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坤


如果說電視產業第一次轉型升級是以CRT到平板的進化為代表的技術革命;第二次轉型升級,則是以電視智能化為代表的商業模式的演進
如果沒有歐洲杯和“歐債杯”,你猜眼下的電視開機率會怎樣?根據央視市場研究機構(CTR)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黃金時間的開機率已從三年前的32.5%下降到31.5%。另一則數據更為直觀,北京地區的電視機開機率甚至從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電視觀眾的年齡結構出現老齡化。如此,若延長退休時間,其或將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雖然數據的準確度值得商榷,但是電視觀眾的流失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在年輕人群中尤為顯著。總結原因,廣電總局的“限娛令”可以理解,但“廣告時間插播電視劇”難辭其咎,而互聯網視頻、游戲、電商等大熱,移動風暴肆虐等更是始作俑者,至于某求職節目被青年導師帶頭抵制,某當紅主持、明星被雪藏、封殺等,則既非充分條件,也沒有糾結的必要。
電視的新命題
按照正常的邏輯推測,開機率下降,看電視的人少了,電視機賣給誰?電視產業正走向末路?或許據此下定結論,未免太過武斷。“不管看不看,電視還一定要買。”多位消費者一致表示。的確,年輕人買房后第一件事就是買臺像樣的電視,電視已成現實的必買品。
資深家電產業觀察家,夸父企業管理咨詢機構首席顧問劉步塵接受本刊采訪時說,“電視開機率與電視產業的發展并不完全是因果關系。不看電視并不意味著不買電視,如今,電視甚至成為客廳、臥室的標配。現在家里不是一臺而是三臺電視,開機率下降很正常。”
劉步塵曾任TCL集團彩電新聞發言人,對電視產業更有深刻的觀察,“年輕的消費群體看電視時間短了,都奔著互聯網去了。過去,人們看電視是因為沒有太多選擇。現在,從互聯網、手機都能獲得娛樂和資訊,手機、PAD在任何場合都可以使用,而電視的局限性在于只能在固定場合使用。”根據他的觀察,“無線網絡時代的到來,將使電視的命題發生轉變。”
中國電子商會某專家在接受本刊采訪時也贊成劉的觀點。他認為,“人們的信息來源、娛樂手段多元化,分散了,消費者有多種選擇,不像20年前,只有廣播、電視,選擇有限,開機率下降是必然。”他說,“但這并不意味著電視即將退出歷史舞臺。正如同紙媒體受到傳統互聯網的沖擊,但不能說紙媒體就沒有出路了,關鍵看怎么去應對改變。”
該專家告訴記者,“未來,電視叫什么都不好說,其功能肯定不是單純用來看,而是將逐漸轉變成用來玩游戲、看電影、上網購物、打電話、甚至變成家庭的控制終端。盡管現在電視與互聯網還有些沖突尚未理順,但三網融合的歷史潮流是阻止不了的。”
更進一步,“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少,看電視的人越來越老,看電視的人越來越挑”,但不能否認的是,電視沒有失去其無與倫比的優勢和特點:中老年不習慣在書房用電腦,他們還是喜歡用遙控器,看大屏幕的電視。如此,只要發揮電視的特征,電視產業并非無藥可救。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家庭會買臺電腦看網絡視頻直播么?如果家里只有一個人,那可以,但如果是三個人,那肯定不行。電視機的作用是‘聚,電腦是以個人為核心,電視是以家庭為核心。盡管未來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但‘聚的優勢可能使它不會倒下。”
國外實踐證明,電視機作為“第一屏”的地位也并未被撼動。據市場調研機構尼爾森副總裁Susan Whiting在報告中的一組數據顯示,美國視頻觀眾平均每月在手機和電腦上看節目的時間花費卻不到9個小時,在電視機前享受的時間卻高達146個小時,更有數據顯示,美國市場每年投放在電視上的廣告費達700億美元,而全世界有40億電視用戶。
對中國電視產業的前景,劉步塵則是長期看好。“哪家電視機企業日子不好過?哪家電視機企業日子好過?天天不好過,日子天天過。電視企業天天在長大,天天在發展。”他認為,“中國電視產業一直往上走。無論是產品,還是企業規模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參照各電視上市企業的財報,國內電視廠商的生存狀態便一目了然:海信電器公告顯示,2011年業績大幅增長超出預期,凈利潤同比增長100%以上。四川長虹2011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凈利4.06億元,同比增長38.99%。創維數碼2011財年全年盈利為11.74億港幣,遠超市場預期。TCL多媒體甚至將2012年LCD電視機銷量目標從1380萬臺調高至1520萬臺……
此外,作為家電下鄉政策的延續,節能補貼6月1日又重新開啟,對電視產業又可謂超級利好。此外,日前工信部發布的《數字電視與數字家庭產業“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以數字電視和數字家庭為主的視聽產業銷售產值要比2010年翻番,達到2萬億元。“這將鼓勵業內外資本對彩電業持續高投入。”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秘書長白為民評價稱。
對此,業內人士則認為,“未來電視業的競爭,是產品、技術的博弈,要靠市場考驗。每個企業、行業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政府不要過早地外來干涉,政府對產業也最好不要扶持。”該人士說這番話時,與其他家電一樣,電視也正受惠于家電下鄉、節能補貼的政策利好。
接受本刊記者采訪前不久,中國電子商會某專家剛剛發了一條微博。他坦承“無論是節能補貼新政的出臺,還是最近智能家電相關《通則》的實施,這些利好政策的推出無疑將會起到催化劑作用,這將有利于技術力量雄厚的企業擴大競爭優勢,同時也會加速市場的優勝劣汰。”
但他同時強調,“補貼的結果很有可能讓某些企業患上‘補貼依賴癥,一旦政府補貼減少或沒有,企業馬上出現虧損,這也折射出企業自身盈利能力很弱的現狀。因此企業必須正視補貼政策的意圖,加快企業轉型,增加內在增長力。”
他更將矛頭直指某面板企業,因為政府過度參與,該企業六年五虧,飽受業界詬病,甚至被指責為圈錢游戲。他說,“靠政府支持,到股市上去圈錢,股民應該醒過來了。技術不換代就肯定沒救,虧了由政府買單,整天畫大餅,用一個大餅罩住另一個大餅,就是用另外一張信用卡,來還現在這張信用卡。”有人認為,不能因為某些企業虧損就拋棄它,國家還是需要有自己的民族工業的,但也有人表示不敢茍同,“美國沒有鞋廠,美軍穿的鞋也是最好的。”
可以理解,家電下鄉、節能環保補貼等為企業轉型提供了空間,但隨著家電消費刺激政策退出,電視出貨量可能出現負增長。該人士認為,“短期的試點,作用沒有想象中那么大。”而值得反思的是,政策刺激能給產業帶來多少利好?在資本市場層面,首先引起了一輪輪的熱潮。然而,這種補貼模式,只是引導一種節能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并不能拯救行業。
該人士說,“過去幾年,因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紅利拉動的原因,家電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紅火,但是這種結果也形成了對家電內需市場的透支。因此,隨著前一輪政策的結束,今年家電行業遇冷的情況并不意外。此外,在政策紅利刺激下,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在擴大自己的產能,這些多出來的產能因為閑置將占壓企業的資金,勢必會造成產能過剩。”
轉型的新機遇
電視僅憑“聚”的優勢就能保持“青春”?主流的觀點有:一方面,電視如今已經成為客廳的主要裝飾之一,電視市場是剛性需求。“在中國人的觀念里電視就是面子,電視越大,面子越大”;另一方面,隨著3D、高清等的盛行,網絡視頻、移動電視與傳統電視在清晰度,流暢度方面仍相形見絀,“看完一次電視直播歐洲杯以后,就再也不想看網絡直播了。”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電視產業持續的自我革命。劉步塵說,“現在的電視已經不是原來的電視。如果電視還是原來那個方重盒子,肯定不會有多少市場?如果電視企業還是按原有的道路往前走,肯定沒有出路。而電視企業卻是在變革中生存和發展,是主動性的革命。”
細數電視產業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無論從外觀設計、機器性能、成像技術、附加功能等方面,現在的電視機跟20年前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從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從CRT電視到平板電視;從模擬技術到數字技術,從掃描成像到點陣成像等;在屏幕方面,也有CRT、等離子(PDP)、液晶(LCD、LED)、3D、OLED等的演進。
客觀上,電視為用戶帶來的視覺體驗的改善,在技術層面,其則反應了微妙的技術演進,而在產業界卻是翻天覆地、涉及企業生死的革命——這在中國電視產業早已得到印證。
作為曾經CRT時代的霸主,康佳就因沒有把握好平板時代的節奏而漸漸淪落。安信證券在其最新研究報告摘要中如是說,“伴隨CRT時代彩電需求的快速增長,康佳逐步發展為國內主要彩電品牌之一。但是,在從CRT向平板電視轉換的彩電技術變革中,康佳技術轉型落后于市場步伐,導致公司盈利水平急劇下降。進入2011年以來,公司再度步入了業績的低谷,前三個季度營業收入同比負增長,凈虧損1.56億元。”
TCL也因對趨勢的錯判而走了不少彎路。2004年,就在TCL坐上“彩電大王”頭把交椅第四個年頭,也為相信CRT電視在中國的春天才剛剛到來,其不惜長途跋涉遠征歐洲,大手筆收購掌握CRT核心技術的法國湯姆遜公司彩電業務。這在當時看似無比風光的收購行動,事后卻被證明,是帶其走進錯誤深潭的罪魁禍首。
相反,因為把握住從CRT時代向平板電視過渡的節奏,海信、創維等則逐漸上位。在2004~2009這五年間,海信沒有任何置疑地成為行業的領導者。2004年6月,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對外放言,平板電視摩爾時代即將到來,并發布了海信Anyview全球平板戰略。
海信集團主管電視業務的副總裁劉洪新對媒體回憶說,“當海信率先把城市市場的CRT撤掉時,內部曾有過擔心,這樣做會不會對海信電視的市場份額、市場規模有影響。”但實踐證明,海信這一“有些孤注一擲的選擇”拯救了自己。這年10月,海信平板電視躍居中國平板電視市場占有率首位。直到2011年,海信已經連續八年把持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第一。
如果說,從CRT時代到平板電視時代,是電視行業的一次大規模轉型升級,那么,隨著最近諸多IT巨頭涉足智能電視市場,傳統電視企業紛紛推出自己的智能、3D電視產品,而智能電視、3D電視功能也在不斷拓展,電視產業必將再次迎來轉型升級的新時代。
劉步塵在博客上寫道,“今天3D電視的處境,與2004年前后的液晶電視十分相似。那個時候,液晶電視剛剛興起,CRT電視仍處于霸主地位,對液晶電視形成壓倒性優勢。2003年,液晶電視銷量不足10萬臺,與當時CRT電視約3500萬臺的銷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計。”
根據奧維咨詢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11月,智能電視滲透率已達13%。據預測,2012年中國平板市場的智能電視滲透率會達到27.6%,規模將會達到1190萬臺。隨著智能電視終端的快速普及,以智能電視為主要載體的家庭智能社區將真正成為可能。同時,在智能電視終端及其用戶保持高速增長的預期下,智能電視產業鏈各環節的參與主體將會快速擴大。
據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數據表明,到2015年底,互聯網電視保有量將達1.5億臺,預計2012年全年互聯網電視滲透率將高達48%。對于2012年的中國彩電市場,TCL多媒體副總裁楊斌的預測是:“3D電視容量可達1600~1800萬臺,云電視容量1000萬臺。OLED產品會在下半年小批量上市,彩電行業再次面臨結構性升級。”劉步塵認為這基本符合預期。
國外的情況更值得參照:根據德國電子企業協會估計,目前在德國出售的電視機幾乎一半可以與互聯網相通。今年全歐洲銷售的智能電視已經達到市場份額的68%,達1910萬臺。
實際上,由平板電視向智能電視轉型的過程中,傳統企業扮演了先驅的角色,海信就是先行者之一。2010年,海信率先在業內推出智能電視的概念,并在當年1月的CES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布海信要做智能電視的應用商城和操作系統。而這比Google TV的推出早了整整6個月。此后一年,包括TCL、康佳、三星、海爾、LG、廈華、松下、夏普等中外品牌就有超過40個系列的智能電視上市銷售。
創維切入智能電視,則打出了“云電視”的旗號。2010年,創維的這一舉動在業內引發了一場地震,各大電視廠商紛紛跟進,智能電視風起云涌。2011年4月的數據顯示,創維在彩電銷售總量上已經實現了六聯冠。在2011年的春季新品發布會上,創維又推出了云健康產品。正如創維新任行政總裁楊東文所言,“云電視當是今年的主流”。
2011年4月,在中國(深圳)消費電子展上,云技術、智能應用以及3D技術成為了展會的三大熱點。越來越多的參觀者對于云技術以及相關的3D智能云電視的關注度與日俱增。作為民族品牌的代表,同時也是全球領先的彩電品牌TCL,更是召開了“贏在云時代——TCL全云戰略暨2012年春季新品發布會”,不僅發布了全云戰略,而且還發布了兩款新品。
然而,自國內一線電視品牌相繼推出智能電視、云電視以來,爭議就從未平息過。業界人士擔心的是,電視企業一窩蜂推出只有概念,而無實質內容的智能電視、云電視,對行業并不利。更值得警惕的是,市場需求遠遠趕不上產品更新速度。“電視產品更新太快,對市場來說,并不是太好的事情。”劉步塵認為,“這是對電視企業的挑戰,但這也是對競爭能力的體現。企業要把握好自己的節奏,盡量減少庫存,對落后的淘汰的產品,要有前瞻性。”
此外,盡管云計算逐漸落地,智能電視正在從概念逐漸成為數字家庭的主體。而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眾多企業打著智能電視的旗號,操作變得異常繁瑣,而價格也難以企及。業內人士認為,“對智能電視仍長期看好,但其要發展,必須要操作簡單,價格必須降下來。”
無論如何,在三網融合逐步推進的新經濟時代,電視產業轉型升級給我們的思考是,拯救行業或行業發展,還需要通過自身的變革,互聯網如是,IT企業如是,電視廠商亦然。產業界需要不斷反思、升級轉型,否則不變革就將被淘汰。手機領域的諾基亞等就是例證。
融合的新趨勢
智能電視正在復制智能手機的路徑。與IT、互聯網巨頭扎堆智能手機相比,巨頭涉足智能電視的熱度毫不遜色。至于代表,前有谷歌,現有聯想,后有蘋果。2012年5月8日,聯想集團舉行發布會,面向中國市場正式推出首批K系列的四款智能電視。繼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之后,智能電視正式上市,標志著聯想PC+戰略四屏產品布局的完成。
華創證券研究認為,“在技術、內容、產業等各個層面的推動下,3C融合將是大勢所趨。電視作為3C中惟一還沒有走向融合的產品,將隨著產業鏈內外形成的合力走向智能化。未來智能電視將擁有廣闊的成長空間。”但該研究同時指出,“以日系廠商為代表的產品層面為主的升級式創新無法取得成功。就像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巨頭和其背后的產業鏈迅速衰落一樣。”
不久之前,楊元慶就曾表示,“智能電視是PC的延伸,智能電視只不過是尺寸更大的電腦而已,它包含了以前傳統電視的功能。PC企業做智能電視并不比傳統電視廠商做得差。比如,在智能手機領域表現最好的并不是傳統手機廠商(如諾基亞、索尼愛立信等),而是電腦廠商(蘋果)。”他相信,在智能電視領域,IT企業能復制這份成功。而佐證是:最早推出智能電視的電視廠商——索尼并沒能依靠智能電視挽救業績,并不得不重整電視部門。
可以說,現在的傳統電視企業可謂腹背受敵——除了產業內部的競爭,還有來自互聯網、IT企業的挑戰。劉步塵認為,“IT、互聯網企業進入電視領域,對電視產業的沖擊是肯定的。原來只是圈子里較量,現在又有了新對手,壓力是必然的。而幾家彩電企業領導人都在講,重視蘋果進入智能電視領域,因為蘋果智能電視可能顛覆傳統電視產業。”
劉步塵曾告訴媒體,“中國家電企業里面競爭力較弱的就是黑電產業。現在,黑電企業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嚴峻,不僅韓國、日本企業加緊布局3D和OLED產業,美國的谷歌、微軟、蘋果也要分一杯羹了,紛紛推出自己的TV產品,中國黑電企業的競爭對手增多了,生存難度加大很多。怎么辦?出路只有一條:加大產品創新能力及品牌影響力。當然,技術和品牌突破難度很大,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再難也得做,總比就這么眼睜睜地耗著好。”
而有人則認為,“對一個行業來說,外來的沖擊是客觀存在的,每時每刻都有,但這并不重要。而要看行業內怎樣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不去強調客觀原因,而是要主動去改變我們的運營,能不能賦予電視機產品更多的內容,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他補充說,“說明智能電視產業能夠更完善,讓新的東西、新的思維進來。但是,IT企業的智能電視產品出來后,還要看能不能做成功,而且不見得有好的產品就能賣得好。”
因為,IT、互聯網企業在商業模式方面有天然的優勢,傳統電視企業是否會淪為IT、互聯網企業的工廠?業內人士認為,這并不可能。“IT企業是最沒有模式的、最沒有技術的,電腦都是組裝的,有技術的話,電腦是裝不成的。”他說,“IT企業與電視企業各自有各自的優勢。今后可能會融合在一起,這是兩個行業的博弈。產業未來變得沒那么清晰了。”
傳統電視企業高層又在不同場合傳達一致的觀點,IT企業涉足電視不足為懼。長虹多媒體產業集團CTO任飛表示,IT企業進入電視對家電企業造成的沖擊有限,因為IT企業與家電企業本質上存在較大差異,而這又主要表現在企業積累、用戶體驗以及銷售渠道上。而創維集團總裁楊東文指出,“他們都是從IT產業的角度來理解電視,能否成功值得商榷。”
雖然在品牌建設等方面,IT企業還需要下更大的功夫,但是對IT企業進軍智能電視市場,業內人士依然看好,而依據是,“IT企業在芯片、顯示器、軟件等方面比傳統彩電廠商有更大的采購量,能拿到更低的采購價;此外,在軟件開發以及銷售渠道上更強也是IT企業做智能電視的優勢。未來,IT企業將成為智能電視領域的主流廠商。”該人士說。
“國內企業一窩蜂地進入智能電視領域,說明它們在智能電視方向上形成了共識。”劉步塵認為,未來,兩個平臺技術方向,一是3D技術,越來越多電視臺發出3D信號了,否則進入不了主流,這對硬件提出更高要求。二是智能電視,電視具備上網功能,用不用是消費者的事,但配置有沒有是企業的事。而現在,很多智能電視的智能功能形同虛設。
根據劉步塵的觀察,面對蘋果即將推出智能電視的消息,中國企業的表現大致有二:一是在大方向是在等,在猜測產品究竟什么樣;二是,在等的同時,宣傳自己的品牌形象。“智能電視究竟是什么樣,還沒有最后的定義。現在很多企業對智能電視的理解,不代表今后的方向,而多數電視企業都在等蘋果產品出來,如果與蘋果的理解不同,會受到巨大的打擊。”
他認為,中國的智能電視與蘋果智能電視有技術、商業模式的差距。“主要是技術問題,因為商業模式依存在技術之上。”他說,“不是我們崇洋媚外,蘋果新任CEO庫克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將要推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產品。因此,我們不能以傳統的智能電視的觀念去理解蘋果的智能電視。”他說,“蘋果電視的推出不是奪去多少銷量的問題,而是改變了人們對電視的理解,它可能會摧毀中國電視企業多年來建立起來的電視產業基礎。”
其實,何止電視,包括冰箱、空調、洗衣機都已經掀起了智能化的浪潮。可以說,在智能化的美麗新天地,“IT家電化,家電IT化”已成為業界認同的趨勢。然而,另一種現象卻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多數電視企業以多元化更具安全性撐腰,涉足手機、白電等領域。
專注空調領域的格力2011年實現835億的營收,遠超其他家電企業。 “專業化與多元化,是天花板還是陽光大道?”劉步塵說,“企業擔心專業化會碰到天花板,但一味強調專業化沒有意義。但值得警醒的是,多元化必然帶來投資分散,春蘭空調曾經做到行業老大,但因多元化戰略,已經排到十名開外。反觀電視企業,海信、康佳、創維、TCL等電視巨頭無一不涉足房地產,盡管海信地產做得不錯,但對整個業績貢獻率又有多少?”
在業內人士看來,“TCL既做空調、冰箱、手機,也做電視,但影響最大的還是電視,TCL就是用電視機業務支撐了整個集團的利潤。格力做空調是盈利的,海爾做冰箱、洗衣機是盈利的,但他在彩電、手機等領域并無建樹。這說明什么?家電企業還是要往主業上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