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軍

中國經濟將逐步進入“中速增長階段”,如何應對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帶來的挑戰,已成為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
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難以持續
1978~2010年,中國GDP年均增長10%,特別是2002年以來更是實現了10.7%的年均增長率。這種大國持續高速增長三十多年的現象在人類歷史上并不多見,故被一些人譽為“中國奇跡”。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驅動力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二是要素投入的增加,特別是大規模投資的推動。這種持續高速增長依賴于一系列重要的條件:改革前存在大量被壓抑的生產力、制度變革的強力推動、很高的潛在增長率、分享國際分工效益的良好外部環境和強有力的政府驅動等。然而,隨著這些條件的變化,中國經濟將由“持續高速增長階段”逐步進入“中速增長階段”。
中國經濟即將進入“中速增長階段”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研究”課題組預測,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將有很大可能在“十二五”期間放緩,在“十三五”時期明顯下一個臺階(與過去高速增長期相比降低30%左右,則GDP增長率降低約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未來一二十年將很可能進入“中速增長階段”。其原因有:一則隨著美國反思經濟危機,開始調整“高消費、超前消費、負債消費”的消費模式,中國外需(出口)有一部分永久地消失了;二則內需的擴大受制于一些深層次的制度變革,只能在未來較長時期內逐步釋放;三則三五年之后東部乃至部分中部地區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將逐步飽和,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經濟高增長的空間相對縮小;四則隨著可開發土地越來越少、土地價格上漲空間不如以前以及農民的土地權益將得到更多保障,地方政府通過“土地財政”拉動經濟高增長的能力受到限制;五則資源短缺和環境壓力加大形成了對經濟高增長的制約;六則三大紅利趨于減少,“人口紅利”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和“劉易斯拐點”的提前到來而減少,“市場化紅利”隨著改革逐步進入到以公平改革為主階段而相對減少,“國際化紅利”隨著中國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二后面臨越來越險惡的國際環境而減少。總之,經濟潛在增長率趨于下降,迫使中國進入“中速增長階段”。
“中速增長階段”將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黃金時期
十多年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所以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缺乏轉變的內在動力和壓力。隨著“中速增長階段”的到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面臨強大的壓力和動力:首先,“中速增長階段”帶來的一系列挑戰將推進改革的深入,而改革正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動力;其次,“中速增長階段”將不得不從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中尋找新的出路,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正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技術進步和創新則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再次,“中速增長階段”產生的社會矛盾將成為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強大壓力,而這正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第四,“中速增長階段”到來為資源環境帶來難得的喘息機會,有利于建設“兩型社會”,而這正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同時,“中速增長階段”到來將地方政府從巨大的GDP增長競賽壓力中部分解脫出來,使之更多地從事社會管理,這也將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中速增長階段”將迎來一系列挑戰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速增長階段”到來將迎來一系列挑戰。原因在于,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對經濟高速增長已形成了很大依賴:政府的收入增長和經濟職能的履行依賴于經濟高速增長,企業的外延式擴張依賴于經濟高速增長,金融機構的粗放運行依賴于經濟高速增長,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建設依賴于經濟高速增長,民眾的就業和社會的穩定依賴于經濟高速增長。一旦經濟增長速度出現持續的明顯下降,將很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帶來一系列挑戰:中小企業開始虧損甚至破產,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盈利能力下降;新增就業崗位減少,社會穩定受到威脅;政府財政收入和土地收入減少,債務負擔增加;銀行等金融機構壞賬上升,金融風險增加等。也要看到,這些問題和挑戰并非是持續不變的,隨著中國社會逐步適應“中速增長階段”,其中部分問題和挑戰將逐步得到緩解或化解。
積極應對“中速增長階段”到來的挑戰
“中速增長階段”到來是一種趨勢性的現象,抱怨和視而不見都不是可取的態度,逆勢而上將付出沉重的代價,順勢而為、積極應對方為上策。為此,有必要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適時調整多年來形成的“增長至上”的趕超發展思想,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不要過多提倡“超常規發展”、“趕超發展”、“跨越發展”、“彎道超車”等。
二是堅決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要求,盡快將工作重心轉到“轉方式”和“調結構”上來,擴大內需,自主創新,產業升級,綠色發展,努力培育可持續的競爭力,實現由“粗放增長”向“優質發展”的轉變。
三是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推進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內的全方位改革,繼續以改革總攬全局,優化權力配置,保障和維護民權,特別是要推進“教育平權”,實現機會均等,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四是下決心調整政府與社會的分配關系,降低企業和民眾稅費負擔,降低經濟建設支出和政府管理支出比重,提高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支出比重,加大對落后地區轉移支付和低收入階層補貼的力度。
五是下決心全力推進壟斷行業的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入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大力發展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鼓勵民眾創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努力降溫“央企或國企熱”、“房地產熱”和“投機熱”等。
六是加快主體轉型,提高各種主體對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承受力,政府加快從“經濟增長主導型政府”向“公共服務主導型政府”的轉型,企業加快從“速度效益型企業”向“質量效益型企業”的轉型,社會加快由“啞鈴型社會”向“中產主導型公民社會”的轉型。
七是盡快建立風險預警、監測和防范體系,提前防范經濟和社會風險,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以“疏”代“堵”,及時化解各種矛盾和問題。
八是繼續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以開放促穩定,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協作和全球經濟治理,使矛盾和問題在更大的舞臺上回旋和緩解。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