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

“國資14條”能否真正消除民企心理障礙,引導大量民間資本入場,產生促進市場化改革的“蝴蝶效應”,仍是未定之數
國企改革,真的宣告在新的框架下重新啟動了嗎?時值“新36條”頒布兩年后,國務院國資委發布“新36條”實施細則,提出關于國有企業改制重組中積極引入民間投資的14條指導意見(下稱“國資14條”),規定民間投資主體可以通過出資入股、收購股權、認購可轉債、融資租賃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
此外,鐵道部、交通運輸部、衛生部、銀監會等部門為落實“新36條”也一同打出了“組合拳”。這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顯得正當其時。對此,外媒亦熱議一時,比如美國《福布斯》稱之為“中國在民間資本問題上的革命性新思維”,并對“中國向民間資本敞大門”表示“震驚”。
國企市場化改革邁步
由于歷史的緣由,長期以來,國有企業的產權體系固定、僵化,并不符合市場規律。故此,國企面臨的重要困境之一正是國有產權不能流動。在去年3月召開的央企產權管理工作會議上,國資委主任王勇就提出,國資委將出臺關于國有企業改制重組中積極引進民間投資的指導意見。
針對促進國有產權流動、改善國企效率的途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清泰認為,將部分國有資本從一般性產業有序退出,轉而充實那些更加重要的行業和領域,將產生雙贏的效果,大大提高國家整體資本配置效率。
國資委研究局局長彭華崗也表示,“目前存在國有資本金投入明顯不足的問題,改革重組、解決歷史負擔、加大科技創新投入,都需要資金投入?!睆亩M一步積極引入民間資本、推進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
此番出臺的“國資14條”,在交易方式上推出了針對性措施。如在石油、電網、鐵路、通信等國企集中度較高的產業,往往資本規模非常龐大,單個民企難有足夠資本實力與之大規模合作?!皣Y14條”認可了民資或民資與國資“組團”參與重組改制的方式,具體是“可以共同設立股權投資基金,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共同開展創新投資和境外投資”。
“這成為民間資本撬動國有企業改革的有效杠桿?!眹Y委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志剛表示。與此同時,之前民間資本進入國有企業,對民間資本投資比例,是否可以參與公司治理,以及其在股東會中的席位均有所限制。此次“國資14條”明確規定了民間資本進入國企不得單獨設置附加條件,有利于實現公平競爭;同時民間資本進入國有企業,也有利于國企治理結構的改善,有利于股權平均化。
然而,民間資本如要控股則會很困難。一方面,民營企業沒有大量資本來控股,所以在控股方面,地方的國有企業比民間資本企業更有優勢;另一方面,并不是參股就代表著擁有話語權,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并不是把股權轉讓,而是一些商業產業向民營資本開放。
從資本市場反應來看,“國資14條”發布后,醫療、旅游、文化等在內的板塊受益趨勢明顯,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獲得資本青睞。在“調結構”、“轉方式”的大背景下,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投資建設節能減排、節水降耗、生物醫藥、信息網絡、新能源、新材料、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獲政策鼓勵。
民資的機會與彷徨
在“國資14條”發布后,眾多國有企業包括中石油、中移動在內的許多大型央企對民營資本進入的姿態有所顯現。
5月30日,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對外透露,國內外涉及上中下游的國內外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成品油銷售等逾100個項目將向民營企業開放。據了解,中石油“十二五”期間計劃合作項目155個,涉及合同金額9994億元,其中3700多億元來自社會投資,范圍涉及石油勘探、輸油管道建設等多個領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梁仰椿指出,“國資14條”主要強調的還是產權多元化。但他認為,若沒有相應法律法規,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監管不到位,產權多元化就很難實現。目前有很多企業實施了產權多元化,比如幾大油氣公司大部分都已上市,有的還是在境外上市,但仍改變不了一股獨大的模式。目前社會認為其壟斷地位反而加強了,這說明沒有通過產權多元化真正實現國企改制重組的初衷。
“只有真正維護民間資本合法權益,才能使鼓勵民資的多項政策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民間資本的需求很明確,“一是話語權,不僅要允許民營資本參股,也要允許它們控股或者并購,這樣才是比較徹底的改革;二是需要政策的穩定性,需要政策逐步落實后建立起來的信心。”這也代表了許多民資所有者的真實心聲。
不難看到,社會普遍關注的壟斷行業改革在“國資14條”中并無突出表述,令民資市場對其多了一絲觀望氣息。商務部研究員馬宇直言:“國資14條”難以打破“玻璃門”,不能指望這些7年前就該出臺的實施細則真能解決中國的市場準入問題。
在不少觀察者看來,與兩年前政府方面的高調相比,近年來民間資本的動向似乎未有實質性變化:壟斷國企依舊強大,民間資本仍在“四處游蕩”。由于高高豎起的“玻璃門”,使得一些試圖打破行業壟斷的政策成為“一紙空文”,民間資本的存在及擴張空間被壓縮。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張卓元表示,國企改革攻堅重心逐漸聚焦在壟斷行業改革上。“這幾年壟斷行業發展加快但改革滯后,未來改革之路依舊任重道遠。而有效促進改革實施,既要有自上而下的強力推動,也需要合理的頂層設計?!?/p>
對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國資委相關人士則指出,與國有企業相比,民企盈利的傾向更明顯,但由于進入的門檻比較高,短期內想盈利比較困難。比如民營資本進入航空領域,在航線資源、政策資源、環境等方面,完全與國有航空公司地位不平等、待遇不平等,導致民營航空公司盈利困難。這也導致民間資本進入之后出現因無法盈利又退出來的現象。但他也表示,民資進入的方向已明確,開放的政策制度還將在探索中更加細化。
就現在來看,作為“新36條”實施細則而出臺的“國資14條”,能否真正消除民企心理障礙,引導大量民營資本入場,產生促進市場化改革的“蝴蝶效應”,仍是未定之數。