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毅 王鋒正

一、煤炭工業對于原煤消費的兩種方式
(一)對煤炭本身的處理,最終還是依靠煤炭來提供能源動力。比如說日本的潔凈煤技術,一個是提高熱效率,降低廢氣排放。如流化床燃燒、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及煤氣化燃料電池聯合發電技術等;另一個是進行煤炭燃燒前后凈化,包括燃前處理、燃燒過程中及燃后煙道氣的脫硫脫氮、煤炭的有效利用等。
(二)煤炭產業鏈延伸,比如通過煤炭發電,通過煤制油技術轉化成原油和支撐二甲醚,等等。即不是直接進行煤炭消費,而是轉化成其它形式來滿足我們的需求。
二、煤炭資源技術創新路徑選擇
對于以上對煤炭消費的兩種模式,或者說對煤炭進行工業生產的方式來說,技術創新是先導工作。因為這兩種方式是新興事物,以往的技術無法滿足工業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走技術創新生態化和技術創新集群化的兩種路徑。
(一)促進內蒙古煤炭產業技術創新生態化發展的對策
結合內蒙古煤炭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促進其走上技術創新生態化的發展道路,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變革傳統的思維方式,以一種全面的創新理念,大力開展技術創新生態化,樹立新的生態觀,確立“污染預防”的環境意識。無論是煤炭資源的開采者還是生產建設者,都應避免污染的產生,而不僅僅是避免污染排放。只有全社會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觀念,人們才能用正確的方式支持可持續發展,大力開展技術創新生態化,將開采與生產活動始終與節省煤炭資源、重視環境保護緊密聯系在一起,做到“思環境而后行”。這就需要加強環保宣傳,普及環境教育,在宣傳和教育中全面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高度重視人口、資源、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反作用,樹立科學的發展觀、生態觀、資源觀和消費觀,統籌地區、城鄉、經濟社會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其次,創建煤炭資源循環利用發展模式。要抓住當前知識經濟方興未艾的大好時機,加快技術創新生態化,大力發展實現煤炭資源循環利用,提高綜合利用水平的深加工產業。通過技術創新生態化,改造那些高度消耗煤炭資源、對環境造成嚴重壓力的傳統產業,選擇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相互促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再次,按照市場規律,進行環境保護工程的建設,促進煤炭環保產業發展。加大環境保護的投入,開展煤炭生態技術的開發和產業化,提高煤炭產業的競爭力,擴大環境貿易,引導政府和產業的決策,糾正那種竭澤而漁、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傾向。
最后,要在政策上、制度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措施,形成有利于技術創新生態化與發展的支持環境。煤炭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容主要表現為主導技術創新、相關技術創新及其與主導技術的協調配置上。
制定“生態化”的政策和規劃,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改善內蒙古煤炭產業的生態環境;通過提供各種優惠政策支持生態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制定有益于煤炭產業發展的相關產業政策,支持產業鏈內的密切合作;充分發揮信息中心、決策咨詢、技術服務和技術中介機構的作用;制定稅收、財政、信貸、外商投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普及生態知識,培養相關專業人才;創造人才流動的寬松環境,吸引科技人才等等。
(二)內蒙古煤炭產業技術創新的集群化路徑
根據《國務院關于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要“培育大型煤炭企業集團,進一步改造整頓和規范小煤礦”、“整合煤炭資源,實現集約化經營”等。為此,內蒙古應大力發展煤炭產業集群,提升內蒙古煤炭產業技術創新水平。
煤炭產業集群技術創新指集群經濟條件下的煤炭產業技術創新。通過構建煤炭產業集群,可以有效地促進其技術創新。這是因為:
第一,創新的過程,專業化人才是技術創新活動中最重要的創新資源。在煤炭產業集群內,一方面,有提供人才供給的大學、科研機構、培訓機構等,另一方面,產業集群本身對人才的強烈吸納能力造成大量人才慕名而來,形成專業化人才的供給。同時,在創新資金方面,有專業化的金融機構提供,企業之間相互籌措技術創新資金比較容易。此外,集群內的煤炭企業可以共享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便利的交通通訊工具以及配套的生產服務設施等有形資源,而對無形資源的共享則是煤炭集群企業保持技術創新的源泉。以上各方面有力地提高了技術創新的速度。
第二,煤炭產業集群內存在有力的技術創新機制與濃厚的創新氛圍。在煤炭產業集群中,比鄰而居的企業之間由于頻繁的交往和經常性的合作,產生了面對面的觀察與學習的便利性,一項技術創新很容易為其他企業所發現,其他企業通過對此項技術創新的消化、吸收與模仿,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技術改良,又導致漸進性的技術創新不斷發生,從而形成強大的擠壓效應。另外,在煤炭產業集群中各行動主體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頻繁、親友的情緣等因素,形成與積累了豐厚的社會資本,減少了學習與交流的交易費用。
第三,煤炭產業集群為技術創新的各階段提供支持。首先,在機會識別階段,集群內的煤炭企業在感知市場動向方面比較方便,能夠迅速抓住市場需求,把握市場機會,進行技術創新,以填補市場需求空白;在研發階段,創新資源大量積聚,同時企業間彼此十分了解,合作的可能性更大,降低了創新的風險;在產品化階段,由于集群內集聚了大量相關企業,以及由此形成的交易、技術、社會網絡,各個企業通過分工與合作方式進行生產,既降低生產成本,又節省了創新時間,同時相匹配的創新也會在先創新企業的帶動下進行起來,這種創新的波動效果會使新產品的相關配套設施迅速完備,加快新產品商業化的過程;最后,在商業化階段,由于煤炭產業集群內已經形成了完善而發達的各種渠道和中介服務機構,加上集群本身已經形成的品牌效應,使商業化的時間更短,商業化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
第四,煤炭產業集群使技術創新成果更加迅速地擴散。技術創新擴散是技術創新通過一定的渠道在潛在使用者之間傳播采用的過程。技術創新通過技術擴散系統在潛在使用者之間傳播、推廣和應用,從而提高煤炭產業集群內各企業的技術水平,提高集群內煤炭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能力。煤炭產業集群內技術創新的成功并不僅僅依靠技術的深度和創新的先進性,更大程度上還要根據市場的接受程度,即技術創新的擴散程度來判斷。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作為技術創新的后續過程,煤炭產業集群內技術創新擴散比技術創新更為重要。煤炭產業集群內企業因為有著相似的產業文化、行為方式、技術軌道和多種多樣的溝通聯系渠道,使專注于在群內開展技術學習的各煤炭企業都具備相對較強的技術吸收能力,從而大大提高了集群內多邊學習和技術擴散的效率。
三、內蒙古煤炭產業技術創新路徑選擇的基本結論
經過多年的發展,內蒙古煤炭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不僅滿足了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需求,成為全區重要的主導產業之一;而且對緩解全國能源短缺,支撐全國經濟全面協調發展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內蒙古煤炭產業在快速成長過程中仍存有諸多現實問題。為解決這些現實問題,內蒙古煤炭產業必須走技術創新的生態化與集成化道路。只有技術創新的生態化,才能實現內蒙古煤炭產業發展的生態化;只有技術創新的集群化,才能真正推進內蒙古煤炭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生態化是目的,集群化是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只有通過集群化技術創新,實現了技術創新的生態化,才有可能最終實現內蒙古煤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本文認為,內蒙古煤炭產業的技術創新必須走生態化與集群化的道路。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