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物價溫和上漲可以承受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日前撰文提出,在經濟轉型、快速發展階段,適度、溫和的物價上漲不僅是難以避免的,也應是可以承受的。 他同時強調,要把握好時機、節奏和力度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業內人士分析,在當前物價總水平趨于回落的背景下,高層對通脹水平的容忍度或將有所放寬,給未來的資源環境價格改革提供空間。
在他看來,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將長期面臨“兩個不可避免”的趨勢——一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城鄉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對農副產品的需求將不斷增加,價格出現上漲的趨勢不可避免;二是由于中國人多地少,人均資源占有率低,資源性產品價格、勞動力工資和環境保護成本等上漲的趨勢不可避免。
——上海證券報
財政部:今年財政政策著重把握四方面
財政部副部長李勇在首屆嶺南論壇上表示,今年我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并有重點地進行調整和改革,著重把握完善結構性減稅、增加居民收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減小地區差距等方面,并適時調整政策的力度與節奏,進行微調、適調。
他表示,一是完善結構性減稅,減輕企業和居民負擔,包括落實新的個人所得稅法;減少微型企業稅負,對小微企業稅收減半征收,加大對小微企業扶持力度;擴大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范圍;依法落實各項稅費減免政策等。 二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政府將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落實最低工資制度,促進提高低收入者勞動報酬。 三是優化支出結構,保持較大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大民生投入力度。 四是將繼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區域協調發展,縮小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
——中國證券報
商務部:中國對外貿易面臨三重壓力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在國際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經濟正值轉型關鍵期的背景下,我國對外貿易摩擦形勢嚴峻,面臨著外部打壓增多、出口環境趨緊和國際戰略壓力加大三重壓力。
首先是產業升級受外部打壓增多。目前全球制造業競爭激烈,且產業政策也成為了貿易摩擦中各國的關注焦點。其次是出口環境趨緊。當前國際市場表現低迷,需求不振。在歐美經濟發達國家中,歐盟區內兩大主要國家法國和德國經濟發展低于預期,歐盟區內制造業呈現出萎縮趨勢,一季度的經濟發展可能步入衰退。而新興經濟體面臨經濟增速放緩和通貨膨脹壓力,與中國多元化的策略也有沖突。在此情況下,貿易摩擦更易出現。 第三是國際戰略壓力加大。
——新華網
央行:當前經濟金融運行總體符合宏觀調控預期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2年第一季度例會日前在北京召開。會議分析了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會議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金融運行總體符合宏觀調控預期,經濟增長平穩,物價有所回落;歐債危機有所緩解,全球經濟溫和復蘇,但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會議強調,要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金融最新動向及其影響,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進一步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按照總量適度、審慎靈活的要求,兼顧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穩定和防范金融風險。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著力引導和促進信貸結構優化,加大對社會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機構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要繼續發揮直接融資的作用,更好地滿足多樣化投融資需求,推動金融市場規范發展。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積極探索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有效途徑。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人民網
李迅雷:調整轉型中國經濟增長中樞將下行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8.1%,增幅連續第五個季度下降。對此,接受采訪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雖然經濟下滑速度超出預期,但此前大家已經意識到,在經濟軟著陸期間,經濟增速肯定會下滑,而一季度經濟增速仍然高于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7.5%的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也仍處于正常軌道上。
對于今年未來的經濟增長趨勢,大部分受訪經濟學家認為,在中國處于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的大背景下,對一季度經濟下滑并不要過分悲觀看待。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盡管8.1%的GDP增速低于預期,但3月份全國發電量完成2867.29億千瓦時,創去年10月份以來新高。此外,3月份工業增加值比1-2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回升幅度超重工業,表明終端需求企穩,且3月份新增信貸超1萬億元,房貸增加顯示貨幣政策中性偏暖態勢。
——中國經濟時報
巴曙松:三季度中國經濟將觸底回升
“自2011年二季度以來,中國經濟處在前期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預計今年三季度,經濟將觸底回升?!苯赵谟蓶|方財富網、杭州市金融辦等舉辦的中國力量——中國資本市場高峰巡回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預測,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還會慣性回落,但在三季度將會止跌回升。
巴曙松認為,今年3季度左右,中國經濟將開始觸底反彈,逐步溫和增長。在2008年4萬億經濟刺激政策逐步回歸正常后,經濟增速也逐漸回落,從2011年6月份開始,中國經濟進入了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從目前趨勢來看,今年二三季度應該算是這一輪經濟回到常態化的時期。
——錢江晚報
張立群:外需不足出口環境面臨不確定性
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貿易下滑在一季度成為“拖累”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對此,不少受訪經濟學家認為出口下滑較為出乎意料,這也體現出未來出口可能仍會處于一個不確定性較大的環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坦言,在一季度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中,比較出乎意料的是進出口增速的大幅下滑。這表明世界經濟復蘇前景仍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因素。盡管美國經濟有向好跡象,日本震后重建已經啟動,但出口環境依然不樂觀。這說明我們對國際經濟環境的復雜性估計不足?!坝捎谖覀儫o法控制國外需求,所以對外貿環境的影響需要進一步評估。對出口帶來的負面影響應該保持高度警惕,對外部可能帶來的沖擊要有充分準備?!?/p>
——中國經濟信息網
劉煜輝:內需減弱 未來物價上行壓力難持續
雖然內需與出口增長動力減退,但不少經濟學家認為這也將減小物價上行的壓力。盡管一季度CPI漲幅不小,但將全年CPI漲幅控制在4%以內的目標依然有把握實現。
中國社科院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表示,在目前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經濟增速面臨軟著陸的大背景下,國內基礎設施建設速度下降將會對原油等國際資源價格形成負向“拖累”,而美歐經濟復蘇速度也不會加快,因此國際油價這一價格關鍵變量不會出現失控性上漲。而油價又和農產品價格環環相扣,只要油價不出現飆升,同時不出現大的災害性天氣,年內中國農產品價格就不會持續上行。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