧社區建設標準,從2011年開始,省財政每年投入1億元引導資金,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對城鄉社區建設成績突出的地方給予獎勵。上海積極推進“安全社區”建設,提高社區的防范能力和安全水平。浙江一些社區投入近100萬元,實施“一社一品”惠民工程,根據地域特點,提高對居民個性化和專業化服務,打造品牌社區。同時,拓寬資金來源,加大福利彩票、體育彩票公益金對社區福利和文體設施建設的投入,并將城鄉社區的工作經費和人員報酬補助、服務設施和社區信息化建設等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確定逐年增加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
因此,要想搞好我區的和諧社區建設,除建立正常的財政投入機制外,還應引入民間資本,利用社會力量,發展社區社會化服務,逐步形成城鄉社區建設多元化投入格局。
四、創新體制和機制,是增強社區發展活力的重要源泉
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必須深化改革,突破體制和機制障礙。從三省市社區的管理看,一是均建立了社區公共服務事項“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管理機制。凡屬于基層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職責范圍內的事項,一律不得轉嫁給社區;凡依法應當由社區協助的事項,要為其提供必要的經費和工作條件;凡委托社區辦理的有關服務事項,要實行“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二是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辦”新型社區服務管理體制。按照“精街道、強社區”的要求,將人、才、物等直接下沉到社區,優化公共資源在城鄉社區的配置。剝離社區居(村)委會行政事務,使其集中精力組織居民自治。城市社區管理服務站和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是在社區層面設立的綜合服務平臺,在社區黨組織、居(村)委會統一領導和管理下,按照專干不單干、分工不分家的原則,積極承接公共服務和公益服務等事項。三是深化社區共駐共建共享機制。推行“社區兼職委員制”,由駐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兼任社區黨組織委員,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建立城鄉社區黨組織、社區居(村)委會、駐區單位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資源共享、社區共建事項。積極推進駐區單位將文化、教育、體育等活動設施向居民開放,推動社區服務性、公益性資源共建共享。并將駐地單位履行共駐共享建設義務納入考核內容。
因此,我區只有理順社區管理體制和機制,才能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居民群眾有序參與社會管理的有效平臺,才能是真正讓社區成為社會管理的基本單元。
五、抓好人才隊伍建設,是加快社區建設的重要基礎
隨著社區的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社會保障等功能的增多,相應對社區管理和服務人員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社區人才隊伍建設刻不容緩。從三省市社區人才隊伍建設看,分別從加強社區工作力量配備、創新社區用人機制、提高社區工作者素質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辦法。江蘇省要求城鄉社區配備相應的工作人員,城市社區5-9人,農村社區3-7人。同時,針對社區服務所需專業,積極推進一些學院轉變學科設置,如,中山學院設置了家政服務業專業。為保障社區工作人員能夠留住,不斷提高工資待遇水平。江蘇省社區工作人員工資待遇參照事業單位平均水平進行確定。蘇州市明確提出社區工作者年收入不低于本年度職工工資平均水平。為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進入社區工作,浙江省通過全國社會工作師資格考試,進行錄用工作人員。還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到村(社區)任職高校畢業生選聘管理和培養使用工作的意見》,切實發揮高校畢業生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中的作用。上海閔行區組織實施了村(居民區)儲備人才3年計劃,積極探索儲備人才的自治管理機制。
因此,我區應加強社區各類人才建設,應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復轉軍人等優秀人才到社區擔任專職工作人員。依托我區黨校和高校,加大對社區工作者的培訓力度。鼓勵我區大中院校設立相應的社區服務專業,把社區作為院校的實訓基地,加強與社區服務的對接。建立完善的社區人才使用機制,加大從優秀社區黨組織、居(村、嘎查)委員會成員和社區專職工作者中,考錄公務員和選任街道(鄉鎮)機關事業單位領導干部的力度,最終形成完善的人才培養和使用機制。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