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

電視產業轉型的新時代,考驗的不是技術創新的制造業思維,而是對商業模式創新的互聯網精髓的領悟
當我們慨嘆互聯網時代真是防不勝防的同時,不難發現,電視產業是又一個被互聯網改變的行業。毋庸置疑,從傳統電視進入智能電視時代,其核心競爭力也由之前的硬件比拼,轉移到用戶體驗的比拼上來,誰能提供更好的內容,誰就能占據競爭優勢。
如果說,從CRT電視到平板電視的轉型是為電視產業的第一次轉型,那么智能電視、3D電視的出現,可謂電視行業的第二次轉型。如果說在第一次轉型中企業需要的仍是技術創新的制造業思維,那么電視產業第二次轉型升級,則是對傳統電視產業商業模式的重塑。
智能電視究竟是什么樣?海信多媒體研發中心副總簡志敏認為,智能電視是指搭載了操作系統,可以由用戶自行安裝和卸載應用程序,以不斷對功能進行擴充的這一類電視的總稱。據介紹,海信智能電視的模式是“云+端”的方式,通過應用商店為用戶提供內容和應用。
海信電器北京分公司(電視)副總經理麻小琳告訴本刊記者,從全球范圍看,彩電行業已步入智能時代,智能化已經成為電視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電視不再是孤立的個體,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系統。智能終端已經成為用戶身邊的電子商店,通過內容與服務、運營平臺、配套設施與智能終端的完美結合,為消費群體帶來更為智能的消費體驗。
麻小琳認為,智能電視就要突出“消費者體驗”這個核心。在海信內部已經達成共識的觀點是,智能電視必須從三個方面進行變革:一是人機交互方式一定要簡單,人機交互有多種方式,比如語音、體感、遙控等;二是內容和應用一定要豐富,而且要有殺手級應用,比如海信新推出的“電視匯”;三是智能產品一定要支持不斷升級,具有面向未來的可擴張性。
她說,以“顧客體驗”謀求在智能時代開始牽引家庭重新回到電視機前的海信,當前不只是要完成更多的智能電視推廣普及,還要呼吁和帶動越來越多的傳統電視企業完成對整個產業的重塑與再造,完成對家庭電視文化的重建,最終肩負起整個產業擴張的歷史性使命。
TCL多媒體全球研發中心智能電視產品設計中心總經理嚴方紅也認為,智能電視是在智能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下誕生的,是電視智能化的產物,而更高級的智能電視,則是應用云計算、云存儲技術,依托后臺網絡、平臺、資源庫等智能云生態系統,可以實現豐富智能云功能、智能云應用和智能云服務的電視產品。
盡管,吸引開發者加入到智能電視產業鏈中來,已經成為智能家電廠商的共識。然而,移動互聯網現在已經降溫并且裁員,因為大量的應用商店并沒有帶來什么收益。在開發者的盈利情況并不好的情況下,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又值得懷疑。智能電視應用還有多少前途?
在相關人士看來,電視廠商依靠自身研發去開拓智能電視應用很難,因此大部分都采取與第三方公司聯合開發方式。但在商業模式上,智能電視廠商與第三方公司等合作還沒有找到增值商業模式。目前,依然是電視廠商從第三方公司一次性購買軟件或芯片的付費模式,而電視廠商推出的所有應用都為免費,只是其智能電視銷售單價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據了解,國內很多個人開發者和公司嘗試為智能電視提供APP定制服務,但很多已經淡出了這個行業,而原因是這些APP并沒有給開發者掙到錢,因為電視廠商并沒有直接提供給開發者費用,而APP下載并沒有想象中的規模優勢。有評論認為,“隨著智能電視的暢銷,又會誕生大批以開發APP為生的百萬富翁。”
海信:再造互聯網基因
三網融合推進緩慢,作為智能電視方向,電視與互聯網如何成功融合?海信智能電視推出,讓中國的黑電企業看到希望——“不是僅在電視功能外簡單地附加容易引起版權糾紛的影視內容,而是增加一些應用,比如觀眾在觀看電視時可以切換到Twitter或Facebook等社交服務網站,同朋友進行對話等等,讓消費者重新回到電視機前。”媒體報道如是說。
麻小琳告訴本刊記者,從2011年開始,海信集團就把“智能化”確定為發展戰略,并明確表示海信智能化戰略的核心就是追求用戶體驗。“這種體驗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畫質以及音質,而是‘內容——電視、視頻、游戲、增值,也就是電視外的東西。”她說。
海信集團副總裁王志浩對海信全面智能化戰略的理解是,“傳統制造產業里,電視機從商場售出去,就等于產業鏈的終端,我們的服務結束。現在則不同了,電視機賣出去只是海信電視增值服務的開始,而且這個服務相當可怕,是永續的、停不下來的。”
2011年,海信通過“一云多屏”技術,打破了個人數字設備之間的界限,實現了不同智能化產品之間的協同控制和內容分享,各種形式的多屏互動,不但提升了海信各終端的價值,更使看電視打破時空界限,滿足個人和家庭共享的需求。
就在今年初,海信智能電視全球首家推出了“電視匯”應用和“圍觀”社交應用,打破頻道間的界限,將電視節目信息匯聚并組織起來,通過內容、時間、用戶地域等維度進行節目細分,向用戶提供直接面向內容資源的窗口,還可以分享互聯網視頻鏈接、音樂、圖片、網頁鏈接至海信云賬號綁定的社交平臺。用戶可以在“圍觀”中看到分享信息,并點擊欣賞。
早在今年3月份,深圳召開的中國IT領袖峰會上,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表示只有互聯網企業共同參與進來,“智能電視”的春天才會來到,這也預示著海信“變軟”這一理念的深入。盡管作為電視制造商,海信確實不具備互聯網的基因,但是它正在通過收購、注資、項目外包等方式尋求一切合作的機會。智能電視應用將是開發者又一個上千億的金礦,海信希望各路人才加入到這個事業中,海信也將用強大的財力為智能電視APP開發者們提供資金后盾。這正是此次海信智能電視應用大賽舉辦的最終目的。
海信集團副總裁王志浩明確表示,智能電視視頻應用、增值服務正在呈現“藍海”前景,“電視”也必將成為移動互聯網之后的商戰新戰場,圍繞智能電視所形成的生態鏈將真正使這個產業的收入規模高速增長。應用APP將成為電視觀眾消費的主要方式,擁有應用程序數量的多少將成就廠商市場地位。而海信就是要先人一步拿下智能電視的應用開發這塊‘處女地,才能保證海信用幾十年時間打下的電視業第一的地位不被動搖。
在電視行業的兩次轉型中,海信都走在產業的前列。其經驗是什么?對于智能電視的智能,海信如何理解?作為傳統電視企業,如何看待來自IT、互聯網等在商業模式方面更具優勢的企業的沖擊?本刊記者專訪青島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主任喻海濤。
《新經濟導刊》:無論是從CRT到平板電視時代的轉型,還是從傳統電視到智能電視轉型,海信都走在產業的前列。海信經驗是什么?向智能電視轉型過程中有哪些舉措?
喻海濤:海信在轉型方面的經驗是,對產業方向的準確把握。原來從CRT時代到平板電視時代,一切都是從零開始,而從平板電視到智能電視時代同樣如此。對于新的商業模式,海信的舉措是,不斷招軟件行業人才,也整合通訊技術部分的人才等,通過打破原來的部門,成立新的部門。另外,我們還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阿里巴巴等合作,以快速增強軟件開發力量,后面還要不斷充實軟件人才。未來,海信的軟件一定會超過硬件。
在智能電視領域,海信最先嘗試,自己研發智能平臺。除了增加自己的軟件人力方面,也動用一些社會力量,就在不久前,海信集團與某媒體聯合主辦的“海信智能電視應用大賽”正式拉開帷幕,接受報名。海信集團將拿出一千萬獎金吸引全球App開發高手加入,同時參賽者還有可能拿到天使投資人和風險投資提供的一億元基金和十億元風投創業機會,讓有才智的開發者有機會在智能電視應用開發這個金礦中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新經濟導刊》:現在,傳統電視企業一窩蜂推出自己的智能電視、云電視。然而,眾多智能電視產品給人的感覺只是操作復雜,有些只是徒有智能的概念,您如何看?
喻海濤:智能電視作為一個新的產業,大家都在做,但智能的核心在軟件,不在整機,重心應該從終端轉移到消費者,不是看產品本身,而是要看用戶體驗。但是做電視應用,全世界都沒有成熟的模式,都是重新開發,國內外都是小規模的。不像智能手機,蘋果的智能化浪潮來襲,手機人手一個,應用更帶來商業利益的關系,開發應用也是產業鏈。
大家對智能電視的理解不同。因為新的東西出來后,沒有產業標準。同樣是云電視的概念,有人突出語音,有人突出視頻,有人突出健康。未來,行業逐漸走向開放,這樣造成對電視本身的認識不同。海信的思路是,突出簡單、易用。比如電腦上開QQ需要5步,而在海信智能電視上QQ只要4步,更方便。此外,如果在電視上看球賽,想發表評論,不需要再掏出手機,使用電視就可以完成。
《新經濟導刊》: IT、互聯網企業紛紛涉足智能電視,在商業模式方面,可能互聯網企業更有優勢,海信如何看待來自IT、互聯網企業的沖擊?
喻海濤:不可否認,IT家電化,家電IT化已經是趨勢。但以后大家對IT、電視的認識還是兩個行業,不是產品的融合。IT企業做家電,營銷思路、推廣角度和傳統電視企業并不相同,IT企業賣電視,可能會說,我內存多大、硬盤多少、頻率多少;而電視企業賣電視講清晰度等,用的是電視的思路。同時,兩者渠道不同、服務也并不同。三星電視賣不過國內企業就是因為營銷網絡問題。不是有人說嗎,IT企業做電視剛開始,成功與否還要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