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燕



一、“呼包鄂”地區十年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變
(一)產業結構演變
表1所示的是“呼包鄂”地區從2001——2010年十年間產業結構的變化情況,該地區的產業結構在不斷優化,第一產業由2001年的10.8%下降到2010年的3.3%,第二產業總體呈下降趨勢,在2001年是53.7%,而到了2010年則下降到51.1%,在2003以及其他一些年份第二產業的比重有所上升。第三產業由2001年的35.5%上升到2010年的45.6%,發展比較良好。橫向對比發現,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最大,第三產業次之,最后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比重一直大于第三產業,只有在2005年時,二三產業的比重大體接近。可見,“呼包鄂”地區的第二產業一直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頭戲。
數據來源:根據2002-2011年《內蒙古統計年鑒》。
(二)就業結構演變
表2為2001——2010年“呼包鄂”地區就業構成統計表。2001年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為41.9%,到了2010年下降到21.9%,大量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出來,但是仍有相當大比例的勞動力滯留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就業比重逐年上升,但變化不大,從2001年的22.5%上升到2010年的29.9%,在2007年到2010年這幾年間,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增加了0.5個百分比,增加勢頭有所減緩。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在大幅上升,由2001年的35.6% 增加到48.1%,說明第三產業帶動就業的效果良好。
數據來源:根據2002-2011《內蒙古統計年鑒》數據計算。
二、“呼包鄂”地區三次產業結構偏離度分析
結構偏離度是指各產業的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之比與1的差。運用結構偏離度這一指標可以看出產業結構是否合理,可以指出產業就業結構與產業增加值結構之間的不對稱程度。當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越大時,則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越不平衡;它越接近于零,說明二者越平衡。從表3中可以看到,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一直為負數,絕對值呈現逐年上升的勢頭,2001年為-0.74,2010年為-0.85,說明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一直小于就業比重,二者之間極不對稱,大量的勞動力沒有轉移出來,而是滯留在了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的偏離度從2001年的1.39下降到2010年的0.71,一直為正偏離,可見第二產業的增加值比重大于就業比重,也就是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比較高,可以吸收大量的勞動力,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可以考慮轉入第二產業。但鑒于如今第二產業大部分是機械化操作,所以對第一產業勞動力順利轉入第二產業有一定的阻礙作用。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從2001年的0.00下降到2010年的-0.05,而且前幾年為正偏離,隨后開始變為負偏離,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逐漸小于就業比重,說明第三產業可以吸收大量的勞動力,解決從第一和第二產業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問題。
綜上所述,第一產業偏離度一直為負數,即就業比重大于產值比重,從業人員比重較高,產值較低。第二產業偏離度為正且,下降,第三產業偏離度呈波動狀態,但總體下降,二三產業可吸收大量的勞動力,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數據來源:根據2002-2011年《內蒙古統計年鑒》數據計算。
三、“呼包鄂”地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現狀
第一產業中存在大量勞動力,無法轉移出來,比重偏差越來越大,情況在逐漸惡化,大量的勞動力并未促進產值的增長。第二產業中產業增加值比重大于就業比重,偏差在下降,二者逐漸趨于平衡,可吸收勞動力,但是投入的勞動力并未創造出較大的產值,勞動生產率有待提高。第三產業偏離度逐漸下降,基本趨于零,二者比較同步,可以吸納大量的勞動力。但是其偏離度先正后負,產業增加值比重先是大于就業比重,近些年卻小于就業比重,說明第三產業中出現了剩余勞動力。
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進一步發現了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也就是他認為當進入工業化初期時,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會持續下降,而第二和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則會上升。由此看來,“呼包鄂”地區產業結構是工業化初期階段。而其就業結構也屬于工業化初期階段,即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下降,二三產業的就業比重持續上升。可見“呼包鄂”地區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還是比較協調的。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1000美元時,按照國際上的結構偏離度測算結果,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為-0.3,第二產業為1.06,第三產業為0.07。根據計算,“呼包鄂”2010年的結構偏離度分別為-0.85、0.71、-0.05,這又說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偏差。從另一個角度看,發達國家三次產業國民收入比重分別為10%、20%和70%左右,“呼包鄂”地區顯然第二產業比重過大,第三產業比重過小,差距是十分巨大的。第三產業有待發展,以便吸收大量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
四、“呼包鄂”地區發展對策
(一)重視第一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勞動力內部吸收
結合該地區自身的特點,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并且重視發展與農產品相關的加工業,以便吸收第一產業中大量的剩余的勞動力,這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巨大優勢。同時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由于農民工進入城市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和壓力,如戶口問題,子女教育問題,住房問題等等,會嚴重的阻礙第一產業的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不利于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因此,政府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除農民工的后顧之憂,促進第一產業中的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
(二)調整第二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
“呼包鄂”地區資源豐富,一直是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發展第二產業,并且此區域的經濟增長也主要是由第二產業所帶動的。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是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因此,要注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發展方式轉變,發展循環經濟來實現地區的經濟發展。發展循環經濟,一方面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需要科技進步。除此之外,第二產業的發展也可以通過發展中小企業來實現。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中小企業始終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政府應該提供一系列法規政策來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發揮其在吸收勞動力方面的靈活性。發展第二產業要重視科技創新,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做到自立自強,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為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發揮其吸納勞動力的巨大作用
由于第三產業可以吸收大量的勞動力,所以發展第三產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最佳方法。呼包鄂地區雖然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在持續下降,但近些年出現負值的情況,加強第三產業勞動力的素質,使投入較少的勞動力能夠獲得較大的產值。而且第三產業的跨入門檻低,有些行業對勞動力的技能和要求不高,因此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可以較容易的進入這些行業。但是也導致第三產業整體出現勞動力素質不高的問題,有些行業勞動力出現過剩的情況,而有些行業卻勞動力不足,難以尋找到素質高,符合其要求的勞動者。可以從以下方面加強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如加大教育投入,對勞動者進行崗前培訓等。在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方面,可以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擴大城市的發展規模,加快信息、家政以及法律方面等服務業的發展,擴大居民消費,使第三產業真正發揮其吸收勞動力的巨大影響力。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